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人格結構:內攝型抑郁(二)

精神分析人格結構:內攝型抑郁
內攝型抑郁者使用最多的防御機制是內攝
因此理解這一防御機制的運作將有利于在臨床上減輕抑郁者的痛苦
從而修正他們的抑郁傾向
內攝是將外部信息歸為內部心理的過程
于抑郁者而言
抑郁者潛意識的對早年所愛客體的令人厭惡的特質進行內化
這些客體的優(yōu)良品質可能在抑郁者的意識層面已被效仿
而負面特征則被他們潛意識的感知為自身的缺陷
例如,在治療內攝型抑郁者時
治療師往往是在和他們的內化客體對話
來訪者可能會說“這是我太自私了”
治療師可以問“誰說的?”
他們會回答“我媽說的”(或者是父親及其他客體)
即使他們的內化客體并無敵對、挑剔或不盡責的特征
他們也會如此感知并內化這些特質
內攝在他們生活與情感體驗中尤為常見
例如,某位深愛孩子的父親不得不額外加班來平衡收支
或是忽然被調往外地,再或突然罹患重病
孩子都會感到原先慈愛的父親離他而去
繼而產(chǎn)生怨恨,但又難抵對父愛的渴望
并未自己沒能珍惜父親曾經(jīng)的陪伴而深深自責
孩子進一步將這些情緒投射到離開他們的客體身上
想象他們是因為憤恨自己才毅然離去
這些想象會令孩子痛苦難忍
加之盼望與所愛客體重修舊好
因此兒童會潛意識地確信
“只有改變自己的錯誤,才能改變一切”
內攝型抑郁者其次更多使用的防御機制是攻擊自身
這里的攻擊自身與內攝關系深遠
內攝的概念意味著客體喪失帶來的自我不完整感
使個體通過吸納喪失客體來填補自我
也包括同時吸納對喪失客體排斥的部分(痛苦體驗或惡劣環(huán)境)
例如,上文訴說的孩子失去了原先“慈愛的父親”
為了重拾“慈愛的父親”而回想與建構“過去的父親”是什么樣的
這就難以避免吸納“過去的父親”擁有的優(yōu)點與缺點(排斥的部分)
因此攻擊自身可以有效降低焦慮
尤其是對喪失客體的分離焦慮
將對喪失客體的排斥和憤怒轉向自己
可以有效降低被喪失客體拋棄的可能
同時攻擊自身還能增強自己的力量感
“假使錯在于我,那么我就能改變錯誤而扭轉困境”
他們因為無法生活在恐懼之中而選擇否認
就只能將抱怨指向自身
然后期待通過獨善其身來改變命運
“如果我足夠優(yōu)秀,生活就能柳暗花明”
他們大多傾向于選擇毫無理由的自責(否認)
使自己情緒悲戚但又飽含力量
內攝型抑郁者也有多少會涉及理想化的防御機制
個體會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導致所愛客體離去
那么所愛客體應該是無可挑剔的,即完美的
因此他們很難向別人轉達敵意與批評
早年喪失或接連喪失對客體造成的影響
使他們自責與悔恨
在外界看起來如同一股反思與崇善的思潮
這讓許多人認為“抑郁癥患者是善良的”
內攝型抑郁者堅信自己品質惡劣
常常為自己的 貪婪、自私、好斗、虛榮、傲慢、憤怒、妒忌和淫欲而悔恨不已
會認為這些自然的體驗不僅墮落而且危險
大多會擔心自己的行動會給別人造成多大的負擔
甚至可能會擔心自己天生就是社會的一顆毒瘤
這種焦慮多少帶有口欲期的意味
“我擔心我的欲望會毀掉別人”
或是肛欲期的延續(xù)
“我的蔑視和暴虐是極其危險的”
或是具有俄狄浦斯期的特征
“我想要競爭而擊敗情敵,這簡直是無恥至極”
他們因為缺乏機會哀傷生活中的喪失
所以只能歸罪于自身導致了客體的喪失
每逢遭到排斥
為潛意識地加倍詛咒自己應該遭到報應
同時擔心自己一旦劣跡敗露,眾人將避之不及
他們努力想要“改邪歸正”,壓抑自身
但又害怕暴露惡念,遭人唾棄
因此大部分抑郁者習慣于隱瞞自己的“惡念”
例如??赡芤钟粽邥小白屇橙酥滤馈钡哪铑^
會對他人可能的譴責惴惴不安
或者拒絕治療與交往
這種念頭不過是童年期心理的轉移
是人類復雜而邪念的本能欲望
是尤為普遍與合理的
但他們的內疚根深蒂固,并且難以揣摩
抑郁性內疚會伴有妄大和自負
再加上他們大多相信“惡有惡報”
從而也就產(chǎn)生悖理的自命不凡
“我是罪惡之首,是我一手造就的”
實際上幾乎子虛烏有
由于內攝型抑郁者會堅信自己罪大惡極
所以通常特別敏感
小小的批評就能讓他們感到自己惡貫滿盈
無論對方采用各種形式,他們都只汲取對自己的負面信息
如果別人的意見中肯
他們可能會感到自慚形穢與痛心疾首
如果真正受到攻擊
他們會認為對方的理由多么正當
內攝型抑郁者常常會通過幫助他人、參加慈善活動以及社會貢獻等形式來抵消自己潛意識中的內疚
內心譴責自己的品行不端
外表顯示菩薩心腸與圣母心
許多抑郁癥患者會“抱團取暖”來幫助相似者
不少抑郁人格的個體會通過樂善好施來規(guī)避內疚和維持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