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什么要記載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被別人駁倒的辯論?
眾所周知,《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的語錄集,是儒家最重要的理論經(jīng)典。有意思的是,與后世的《墨子》、《孟子》、《莊子》等各家經(jīng)典不同,《論語》明確記載了孔子被別人駁倒的辯論。

比如《論語·陽貨》中就明確記載了孔子被“執(zhí)國命”的魯國陪臣陽虎在街上說的啞口無言的事,這種記載在其他各家經(jīng)典中是完全找不到的。那么《論語》為什么要記載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被別人駁倒的辯論呢?

首先,孔子的性格是敦厚謙讓,不喜歡與別人爭“口舌之利”。在孔子看來真理大道是實際檢驗出來的、士民百姓評判出來的,而不是嘴上爭出來的。因此《論語》記載孔子辨輸?shù)氖?,讓世人自己評判對錯。

其次,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末年,諸子百家之間的思想交鋒還不是特別激烈,儒家之外各家甚至還沒有完全成形。正因如此,孔子時代的儒家掌握了大部分話語權(quán),在心態(tài)上對辯論的輸贏自然看得比較開了。

到了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間的思想交鋒日趨激烈,有些甚至發(fā)展到致對方于死地的程度。在如此激烈的思想交鋒下,各家對辯論的輸贏也就很難放得開了,連號稱“逍遙”的莊子都在書上掩蓋自己辯輸?shù)氖隆?/p>
綜合來講,孔子本人的性格、儒家對辯論輸贏的“中庸”看法、春秋后期的學術(shù)環(huán)境使得《論語》不在乎記載孔子被別人駁倒的辯論。與后世的各家經(jīng)典相比,《論語》的真實性更勝一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