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評論一下
(話說最近評論區(qū)很熱鬧嘛)
沒有絕對客觀的歷史。
歷史都是人將其所見之人,所聞之事,按照時代和其自身的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判斷所寫,所以有些部分未免失真。在所掌握的原始資料之間存在偏差甚至對立并展示無其他可信史料能夠為之提供有力佐證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歷史謎團。此時,編史之人對資料的加工顯得尤為重要,若后來者不能從后續(xù)研究中取得進展,那么他(她)的觀點,就會牽住大部分人的鼻子。在這種情況下,史學家一般會在將材料逐一表述的同時發(fā)表自己對此的見解或進行標注,將盡量多的線索流傳下去。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主流思想的演變,不同時代的人和同一時代處于不同立場的人,對于同一段史料也會有不同的表述,從中體現(xiàn)著不同的態(tài)度,所謂微言大義。
中國古人注重名節(jié),多數(shù)現(xiàn)代人也如此。而古人又是很看中名分的,名正則言順,如曹奉天子,劉號皇叔之類;另外朱熹尊蜀為正統(tǒng)也是同理。
既然如此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人心中也會有一千個漢末三國
一千個人中對這個時代人物的態(tài)度也千差萬別
所謂主流觀點也就是主流觀點而已
另外,作為歷史普及向作品,要讓人在五分鐘左右的區(qū)間內(nèi)有條不紊地將一段充滿爭議的歷史用淺顯易懂精準通達易于接受方便記憶的方式有效的表達出來是非常考驗人的水平的,至于該作品的表述取舍上存在爭議和漏洞,也只能說是制作方水平有限了。
補:
1、作為漢末三國題材作品,受眾本就非常廣大,史實的取舍必會受到十分嚴格的考量,輕者降級,重者流放。而且就是因為受眾面廣,想要一碗水端平更是難上加難;再加上B站人才眾多,歷史水平良莠不齊參差不齊,“義士”“豪杰”風起云涌,往往“捧了道士,得罪了和尚”
2、以上觀點,由于本人于歷史涉獵淺薄,缺乏例證,所以純屬調(diào)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