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的沉浮往事
1973年,一個名叫萊昂納德·波薩克(Leonard Bosack)的小伙子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順利畢業(yè)。
隨后,他加入了當時著名的計算機制造企業(yè)——DEC(數(shù)字設備公司),成為一名研究員。
六年后,也就是1979年,波薩克打算提升一下自己的學歷。于是,他來到斯坦福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這期間,因為能力出眾,加上品行良好,波薩克被斯坦福大學聘請為該校計算機科學系的計算機設施主任。他還參與了美國國防部推動的一個重要項目,ARPAnet。
是的沒錯,就是被稱為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之源的那個“阿帕網”。
除了事業(yè)小成之外,波薩克的愛情也迎來了收獲。他結識了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實驗室主管桑蒂·勒納(Sandy Lerner)。兩人墜入愛河,很快在1980年結為伉儷。

進入80年代后,波薩克夫婦的人生迎來了重大轉變。
當時,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發(fā)展,不少廠商開發(fā)出了自己的局域網工作協(xié)議。但是,這些協(xié)議彼此之間互不相通。
以斯坦福大學為例。學校內部的不同院系,采用的就是不同的網絡協(xié)議。萊昂納德·波薩克所在的計算機系,采用的是來自施樂(Xerox)公司PARC實驗室的以太網協(xié)議,而桑蒂·勒納所在的商學院,采用的卻是DEC公司的專有協(xié)議。

相互隔絕的網絡協(xié)議,讓萊昂納德·波薩克和桑蒂·勒納產生了靈感——為什么我們不能發(fā)明一種設備,將不同的網絡連接起來呢?
于是,他們找來了在斯坦福讀博士生的安迪·貝托爾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還有在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工作的威廉·伊格(William Yeager),共同開始研究這個設想。

不久后,安迪·貝托爾斯海姆設計出了一個基于UNIX的網絡工作站。這個被稱為“藍盒子”?的網絡工作站,主板由波薩克等人開發(fā),軟件則由威廉·伊格編寫,能夠識別不同傳輸協(xié)議,完成不同網絡的互聯(lián)。
波薩克夫婦很快就將這個“藍盒子”設備安裝在斯坦福大學的校園網上,建立了一個連接有大量計算機的龐大網絡。
斯坦福校園網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注意。他們提出了購買需求,希望能借助“藍盒子”,打通自己內部的網絡。
意識到“藍盒子”的巨大商業(yè)價值后,波薩克夫婦開始考慮將其商業(yè)化。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安迪·貝托爾斯海姆除了“藍盒子”之外,還設計了一種小型圖形工作站。1982年,他和幾個同學一起,離開學校,創(chuàng)辦了后來著名的SUN公司。

很多人并不知道,SUN這個公司名,其實就是斯坦福大學校園網(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縮寫。

波薩克夫婦也希望通過公司的形式來銷售“藍盒子”。但是,當他們向斯坦福大學提出申請后,卻遭到了學校的拒絕,認為“時機并不成熟”。
無奈之下,波薩克夫婦決定自己偷偷成立公司,開展“藍盒子”的研發(fā)和銷售業(yè)務。
1984-1987:公司初創(chuàng),蹣跚起步
1984年,思科系統(tǒng)公司(cisco System, Inc.)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qū)的圣何塞市正式成立。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cisco”這個公司名,取自舊金山英文名San Francisco的后五個字母。
波薩克夫婦非常喜歡舊金山這個城市,原本打算拿城市名當公司名。但是,美國法律禁止這么做。于是,他們只能采用了城市名的后五個字母。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還堅持將開頭字母c小寫。
除了公司名外,他們還將舊金山著名的金門大橋作為公司logo,代表連接與溝通。

公司創(chuàng)立后,波薩克夫婦并沒有離開斯坦福大學,而是兼職創(chuàng)業(yè)。
他們找來了電子工程系的克爾克· 勞希德(Kirk Lougheed),合作開發(fā)“藍盒子”的復制品。藍盒子的軟件,后來逐漸成為Cisco IOS操作系統(tǒng)的原型。
1985年,思科公司賣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產品,是一款用于DEC計算機的網絡接口卡。
1986年,思科公司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多協(xié)議路由器,也是世界上第一臺商用路由——AGS(Advanced Gateway Server,先進網關服務器)。AGS的第一個客戶,是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

不得不說,AGS的推出時機是非常完美的。
1983年,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投資建設了連接各個大學和美國幾個超級計算機中心的廣域網——NSFNet(也是如今互聯(lián)網的雛形)。當時,這個網的建設目的,是為了讓科研人員能夠遠程使用超級計算機。
1985年,NSFNet開始和商業(yè)網絡對接。由于各大學、各公司的網絡采用了不同的網絡協(xié)議和設備,于是,產生了對多協(xié)議路由器的強烈需求。
AGS完美迎合了這些需求。因此,訂單源源不斷。

