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二章學(xué)習(xí)心得

道德經(jīng)講解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首先,我們來翻譯翻譯前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的意思是,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那是因為有不美的事物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善,那是因為有不善的事物存在。在這句話當中,有兩組對立的概念,分別是美和不美,還有善和不善。在每一組概念當中,如果缺少了其中一個,那么另一個也就失去了意義。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些人一輩子都在小村莊當中,從來沒去過城市,他們最后也都安安穩(wěn)穩(wěn)的過完一生。但是很多人從小村莊出來了,看到了城市。對比之下,小村莊就顯得破舊和寒酸了。所以很多人寧可選擇在繁華的大城市里卑微的生活,也不想回到小村莊悠閑度日,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和大城市比,小村莊是不美的,大城市是美的。而很多人,本身就出生在城市,可能從小生活比較富足,沒有經(jīng)歷過困苦,所以這些人大多認為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有些厭倦。而他們之所以認知不到城市的美,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小村莊的不美是什么樣子的。
那么這就引出了第二句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這句話中,又引入了六組對立的概念,分別是: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與上一句相照應(yīng),這六組概念同樣也是相互依存,無法單獨存在的。這幾組概念里面,有無沿用了第一章當中的定義,再復(fù)習(xí)一下:有是指我們可以描述的、感知到的、有形體表征之事物,而無是指我們無法描述的、感知不到的、沒有形體表征之事物。難易、長短、高下、前后這四個都比較直白,我們不做贅述。剩下一個音聲,可能比較不好理解。我們通常都講聲音,但其實聲和音表述的并不是一個意思。用音來組詞,我們可以有:音調(diào)、音高、音律。這些描述都是基于聲音本身的頻率高低屬性的。例如,我們說:“你、好”。這兩個字讀出來是兩個不同的讀音,一個是ni你,一個是hao好。因為這兩個字音不同,所以我么能將夠他們區(qū)分開。還有:do re mi fa so la ti,這些音符的音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們能夠區(qū)分開哪個音是do,哪個音是re。那么什么是聲呢?簡單講就是聲波,它是音的載體。所以我們都說物體震動發(fā)聲,而沒有人說震動發(fā)音。所以音聲相和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沒法發(fā)出聲音,沒有了聲波的載體,音高這個概念就沒有意義了,畢竟連聲音都發(fā)不出來,我們又如何說我們發(fā)的音是do還是re呢。而如果我們沒有了音的概念,我們所有人都只能說“啊”,而且都是一個音調(diào),那么就算我們發(fā)出了聲音,這又有什么意義呢,因為無論我們怎么說,對方都只能聽見“啊啊啊”,根本無法理解我們說的是什么。所以聲和音,兩者缺一不可。
在前兩句話中,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很多的對立概念。我們需要注意兩點。第一點是,這些對立的概念,都是基于不同事物的對比而來的。我們無法脫離一個場景,比如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直接說:我就是站在前面。因為有可能我確實站在了小王的前面,所以我對小王而言是在前面的;但是同時,我也站在了小陳的后面,那么我對小陳而言就是在后面的。所以我們想要描述一個東西是難、是易,是美、是丑,是高、是低,都需要有一個參照物,需要去進行對比。第二點是,這些相對立的概念,都是從我們的感受、認知延展出來的,而不是一個東西生而就有的屬性。舉個例子,假設(shè)小花和小麗兩個女生參加選美比賽。有的人認為小花比小麗美,但是還有的人就覺得小麗比小花美。同樣都是兩個人進行對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這是因為不同人的認知不同,所以衡量標準也就不同。因此,我們無法說,小花生來就美。我們只能說,小王覺得小花美,小陳覺得小花不美。
