【碧藍檔案】“時見幽人獨往來”——致“鬼方佳代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
十?dāng)?shù)年前,正值臨近高考之時。早已被書山題海淹沒的我,偶然間在模擬試卷中發(fā)現(xiàn)了蘇軾的這首《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盡管當(dāng)時自己因為不擅長古詩詞解析題目,對出現(xiàn)在試卷上的各種陌生詩詞早已心生厭惡,卻仍然如一見鐘情般地將這首詞烙印在了心底——并非因為找到了當(dāng)時某流行歌曲的歌名出處,而是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了那個“縹緲孤鴻影”。
因為個性陰郁,又與同學(xué)們沒什么愛好上的交集,彼時的我從未能融入同學(xué)們的各種圈子之中,自始至終都是形單影只。當(dāng)然,自認“鷙鳥不群”的我并不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只不過是別人無法與自己的水平相稱而已。不過,我也清楚在別人的眼里我自己是什么樣子,恐怕要比我眼里的別人還要低幾個等級:以為自己是是“鷙鳥”,但在別人眼里只是“傻鳥”。而這首詞的意義,對我而言,似乎不過是借別人之手,來表達自己的“孤芳自賞”而已了。
然而,盡管對此心知肚明,此刻的我卻有著不同以往的倔強。我寧愿相信,蘇東坡的這首詞并不僅僅是寄托自己的孤寂之情,也是給予我們這些后人,這些不善言辭的孤寂之人,一種可以假借他人作品表達內(nèi)心的方式。
?
十?dāng)?shù)年后的今天,自己也終于成為了這社會中的一份子。伴隨著奔涌的浪潮而浮浮沉沉,也早已對現(xiàn)實中各種大肆渲染的虛情假意感到麻木;雖然虛擬世界稍有接觸,但對其中的種種卻更是不屑一顧。似乎在那些動輒天崩地裂的背景下,救世主們身上的故事實在離我太過遙遠;而那些所謂的生離死別,在我看來更是浮夸造作,仿佛在我已經(jīng)云翳遮天的生活中再添一道陰霾,卻不會讓我對此有什么深入的思考。
而入坑BA的機緣,也純屬偶然。正如前面所說,厭倦了各種寫作黑暗讀作陰間的黑深殘背景,看到這款游戲獨樹一幟的清新美術(shù)風(fēng)格,又聽聞其劇情也是“積極向上”,自己便興致盎然了。在漫長的等待后,經(jīng)歷了不小的折騰,總算是搭上了游戲開服的首班車。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后,大致掌握了游戲的玩法,也對游戲里的角色有了初步了解。雖然這款游戲里有著相當(dāng)部分頗具新意的人物設(shè)定,但游玩了許久,也沒有找到自己所青睞的角色。直到隨著主線的推進,一個只有簡單的黑白主色調(diào)、朋克風(fēng)格打扮的少女忽然映入了我的眼簾:對這種類型多少有些抵觸的我,竟不知為何被眼前的她所吸引——
——就如同十?dāng)?shù)年前被那首詞所吸引了一樣。
她的名字是“鬼方佳代子”。
我無法言明為何會如此,但我相信自己的直覺,也相信她的故事值得我去了解。
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她其實在我的角色池中,只不過一開始光顧著折騰那幾個三星人權(quán)角色,完全忘了這碼事了。按照網(wǎng)上的攻略,我并不熟練地擺弄著咖啡館和制造工房的各種按鈕,通過一點點地提升她的好感度,開始逐步去了解屬于她自己的故事。
?
故事的開篇,獨自在黑夜中漫步的佳代子,因為自己“可疑”的打扮而被警察纏住了。盡管只是單純地想去照顧野貓,但如同不良少女的樣貌卻使自己陷入了有罪推定;而且,由于她有些特殊的身份,類似盤查證件這樣的事情反而會惹來更多的麻煩。
目睹此情此景,那首《卜算子》立馬在我腦海中浮現(xiàn)。
“殘月當(dāng)空,夜深人靜之時,那獨自徘徊與黑夜之中的少女的身影,猶如縹緲的孤雁。她回首望向這夜景,心中的孤寂惆悵卻無人知曉。偌大的世界中卻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容身之處,只能在這冰冷的黑暗中獨自飲下這份寂寞。”
這難道不就是詞中所描繪的場景嗎?
