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三國中張飛解釋錯了:三姓家奴呂布沒改姓,真正的三姓家奴另有其人,而且不止一個

呂布“三姓家奴”的綽號,是燕人張飛張翼德最先叫起來的,吃瓜的討董聯(lián)軍諸侯一傳十十傳百,但他們只能在背后嘀咕,卻沒人敢當(dāng)著面叫呂布這個綽號——連關(guān)羽在呂布面前,也得尊敬地稱其為“呂將軍”。
被張飛賜予這個綽號的時候,呂布還挺委屈:“我堂堂呂布,為何成了三姓家奴?”
張飛很耐心地解釋:“你小子姓呂是不?可是你先拜了丁原將軍作義父,那董卓用了一匹赤兔馬,就把你給收買過來了,你竟然為了一匹馬,就親手殺了你義父丁原,后來認(rèn)董卓做了義父,你不是三姓家奴是什么?。俊?/p>
呂布?xì)獾靡а狼旋X說不出話,沖上來跟張飛拼命,結(jié)果沒打過劉關(guān)張三人聯(lián)手,被關(guān)羽打飛了方天畫戟,被張飛挑飛了頭盔,輸?shù)檬謥G人。
這當(dāng)然是新版《三國》的演繹,在《三國演義》原著中,根本就沒有這么多廢話,也不可能有這么多廢話,張飛是大吼一聲上去就開打:“布舉畫戟望公孫瓚后心便刺。旁邊一將,圓睜環(huán)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zhàn)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zhàn)呂布。連斗五十余合,不分勝負(fù)?!?/strong>
原著中的呂布并沒被挑飛頭盔,方天畫戟也沒有脫手,劉備也沒說“可惜如此英雄卻陷入奸人之手”:“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蕩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哪里肯舍,拍馬趕來?!?/strong>

呂布到底是不是三姓家奴,當(dāng)然不能以新版電視劇為依據(jù),因為那電視劇連雙方駐扎地都搞錯了:張飛、關(guān)羽、劉備從城門沖出,按照小說原著描述,那應(yīng)該是董卓的地盤,諸侯們是攻城而非守城,新版電視劇給掉了個。
我們有理由相信,“新三國”編出了一個“劉三刀”,極有可能是暗諷劉備“兩面三刀”,呂布的綽號,安在他頭上也挺合適,益州牧劉璋的帳前從事官王累說的話,被張飛提前挪到虎牢關(guān)用在了呂布身上:“劉備世之梟雄,先事曹操,便思謀害;后從孫權(quán),便奪荊州。心術(shù)如此,安可同處乎?”
其實劉備投靠或依附、合作的,還不止曹操和孫權(quán),丟了徐州后,他還在袁紹那里呆了一段時間,看袁紹難以打贏官渡之戰(zhàn),他就拔腳開溜到了荊州。
劉備當(dāng)然不是三姓家奴,他與曹操、袁紹、孫權(quán)、劉表、劉璋交往,都沒有叫過對方“主公”——在古代,“明公”和“主公”這兩個稱呼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呂布一直沒有改姓,所以“三姓”指的不應(yīng)該是他先姓呂、后來姓頂和董,而應(yīng)該是他給三家當(dāng)過義子干兒——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張飛在虎牢關(guān)叫罵的時候,呂布其實是“二姓家奴”,他笑納“王允之女”貂蟬后,才真正名副其實。
先后效命于丁原、董卓、王允三位主公,并都有“父子之情”,稱呂布為三姓家奴并不為過。后來張飛見了呂布,還是稱其為“三姓家奴”而非“四姓家奴”,也正是這個原因。
呂布名副其實,張飛的解釋有些問題,漢末三國時期,三姓家奴也不止呂布一個,其八健將中的張遼,比起呂布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原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從事(呂布為主簿),離開丁原投靠何進(jìn),并為何進(jìn)在河北招募了一個團(tuán)的新兵。張遼帶著一團(tuán)人馬回到洛陽,何進(jìn)的腦袋已經(jīng)被宦官扔出宮墻,張遼就投靠了霸占京師的董卓,董卓被呂布干掉,張遼這才歸了呂布——“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布為李傕所敗,從布東奔徐州,領(lǐng)魯相,時年二十八?!?/strong>

丁原、何進(jìn)、董卓、呂布,張遼四易其主,這才歸了曹操,奇怪的是從劉備關(guān)羽到曹操,居然都認(rèn)為張遼是“忠義之士”,關(guān)羽在曹營只瞧得起兩個人,一個是“大兄”徐晃,另一個就是張遼張文遠(yuǎn)了。
羅貫中對張遼評價較高,施耐庵卻看他不順眼,于是故意把挖宋江墻角的小白臉命名為“張文遠(yuǎn)”——在《水滸傳》之外的其他梁山好漢小說評書中,閻婆惜的新男友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原本叫吳偉,宋江殺閻婆惜的時候,順手也把吳偉干掉了。
張文遠(yuǎn)歷事五主而被稱忠義,呂布追隨過張遼五主中的兩個,就被稱為三姓家奴,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一個老鼠腦袋:長在老鼠身上,在廣東和云南可以做成燒烤,要是長在鴨脖子上,那就會惹大麻煩。
史學(xué)家和小說家都會玩兒雙標(biāo),在劉備集團(tuán),“叛徒”出身的名將兩個巴掌都數(shù)不過來,五虎上將中也就張飛趙云沒有投降經(jīng)歷:黃忠原本為劉備部下中郎將,投降曹操后假行裨將軍,歸順劉備后才一路高升,討虜將軍、征西將軍、后將軍,官銜比趙云還高;馬超坑死親爹前要認(rèn)韓遂為父,要不是羅貫中顛倒了馬超起兵和馬騰被殺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關(guān)系,他的粉絲至少會減少一半。

背叛故主投靠劉備叫“棄暗投明”,歸順曹操叫“見機(jī)行事”,所以曾在許田圍獵時要刺殺曹操的關(guān)羽給曹操磕頭,也成了“忠義無雙”,您說這事兒上哪兒說理去?
暗室欺心,神目如電。史料和小說騙得了一時,卻肯定們不過慧眼如炬的讀者諸君,大家肯定知道,除了呂布之外,漢末三國時期還有十幾個三姓家奴,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筆者還真不敢把某三位劉備麾下的名將說成是三姓家奴——與他們相比,“腦后有反骨”的魏延魏文長,還真有點忠貞不二的意思。
劉備集團(tuán)的三姓家奴不可說,咱們今天只能指鼠為鴨說曹營名將,要是按照張飛的說法,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遼、楊奉部將徐晃、河北四庭柱中的張郃都應(yīng)該跟呂布劃等號,就連白馬將軍龐德龐令明,追隨的主公也有三四個。
在漢末三國亂世,文臣武將換主公就像現(xiàn)代白領(lǐng)跳槽,基本不會受到太多指責(zé),呂布之所以被罵慘,主要是因為丁原、董卓死于他手,王允最后也被他拋棄,所以說沒改姓的呂布為三姓家奴并不為過——這個名詞的本意,也不是說他三次改姓,而是說他有三個不同姓氏的“父親”。
如果把“父親”換成“主公”,三國名將中的三姓家奴可就數(shù)不清了:在您看來,除了不可說的那三位,在漢末三國時期,還有哪些人可稱三姓家奴甚至五姓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