我們在這里總結(jié)反思一下,前兩句當中列出的這些相對概念,是那永恒不變的大道么?當然不是,因為明顯同一個事物可以出現(xiàn)像美和不美兩種截然相反的屬性。這也正應(yīng)了之前我們學(xué)過的:“道可道,非常道” 啊!畢竟長短前后這些名詞都是由我們?nèi)藖矶x的。
好,我們繼續(xù)往下看。這里關(guān)鍵的要來了:“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說,圣人啊,做事講究“無為”,教化講究“不言”。那么究竟什么是“無為”,什么是“不言”呢?可能有的人會說,這很簡單啊,“無為”就是啥也不干,“不言”就是啥也不說唄!其實并沒有這么簡單。如果只是不做事,不說話就能到圣人境界了,那么所有人干脆都躺在家里就完事兒了,何苦每日奔波勞累呢?蘇轍在《老子解》當中,給出了很好的解釋。
他說:“當事而為,無為之之心;當教而言,無言之之意。夫是以出于長短之度,離于先后之數(shù),非美非惡、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 那么什么是“當事而為,無為之之心” 呢?“當事而為” 就是遇到事情,我們不能說我該做事情但是卻什么都不做。該采取行動,我們還是要行動的。但是“無為之之心”。我們同樣不能急功近利的、強迫一個事情去發(fā)生。舉個例子,諸葛亮聰明么?聰明。窮盡一生就是為了匡扶漢室,統(tǒng)一三國。但是因為年事已高,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先帝理想,幾次北伐中原,皆以失敗告終。反而是司馬懿,早就明白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在家韜光養(yǎng)晦,最終司馬家族也找準時機,取代曹家,做了這天下的主人。這就是“無為之之心”的道理,不要只是因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就強行逆道而行,做出不合時宜的行為。同樣的,“當教而言,無言之之意” 講的是,該是我們教化他人的時候,不是說我們什么都不能說,就是干瞪眼看著,而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強迫著宣揚自己的觀點,讓別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舉個例子,自己孩子不愛運動,越來越胖。有的父母就說,你必須得運動,不運動不行!但孩子心里很可能不以為然,依舊是老樣子,不運動,甚至越來越反感父母這樣的逼迫的言辭。但是還有的父母就說,你這其他方面都挺好,但是這越來越胖,你心愛的小姑娘不喜歡你怎么辦。這只是陳述了一個事實,并沒有說應(yīng)該如何做。但是孩子自己心里明白,父母說的情況確實是很可能發(fā)生的,不免開始焦急起來,于是很自律的開始運動。對比一下兩種家長,前者直接說,孩子應(yīng)該怎么做,聽我的就對了。而后者只是陳述了當下的情況,孩子自己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并且采取了行動。這就是“無言之之意”。王弼在《道德經(jīng)注》中,對于“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的注解也表明了同樣的觀點:“自然已足,為則敗也。智慧自備,為則偽也?!?對于做事而言,事情自然而然的發(fā)生演變已經(jīng)足夠,我們?nèi)绻活櫞髣荩灰夤滦?,妄加干預(yù),最后只能落得失敗的下場。對于教化而言,所有人都是自己就具備著智慧,讓這份智慧自己運作、生效就足夠了。我們?nèi)绻麖娦惺┘游覀兊挠^點,這就是十分虛妄的。
回到蘇轍的講解,我們剛才講了“當事而為,無為之之心;當教而言,無言之之意?!?他之后又進一步展開了“無為”和“無言”。他說:“出于長短之度,離于先后之數(shù),非美非惡、非善非不善”。這里可能就開始令人費解了。既然都說了,長短、先后、美丑、善不善,這些都是相對的、兩兩一組的概念。在某一個場景下,對于同樣的事物,采用同樣的標準來判斷,它肯定要么是美、要么是丑,怎么可能既不美、也不丑呢?這里我們就要聯(lián)系到本章前兩句話的思考了。萬事萬物本身是不具備美或者丑這樣的性質(zhì)的。只有我們?nèi)巳ジ兄麄兞耍@些事物才對于我們有了美或者丑的概念。就像一個榴蓮擺在桌子上,它哪里來的美丑呢?只有當我看到它的時候,我才會說:“我覺得它丑?!彼栽谑裁辞闆r下才能既不美,也不丑呢?自然是在沒有人去感知,評價的時候了!所以,“出于長短之度,離于先后之數(shù),非美非惡、非善非不善”,這句話在強調(diào)的就是,不要把我們個人的主觀認知和想法強行的施加在萬事萬物之上。這就是《道德經(jīng)》當中中庸的思想。
