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偽史: 不會燒瓷器(高溫燒造技術(shù)) 能用沙子燒出玻璃嗎?
西方偽史: 不會燒瓷器(高溫燒造技術(shù)) 能用沙子燒出玻璃嗎?看西方人對玻璃的搞笑認知,明代上元燈彩圖養(yǎng)金魚的透明玻璃瓶。
【1566年左右】此圖問世。疑為江寧縣富商委托畫師所作,之后一直流落民間。
【1991年秋】徐邦達鑒定,寫下“明中畫師所作上元燈戲圖意,寫當日金陵秦淮一帶居人于上元節(jié)日歡騰游樂之景。千門萬戶,狹巷通衢,住號行者,老幼男婦,計以千外,市肆鱗次櫛比,百物充盈,至難稱名。街中燈彩燦燦,魚龍曼衍,正只時今,亦不下于《上河圖》。”。徐邦達在畫卷引首題寫“上元燈彩”四字,這幅畫卷因此定名。
【199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鑒定家楊新研究員賞閱后,發(fā)表《明人圖繪的好古之風與古物市場》一文,認為從繪畫風格和圖中人物衣冠服飾分析判斷,“當為明人之作毫無疑問”。從所反映的時代生活和市場景況來看,楊新先生認為應(yīng)“相當于明萬歷至天啟時期(1573年—1627年)”,所畫地點應(yīng)是金陵“秦淮河往北過三山街的內(nèi)橋一帶”。
【2004年】在美國奧勒岡大學美術(shù)館及奧克蘭美術(shù)館特別展出。
【2008年冬】北京德隆寶國際拍賣行以739.2萬人民幣成交。新買家應(yīng)該是臺北觀想藝術(shù)中心,徐政夫先生,他經(jīng)徐邦達先生介紹而買下這幅畫。
【2009年】邱志杰先生開始研究此畫。
【2010年】邱志杰先生在上海雙年展上展出了關(guān)于上元燈彩圖的一些模仿作品。
【2017年左右】邱志杰先生為每個“角色”都創(chuàng)作了一幅“繡像”,用來研究上元燈彩圖。
【2018年】邱志杰先生的個展“邱注上元燈彩計劃”在北京民生美術(shù)館如期開幕。包括《邱注上元燈彩》、《金陵劇場繡像譜》、《金陵劇場》裝置系列與《不夜天》、《歷史劇考釋》、《歷史劇推演》等。以上作品的靈感來源——《上元燈彩圖》原作也加入了這次展覽,與邱志杰放大臨摹并作注的《邱注上元燈彩》相映成趣。
【之后(同年)】晚宴及原作題跋雅集于明《上元燈彩圖》原作藏家徐政夫先生的觀想藝術(shù)中心處舉行。著名中國美術(shù)史專家、英國牛津大學柯律格教授給《上元燈彩圖》原作題跋,倫敦蘇富比藝術(shù)學院東亞藝術(shù)碩士項目負責人龍安妮博士給《上元燈彩圖》原作題跋,辛那提基金會主席托馬斯先生給《上元燈彩圖》原作題跋,邱志杰給《上元燈彩圖》原作題跋。
【2020年】年初二,此畫的同名演出出現(xiàn)在南京夫子廟舉辦的展覽上。
【2021年】2021年邱志杰所做的填彩上元燈彩圖在北京保利拍賣。
【2023年】原圖在書藏百“相”——明清古籍小說插圖藝術(shù)展上展出。
看西方人對玻璃的搞笑認知
1689年夏萊布尼茨與閔明我(Claudio Filippo Grimaldi)在羅馬見面時的談話記錄:
13. Chinesisches Glas besteht aus Reis, dem zur Festigung etwas Blei beigemischt wird.
中國的玻璃是由大米制成的,其中摻有少量鉛用以加強其強度。
大米?不懂,不過玻璃又薄又透倒是真的。
說明當時的西方人根本不懂中國玻璃究竟是以什么原材料制成的,就像當初它們猜測瓷器是怎么制成的說的一堆可笑的話那樣的無知,又怎么可能給中國人“送玻璃技術(shù)”?這封信是1689年寫的,1689年的西方尚且不會玻璃制造技術(shù)。
再說了,按照先會制造玻璃,才能會燒陶瓷器的話,現(xiàn)行歷史西方早已經(jīng)會燒玻璃了啊,為何一直不會燒制陶瓷器,反而要到中國來盜竊燒瓷器的工藝呢!
怎么可能出現(xiàn)會了燒玻璃的技術(shù),卻不會燒造瓷器的技術(shù)呢?
這說明所謂“先會玻璃技術(shù),再學會燒制瓷器”是不正確的錯誤說法,沒法得出歐洲宣稱“根據(jù)玻璃技術(shù)仿制瓷器成功”的結(jié)論。
那只有一種可能,說明西方不是燒制玻璃技術(shù)的原產(chǎn)地,而是外來傳入的技術(shù)了。
圖片鏈接在簡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