然而,就在思科業(yè)務剛剛有所起色的時候,斯坦福大學向他們提出了知識產權刑事訴訟。斯坦福大學認為,思科的產品屬于“職務發(fā)明”,校方擁有知識產權。
經過緊急協(xié)商,斯坦福大學最終決定網開一面,減少了對波薩克夫婦及思科公司的索賠,沒有再深入追究。
現(xiàn)在看來,校方的決定是明智的。如果當時扼殺了思科,就不會有后來的網絡設備霸主。人類的網絡通信技術發(fā)展,也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1986年7月,波薩克夫婦以及克爾克· 勞希德等人從斯坦福大學正式離職,開始了全職創(chuàng)業(yè)生涯。
1987年4月,思科公司正式付給斯坦福大學19300美元的現(xiàn)金,并同意未來再支付15萬美元的版權費(并提供相應的產品折扣)。雙方的官司結束,思科的第一個危機也宣告解除。
后來,波薩克夫婦為了感謝斯坦福大學的“不殺之恩”,給學校貢獻了巨額的捐款,數(shù)字遠遠超過當時的索賠金額。
1988-1994:尋找投資,走上正規(guī)
全職經營后,波薩克夫婦努力推進著思科公司的業(yè)務發(fā)展。
當時,他們的情況并不樂觀。他們將公司設在父母家中。為了應對公司運營所需的資金需求,他們申請了大量的信用卡,用借支的方式來墊付費用。因為沒錢打廣告,他們所有的新客戶,都來自舊客戶的宣傳和介紹。
意識到資金不足對公司發(fā)展帶來的制約之后,他們想到了風險投資。
于是,他們來到硅谷的沙丘路(Sandhill Road),開展籌資行動。這里是全球主要創(chuàng)投公司的大本營,有數(shù)百家創(chuàng)投公司。
在經歷了76家創(chuàng)投公司的拒絕后,波薩克夫婦終于與著名的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達成了合作意向。

話說回來,思科公司的技術這么吃香,為什么眾多風投公司會拒絕他們呢?
主要是因為波薩克夫婦的性格原因。
紅杉資本傳奇創(chuàng)始人唐納·范倫丁(Donald Valentine)曾經參與過Apple、3Com、Oracle等公司的早期投資。對于思科和波薩克夫婦,他是這么回憶的:
“創(chuàng)業(yè)家是影響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因素……波薩克夫婦是很棒的科研專家,但他們卻是一對極差的事業(yè)經營者……”

波薩克夫婦長期在高校工作,擅長技術,但缺乏現(xiàn)代企業(yè)的管理經驗。他們的經營風格非常粗放,既沒有營銷策略,也沒有市場目標。
范倫丁答應投資思科250萬美金,但提出了前提條件:
波薩克夫婦必須放棄思科的經營主導權;由范倫丁自己擔任公司董事長;雇用外部CEO,重新組建專業(yè)的經營團隊。
波薩克夫婦對公司管理事務不感興趣,而且,他們迫切需要資金維持公司運轉。于是,他們同意了范倫丁的條件,放棄了大半股權與企業(yè)經營權,僅保留35%的股權。
1988年,范倫丁聘請了曾擔任格網計算機公司(Grid System)總裁的約翰·莫格里其(John Morgridge),擔任思科的CEO。

交出大權之后,萊昂納德·波薩克擔任公司CTO,而桑蒂·勒納則擔任客服部副總裁。
桑蒂·勒納是一個性格非常暴躁的女人。她對范倫丁與莫格里其極為不滿。她認為:“他們只是一對生意人,只想借思科來賺錢獲利……我與他們的理念,南轅北轍。”
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她經常在公司里與莫格里其爭吵,并且不斷干預各部門的業(yè)務,成為大家頭痛的人物。
事實上,莫格里其管理公司的能力遠遠強于波薩克夫婦。在他的領導下,思科公司的經營情況迅速好轉,銷售業(yè)績快速增長。
1989年,思科的業(yè)績增長了近20倍,達到2800萬美元。
1990年2月16日,思科公司在納斯達克正式上市,市值達到2.24億美元。

不久后,1990年8月28日,思科董事會對桑蒂·勒納忍無可忍,將其解雇。
得知消息后,萊昂納德·波薩克宣布辭職,以示抗議。最后,兩人賣掉股票,帶著1.7億美元的現(xiàn)金,離開了這家自己一手創(chuàng)立的公司。(令人唏噓的是,沒過多久,兩人還是走向了離婚的結局。)
1995-2001:強人登場,走向巔峰
1995年,62歲的莫格里其決定隱退。
他的任期是非常成功的。在他擔任CEO期間,思科從一個年收入只有500萬美元的公司,轉變?yōu)?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巨頭。公司的人數(shù),也從34人激增到2260人。
毫無疑問,思科已經完成了第一次蛻變。
莫格里其離開后,思科迎來了一個更具傳奇色彩的領袖——那就是一度被稱為“地表最強CEO”的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