回到《道德經(jīng)》經(jīng)文,剛才我們分析了“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接下來我們繼續(xù)看第三句話:“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句話的意思是,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dǎo),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已有;撫育萬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勛而不自我夸耀。我們結(jié)合情景來看這句話。假設(shè)我們是種地的農(nóng)民,我們春天耕種,平時澆水施肥,最后秋天收獲了很多的糧食。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讓種子發(fā)芽生長的么?并不是,種子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下,自然就能發(fā)芽生長,我們只是恰好營造了適合種子生長的環(huán)境罷了。所以,種子發(fā)芽生長并不是因為我們的引導(dǎo),而是自然而然的。第二個問題,在我們承包的田地里,生長的作物都是明確寫了我們的名字,說它就是屬于我們的么?并沒有??赡苈槿高^來吃一些,風也刮走一些,雨水打落一些。就算在人類社會的文明秩序中,我們確實可以販賣這些作物和果實,但是這是人們自己定下的規(guī)矩。在大自然當中,我們并不擁有這些作物。他們有屬于自己的成長軌跡,也有自己的歸宿。第三個問題,這些作物逐漸長大,這都是靠著我們的能力么?并不是??赡芪覀兪┝朔柿?,澆了水,搭了大棚,但這些只是讓種子在一個更加合適的環(huán)境當中,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成長。作物之所以越長越大,是依靠著自然規(guī)律,依靠著道,而不是我們的努力。如果是因為我們的努力,那為什么我們埋一塊錢在土里,之后照樣澆水、施肥,但最后不能長出100塊錢呢?最后一個問題,最后作物長成了,大豐收,我們收獲了很多的糧食,這都是我們的功勞么?并不是。真正種地的人,都會感謝老天爺,感謝一年的風調(diào)雨順,而不是炫耀自己是多么的厲害。剛剛這四個問題,就分別對應(yīng)著“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這四點。而這四點,也就是“不辭,不有,不恃,弗居”,也正是有道之人的一些行為準則。我們也可以常常拿來對照自己,進行反思。
好,圣人“功成而弗居”,立下了功勛而不自我夸耀,之后呢?這一章最后說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說啊,正是因為圣人都不把功績歸到自己身上,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這句話在我個人的理解當中,有兩方面的思考。其中普遍為大眾接受的解讀是,圣人不居功,那么既然他根本就不擁有任何功勞,那么就自然不會失去,因為根本就沒什么可失去的。這里強調(diào)的是圣人能真正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為一體,順應(yīng)自然和各種變化,無所謂“得到”和“失去”,因此也就沒有了煩惱與憂愁。我的另一種思考是,人很多時候把自己的作用和存在看的太重,認為自己是十分重要的,缺了自己事情就辦不成。所以他們把事物順應(yīng)他們期盼的成果當作是自己的功勞。但是要知道,除了我們無法直接認知到的永恒不變的大道,我們所能夠認知到的事物都無法永恒不變。所以這些把功勞歸到自己頭上的人,明明知道事物最終有其壽命,只能夠在按照道去運行,而不是永遠按照他們自己所期盼的那樣運行,但是卻那么的害怕失去這些功勞。所以他們就會采取很多的行動,來試圖逆道而行,強行讓事物保持在這些人自己所期望的狀態(tài)。這就恰恰違反了“處無為之事”的道理,他們自然也不是圣人,不是有道之人,而迎接他們的只能是失敗,也就是失去所謂的功勞,甚至到了更與他們希望相反的地步。所以圣人不居功,自然也就不會為了留住所謂的功績而逆道而行,也就不會偏離道的方向,使自己到了一個糟糕的地步。
最后,我們復(fù)習(xí)一下整個《道德經(jīng)》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