(順便一提,高中的時候我就曾經(jīng)查找過這首詞的背景,也的確有一種假說是蘇軾為一女子寫下了這首詞。當(dāng)然,更多的人認為這首詞表達的是蘇軾被貶黃州后的郁郁不得志,也包括我。事實上,即便將這首詞用在此處,后者的觀點也才更符合我想的想法:因為我想要表達的,并不是什么兒女情長。)
我的思緒回到了高三時代。在升學(xué)的巨大壓力,以及家長的強力管束下,我?guī)缀鯖]有一絲一毫的自由空間。唯一能做的,就是借著晚飯后散步的機會,在自己出生的那座小城里,于夜幕之下走過一條條熟悉的街道。盡管置身于人海之中,卻仿佛周遭萬籟俱寂,與自己相伴的只有籠罩于世界的黑暗。只有此刻,“我”才是真正的自己。
或許那個在黑夜中彳亍的少女,也是有如此想法吧。所幸的是,當(dāng)初的我并沒有機會像她那般裝束前衛(wèi),倒也因此免于他人的異樣眼光了。
回到游戲劇情。因為此等機緣巧合,我所扮演的“老師”也終于可以借著替佳代子解圍的機會,和她稍微拉近一點關(guān)系。然而,佳代子卻并不愿意和任何人扯上“非必要”的關(guān)系,比如無端地欠下人情之類的,即使那個人是老師,是有義務(wù)幫助學(xué)生走出困境的人。不過,她不喜歡的其實只是強調(diào)功利的“外交辭令”,對于真正的善意,是不會拒絕的——與佳代子下次在便利屋68的辦公室見面并協(xié)助打掃時,她也再次表達了這一點。
而且,事實上她對這個世界并無惡意;而看上去的“惡意”,或許也只是與他人拉開距離的手段而已:或是為了自我保護,不被他人所傷害;或是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空間,不想與他人過于接近以回避人情世故。雖然在游戲中,佳代子不止一次地抱怨過“可怕的臉”(當(dāng)然,游戲中的老師其實也說過,她的臉明明很可愛)給自己帶來的困擾,但我想,她也許并不能完全地肯定或否定自己這般的“氣場”——因為這是把雙刃劍,保護了自己不被真正的惡意所傷,也將真正想與自己同行之人分隔開來。也可能因為這點,當(dāng)別人因為她如同不良少女般的打扮,以及散發(fā)出的“令人恐懼”的氣質(zhì)(這是劇情中的描述,如果只是憑著立繪和語音的話,至少我是絲毫感覺不到的)而誤解她時,她也從不辯駁——我并不認為她只是因為麻煩而不去澄清此事,或許,某種意義上她也需要這一層障壁吧。
雖然佳代子并不會拒絕“真正”想與她走近的人,可就如同前面所說的,絕大多數(shù)人只是看到她就會敬而遠之,而極少數(shù)會主動接近她的人,又往往會因為她的審慎看待而被拒之門外;那么最終,哪怕只是在她身邊短暫停留的人,也少之又少了?;蛟S只有無法“分辨”所謂“兇惡”的貓,才能感受并接受她的善意吧。
因此除去便利屋68的伙伴們以外,在這方面老師也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了,哪怕這也只能算是開始的開始而已。
(時至今日也有很多人都在猜測,佳代子為什么會加入便利屋68,畢竟她的個性和其他人實在是大相徑庭。個人推測是,從現(xiàn)有的信息來看,佳代子與風(fēng)紀委頗有淵源,而且怨念頗深,一直企圖將其擊敗,而僅靠自己勢單力孤,因此亟需一支隊伍來幫助自己達成目的;而以“作惡”為目標(biāo)的阿露等人,也迫切需要一個在氣場上就能壓制對手的戰(zhàn)力,同時隊伍里也缺乏頭腦型人才,佳代子剛好符合這個要求,二者就一拍即合了。)
在邁出了第一步后,老師和佳代子的關(guān)系也總算有所進展,但了解對方的過程似乎并不總是順利的:比如佳代子終于愿意將自己的愛好——重金屬音樂分享給老師;但不出意外地,她的愛好對于老師而言,實在是難以接受。盡管佳代子非常清楚自己的愛好到底優(yōu)秀在哪里,但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似乎并不適合于大眾,甚至?xí)灰暈楫愵?;而她被眾人疏離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也是因為大家對她的愛好的偏見所致。至于小眾愛好者的痛點,我想各位BA玩家也應(yīng)該深有體會,畢竟BA本身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算是小眾中的小眾了。而這世界上,像老師這樣無法認同他人的喜好,但是報以寬容的,又會有多少呢。
?
