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中國,對世界經濟意味什么?

在八個月前,人們預測經濟將會回到正軌。水馬取消了,購物和旅游不再受到限制。然而,這種報復性反彈沒有如期而至,反而代之以微弱的增長和貌似的通縮。這不僅僅對內地民眾造成了影響,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里發(fā)生的事情也影響了海外。
中國地大物博,它不斷變化的經濟機遇影響著全球的增長數(shù)據(jù)。如果這是一個低速發(fā)展的中國,它也會改變其它國家的發(fā)展前景。如果家庭和企業(yè)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比以前更少了,那么這些結果就會傳導到商品制造者以及其它消費者那里。在有些地方,中國將造成他們的陣痛,但在另一些地方,則可能是一種寬慰。
商品出口商尤其面臨這種經濟低速帶來的陣痛。中國大概進口世界五分之一的石油,一半的精煉銅、鎳以及鋅,還有世界五分之三的鐵礦石。但房地產的危機意味著它對這些原材料的需求減少了。這對某些國家敲響了警鐘,比如贊比亞,它出口中國的銅以及其它金屬占了GDP的20%;還比如澳大利亞,它是煤和鐵的出口大國。8月22日,全球最大的礦業(yè)公司必和必拓的老板,公布了這家澳大利亞公司三年來的最低年度利潤,他警告說中國的刺激努力沒有產生實地上的變化。

在西方,德國有類似的弱點存在。中國需求的疲軟是這個國家過去三個季度經濟收縮和停滯的一個原因。一些西方的公司依賴中國創(chuàng)收從而面臨風險。2021年美國、歐盟和日本最大的200家跨國公司在中國創(chuàng)收7000億美元,占了收入的13%。特斯拉面臨的風險更加嚴峻,它五分之一的收入來自中國;芯片制造商高通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三分之二。
如果經濟放緩不升級為全面危機,那么這種痛苦就會相對集中。美、日、歐的上市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只占其收入的4%到8%。美國、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的對華出口額只占其出口的1%到2%。即使是德國,對華出口也只占4%。只有在中國經濟崩潰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對其經濟造成相當大的打擊。

而在中國陷入困局之際,世界上的其它地區(qū)卻表現(xiàn)得好于預期。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修訂了它對全球經濟的展望,相比在6月份的預測,變化最顯著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和中國的邊緣政治對手美國的健康狀況,一些調查表明它正在以6%的速度過熱增長。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緩慢增長可以讓世界消費者松一口氣,因為它意味著更少的商品需求,這將降低商品價格和進口成本。這也有助于美聯(lián)儲和其它央行的工作。這幾年為抑制通脹,他們把利率提高到了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他們不愿意再進一步加息。
但是如果中國變得糟糕了會怎么樣呢?在最壞的情況下,房地產的崩潰將會延伸至世界金融市場。2018年英格蘭銀行發(fā)布的研究表示,中國的硬著陸——國內經濟增速從7%降至-1%,將會導致世界的資產價格下跌,富裕國家的貨幣因更加安全導致投資者蜂擁而升值??傮w而言,英國的GDP將下降1.2%。盡管大多數(shù)西方金融機構對中國的投資較少,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英國的兩家銀行,匯豐和渣打。
如果面臨長期的低迷,中國將轉向對內,從而減少海外投資和貸款。中國在2017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雙邊債權人,但因為項目出現(xiàn)問題,已經著手削減債務。如果中國之后轉向國內,那么對外就會變得謹慎。觀察家們最近將關注即將舉行的“一帶一路”十周年慶祝活動,將從這里尋找官方釋放的信號。過去在該倡議下,中國在莫桑比克的橋梁和巴基斯坦的港口上投入大量資金。

國內面臨的實際困難也會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高速增長和慷慨的海外借款,提高了中國的名聲。根據(jù)民意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對20多個國家的一項調查,富裕地區(qū)的民眾普遍對中國持負面看法,而在許多新興國家則完全不同。墨西哥、肯尼亞、尼日利亞和南非的國民對中國的印象更好,他們非常歡迎中國的投資。是否接下來幾年仍保持這樣就不得而知了。
——The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