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王勃是初唐的非典型
?? ?初唐四杰之王勃? ?01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01
公元675年11月,王勃到交趾探訪父親時曾到廣州游歷。
他一生崇佛,到了廣州自然也不忘走訪名剎寶寺。時有寶莊嚴(yán)寺的舍利塔修葺一新,寺中主持素聞王勃才名,便請其撰寫碑記。王勃一揮而就3000余字,就有了這篇中國文學(xué)史上已知篇幅最長、內(nèi)容最廣的寶塔銘文《廣州寶莊嚴(yán)寺舍利塔碑》。
可惜第二年秋天,王勃在返鄉(xiāng)途中遭遇臺風(fēng)不幸罹難,生命的年輪永遠(yuǎn)停在了26歲。
這一篇銘文也永遠(yuǎn)留在了廣州,塵封了整整1340年。
在初唐四杰里,王勃是非常耀目的存在。他壽命短暫,經(jīng)歷卻豐富。他是儒家的狂者,志向高遠(yuǎn),勇于進(jìn)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少年得志的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
當(dāng)然他有傲世的資本,傳說王勃寫文章時并不打底稿,將自己悶在被子里,數(shù)歇之后,掀被而起一揮而就。
02
得益于家學(xué)淵源,他這一生短暫,容量卻極大。
他精通四書五經(jīng)思想?yún)s并不僵化,他略通岐黃只為知曉明堂玉匱之?dāng)?shù),他以弱齡馳騁駢文天地,隨口吟出的律絕章句卻能成俯仰千古。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fēng)尚,又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他的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或優(yōu)美靜謐、隱約迷蒙,如《江亭月夜送別》;相思詩則蘊(yùn)藉著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山水園林詩既寫景生動、錘煉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jī)。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jìn)行了新的嘗試,并取得顯著的藝術(shù)成就。
王勃的賦是初唐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標(biāo)志著初唐賦體的最高水平。王勃的駢文繼承了徐陵、庾信的駢文藝術(shù)風(fēng)格,對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韻諧美,用事貼切,熟用隔對,并巧用長短句的交錯變化,同時注以散行之氣,使文章于凝練中見流暢。最為難得的是,他在賦文里注入清新之風(fēng),振以疏蕩之氣,于是他的駢文便可變繁縟為清麗,變滯澀為流暢,那是獨(dú)屬于王勃的氣象高華、神韻靈動的時代風(fēng)格。
他不像盧照鄰因?yàn)樯眢w的原因而郁郁不得志,也沒有駱賓王一般的政治困局,同樣少年成名,但他卻比楊炯活得恣意瀟灑。
03
在初唐四杰里,王勃最純粹。
為人的時候王勃是淺薄的,但為文的時候,他又是深邃的。他的駢文里不時閃爍著他思想的光輝,在《滕王閣序》里他說“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無數(shù)”;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里,他有“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在《越州永興李明府宅送蕭三還齊州序》中感慨“泣窮途于白首,白首非臨別之秋。嗟歧路與他鄉(xiāng),他鄉(xiāng)豈送歸之地“。
他這一生不算圓滿,總有一種意興闌珊的缺憾感?;蛟S是成功來得太過容易,或許是一下子飛得太高,他對生命缺少基本的敬畏,殺害逃奴一事便足可以看出。若以此而言,他一次又一次被貶也就情有可原了。
他高昂著頭顱佇立于時光的盡頭,光鮮亮麗得讓人不忍直視。
是的,在王勃的詩文里,總能品讀出一種令人窒息的蓬勃感。他貫穿生命始終的那種磅礴生命力,也讓人感動??偸窃谙耄瑢τ诖嗳醯纳?,生存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是呼吸的長度?還是血緣的深度?亦或是翻云覆雨、掌控他人生死的維度?
都不是罷!是不負(fù)于生命可貴的竭盡全力吧。
04
得益于楊炯那一篇詞真意切的《王勃集序》,也得益于王勃短短一生不綴的筆伐,在四杰中,我們能夠順暢勾勒出王勃這短暫一生的清晰軌跡。
他于650年出生于書香世家太原王氏,祖父是一代大儒王通,父輩名聲不顯但身居要職。他博覽眾經(jīng),素有神童之名。十六歲及第幽素科,任職于沛王府,后因《檄英王雞》一文觸怒李治而被驅(qū)逐出京。而后游歷蜀中三年。任虢州參軍時期,因殺逃奴被判死罪,幸運(yùn)遇赦后官復(fù)原職。但他卻選擇“棄官沉跡”,跟著父親就養(yǎng)于交州,補(bǔ)闕《續(xù)書》競曾祖未完之業(yè)。
676年秋八月,返鄉(xiāng)途中遇臺風(fēng)溺水,驚悸而亡。
活了26年的王勃現(xiàn)有存詩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章現(xiàn)存90多篇。有《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周易發(fā)揮》5卷,《次論語》10卷,《舟中纂序》5卷,《千歲歷》《平臺鈔略》10篇等,這些都是王勃于塵世行走一遭留下的痕跡。
但,人這一生的長短豈止于物理意義。
用這些書卷定義王勃,似乎又有些淺薄。蔣勛先生說“文學(xué)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解讀王勃,我們更應(yīng)該將他帶回到那個風(fēng)起云涌的大時代,在時代的精神里重新審視個體的價(jià)值。
05
王勃一直是初唐的非典型。
他屬于那個時代,又游離于那個時代。
他有屬于那個時代的豁達(dá),所以才會有“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他有屬于那個時代的抱負(fù),所以才會說“窮且益堅(jiān),不墜青云之志”;他也有時代特有的孤獨(dú)感,所以才會感嘆“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唐人的宇宙意識,他也演繹得很精彩。
當(dāng)然,他也有自己的不合時宜,他的人生字典里似乎就沒有“畏縮”二字。在《檄英王雞》里,他高唱“牝晨而索家者有誅”;在《滕王閣序》里他諷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他離經(jīng)叛道、恣意妄為,用短暫的一生實(shí)力演繹什么叫“活出自我”。正如他在《感興奉送王少府序》里所說的:“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緩帶,擬貯鳴琴,衣袖閥裁,用安書卷”。
可是我們都知道,在紛繁的世間,做自己有多么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