又逢深夜之時,撐著佳代子借給自己的雨傘,老師和她一同向著無人的雨巷走去,去看望那“讓佳代子所擔(dān)心”的存在——雖然佳代子并沒有料到老師會與她同行,也說著“你不必和我來到這里”的話,但老師還是決定與她一同去看望那個存在。
(時至今日,身為“大人”的老師也受到了佳代子的照顧,正如她對身邊其他人所做的那樣。和幾個永遠在胡鬧的同伴不同,佳代子總是會“謀定而后動”,她承擔(dān)了團隊軍師的角色,既要規(guī)劃好行動方案,又要在失敗時留好后路,甚至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還要替她們考慮。雖然她經(jīng)常因為身邊的人過于粗心大意而唉聲嘆氣,但從未放棄過對他們的關(guān)心照顧。)
與故事的開始相同,佳代子是去看望自己喂養(yǎng)的野貓,那個為數(shù)不多的,可以接受自己善意的存在——然而,它卻不在此處。
“大概,沒問題的。因為它是一個人也能照顧好自己的孩子。雖然它不受束縛,也不會受傷是好事……但是,一個人會寂寞的吧……”
望著空空的紙箱小窩,佳代子自言自語道。向別人傾訴自己的孤獨,這不像是佳代子會做的事——但此刻在自己身邊的,卻又是唯一可能理解她的人,這也許是自己唯一可以傾訴的機會?;蛟S是在這樣的心理驅(qū)使下,佳代子無意間道出了野貓的孤獨;而那份孤獨,又何嘗不是屬于她自己的呢。
然而此時此刻,老師,或者說“我”,卻不知何言以對。我無法直接說出“我理解佳代子的孤獨”這樣的話語,更無法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從身后抱緊她——因為如此直白突兀的方式并非對她含蓄表達的尊重,也定然會被她所否認;然而言拙的我卻想不到其他的方式去回應(yīng)她婉轉(zhuǎn)的表達,也只能以沉默應(yīng)對了。
“讓人放心不下。只是,這樣而已。并沒有什么其他的意思。老師,你明白的吧?”
看到老師如此的反應(yīng),說出這句話的佳代子,猶豫了許久。聰慧的佳代子自然不會因為思忖如何遣詞造句而欲言又止,而真正令她遲疑的是,此刻的她,希望,又不希望老師讀懂她的內(nèi)心。她渴求老師理解她的孤獨,卻又唯恐老師“過早”地感受到了她的孤獨——即使是以最委婉的方式,“托物寓懷”。對從來都是孑然一身的她而言(至少在真正吐露自己內(nèi)心方面是如此),若關(guān)懷來的太過突然,則會對該如何應(yīng)對在這之后可能的變故毫無準(zhǔn)備,也不知道再以何種關(guān)系與老師相處;或許,還是等自己對此有所準(zhǔn)備才好,雖然什么時候,怎么樣才是“準(zhǔn)備好”,她自己也未必知曉;也因此,才有了后面這句“補充”。
當(dāng)然,佳代子自己或許也明白,若是真的不想將自己的內(nèi)心透露一絲一毫,那么只要不說出之前的那番話就可以了;而今,如果真的是為了“不讓對方多想”,哪怕再去強調(diào)“沒別的意思”,恐怕也只是畫蛇添足而已。
她終究還是將自己的孤獨以如此形式表達出來了。雨巷重歸寂靜,只剩下淅淅瀝瀝的雨滴敲打地面的聲音。雖然此刻二人都選擇了沉默,但或許早已對對方的心意心照不宣,也無需再去用言語表達什么了。
“不借你點什么的話,我們明天怎么再見呢?!?/p>
雨過天晴,希望似乎也隨之而來。從佳代子的話語中,似乎感受到了一點來之不易的,與她相向而行的可能性。她的心猶如一扇緊鎖的門,在與老師長久的交集后,因為些許的認同與期望,此刻終于解開了那道鎖,成為了虛掩著的;但從那扇門之中,仍未有哪怕一絲光芒顯現(xiàn)。若不去主動將其推開,那么,那扇心門也不會主動敞開,便與緊鎖著也沒什么區(qū)別了。
如果是現(xiàn)實中的我,在瘋狂如斯的世界中遇到與自己心靈所共鳴的人,或許真的會不顧一切地走出那一步,哪怕直白的表達可能并不是當(dāng)下的最優(yōu)解——因為與其說可能會“錯過”與共鳴之人走近的機會,不如說現(xiàn)實中就連這種“機會”本身往往都不存在;當(dāng)它真的出現(xiàn)在眼前時,又怎會任由其從指縫中流走。
可惜的是,作為“老師”的我,礙于自己的身份,或許永遠沒有機會去主動推開那扇門了。畢竟對于故事中的老師而言,姑且不論師生間的倫理問題,身為被多方勢力所矚目,需要在多所學(xué)院間縱橫捭闔之人,又怎能止步于此;而佳代子也只是眾多學(xué)生中的一份子而已,作為有責(zé)任指引所有學(xué)生,為她們破局解憂的老師,不可能,也不應(yīng)該為了一片樹葉而放棄整個森林。與她如此這般的若即若離,或許,是一種必然,因此我無法將其稱為“遺憾”。
那么佳代子呢,如果一切真的也只能到此為止,她是否會感到遺憾?我不知道。在她的生命中,老師已經(jīng)近在咫尺,卻永不可即;同老師的故事,雖然有過甘美的一瞬,最終也只能以無疾而終收場。也許,她也只會輕嘆一聲,然后繼續(xù)向黑夜的深處獨自走去吧。
?
當(dāng)然,我從始至終都明白,“佳代子”只是一個虛擬角色,并不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之中。但正如多年前,我自視甚高地用蘇東坡的那首詞形容自己那般,如今“佳代子”的故事也讓我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經(jīng)歷——性格內(nèi)向,不愿主動接近他人,特立獨行的愛好被他人嗤之以鼻,期盼關(guān)懷卻從未被關(guān)注,渴望傾訴卻難以開口。而在讀罷她的故事后,自己的“孤獨”似乎也有了一份正當(dāng)?shù)睦碛?,雖然自己遠不像劇情中的佳代子那般完美。
而之所以“佳代子”的人物形象被創(chuàng)作出來,是因這份“孤獨”,并不僅僅屬于我一個人?!凹汛印钡墓适?,或者說,如同“佳代子”般的人們的故事,真實地發(fā)生在現(xiàn)實的每個角落里,只不過因為那些當(dāng)事者們不愿,抑或是拙于表達,便從無人知曉了。而藉由BA編劇的創(chuàng)作,這份孤獨也終于重見天日,開始為他人所關(guān)注;雖然可能只是在一小部分人群中,但至少好過僅有天知地知己知。
我無從得知塑造了“佳代子”這個人物,并為她撰寫故事的編劇,其創(chuàng)作靈感究竟源于何處——是自身的經(jīng)歷,還是身旁他人的經(jīng)歷,甚至只是單純的臆想。但,這其實并不重要。因為,通過品讀“佳代子”的故事,那些現(xiàn)實中的孤獨之人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共鳴之處,仿佛那個女孩就是自己,或者自己曾戀慕之人的縮影——雖然現(xiàn)實中這些故事往往也都是自孤始,以獨終。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
雖然在故事的最后,花兒無蝶相伴,孤雁不可雙飛,佳代子和老師之間,終究也只能“君子之交淡如水”了;而在真實的世界中,同一片天空下的孤獨之人仍不能心靈相通,依舊是彼此互相分隔的個體。但至少此刻可以知曉,世界上還存在著無數(shù)像自己這般的人,哪怕僅僅只是“存在”著而已;縱然緣慳一面,亦可心有慰藉。
?

——后記
據(jù)考證,佳代子的人物原型是72柱魔神中的“貝雷特”,其總是一副不高興的模樣,而且身邊伴有樂器演奏,據(jù)說還喜歡貓。我真的無法想象,BA的編劇是如何將這些元素,與一個“孤獨、看似兇惡實則溫柔、愛好小眾、會關(guān)心照顧他人”的少女所關(guān)聯(lián)的。但無論如何,佳代子的故事也道出了我們這些人的心中所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世界上還有我們這類人存在的同時,也給予了我們這些孤獨之人以共鳴。
衷心感謝BA編劇的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