錢伯斯是一個管理天才。他1991年就加入了思科,擔任銷售部門高級主管。在此之前,他曾經在IBM和王安計算機公司工作,擁有豐富的公司管理和市場拓展經驗。
接任CEO之前,錢伯斯擔任了三年的思科美洲區(qū)資深副總,已經躍升為公司二把手,負責公司主要業(yè)務。
1995年1月,錢伯斯接過了莫格里其的經營大權,正式成為思科的新CEO。

1996年,他們啟用了新logo,終于把c改成了大寫logo中的大橋,代表了數(shù)字信號
繼任之后,錢伯斯很快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對思科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以惠普的制度為標竿,改造公司的管理架構。他還對產品線進行梳理,要求每一個產品線都要成為市場的第一名或第二名。
為了迅速擴張經營規(guī)模,錢伯斯還舉起了兼并的大旗,瘋狂進行企業(yè)并購。
事實上,思科的并購早在1993年就已經小試牛刀。
那一年的9月,他們以9000萬美元的價格,進行了自己的首次收購,買下了以太網交換機初創(chuàng)公司Crescendo。
后來,他們又陸續(xù)買下了幾家類似的公司,并在這些公司的技術基礎上,推出了Catalyst系列交換機(1994年)。

嘗到甜頭的錢伯斯,決定將“買買買”進行到底。
僅1996年,在錢伯斯的帶領下,思科就收購了13家公司。1997年,這個數(shù)字變成了19家。這一年,公司的員工人數(shù)突破10000人。
截至到2000年,思科一共并購了69家公司,營業(yè)額也由1億美金成長到189億美金。公司的員工人數(shù)突破31000人。
收購成功的要訣在于消化,錢伯斯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在選擇收購對象時,會優(yōu)先選擇硅谷的公司,這樣可以避免對方員工及家屬搬家的麻煩。
而且,在收購時,思科出手非常大方慷慨,總能開出對方難以拒絕的報價。
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1999年思科收購光纖設備公司Cerent的時候。錢伯斯找到這家公司的CEO,開口就問:“告訴我,我出多少錢能把你的公司買過來?”對方一驚,然后佯裝鎮(zhèn)定地回答:“告訴我,我花多少錢才能使你放棄這個想法?”
最后,還是實力說話。思科以價值69億美元的股票,收購了這個兩年銷售收入才1000多萬美元的小公司。
錢伯斯彪悍的收購風格,成為了當時人們的談資。有人因此形容錢伯斯:“像一匹來自硅谷的狼,不斷地搜尋適合兼并的獵物”。
錢伯斯自己也說:“我們將設法獲得我們所需的產品,一旦發(fā)現(xiàn)我們喜歡的東西,我們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得到它”。
對于這種特立獨行的CEO風格,媒體從來都是非常喜歡的。
為了夸贊錢伯斯和思科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當時美國媒體可以說是極盡溢美之詞。
《連線》雜志稱贊思科員工是網絡時代的修理工,為互聯(lián)網修路搭橋?!渡虡I(yè)周刊》把思科稱為高科技奇才,將思科的成功歸功于錢伯斯“無懈可擊的管理、精湛的銷售技巧和一系列迅猛的收購”。
《財富》雜志也不甘落后,發(fā)表專題稱贊思科是電腦界的超級新勢力,是互聯(lián)網的真正王者,錢伯斯則是“地球上最好的CEO”。

其實,錢伯斯和思科之所以能夠迅速擴展并購,除了自身管理上確實有兩把刷子之外,更主要的是大環(huán)境的幫助。
當時,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科技股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所以,很多資金都流向了思科這樣的科技企業(yè),不僅哄抬了股價,也形成了泡沫。
正因為有這些資本的“幫助”,錢伯斯才能豪擲千金,到處收購。
90年代的技術擴張路線
不管怎么說,站在技術和產品的角度來說,思科的瘋狂收購確實幫助自己構建了前所未有的龐大商業(yè)版圖,以及琳瑯滿目的產品體系。他們的觸角,幾乎伸到了信息技術的所有角落。
我們不妨站在產品的角度,看看90年代思科的技術路線究竟是如何發(fā)展的。
思科1990年上市時,主要還是以AGS產品為主的路由器制造商企業(yè)。
1993年1月,思科推出了Cisco 7000路由器。

這款路由器的轉發(fā)性能為每秒11萬個數(shù)據(jù)包,比此前的“AGS+”路由器提升了50%。
此外,它還包括了冗余電源、熱插拔線卡和便于軟件升級的內存,支持SNA、DECnet、IPX、AppleTalk和IP等多協(xié)議,是第一款真正的運營商級路由器。
當時,美國MCI公司和PacBell(太平洋貝爾)公司都是Cisco 7000的用戶。他們利用這款路由器,構建了自己的互聯(lián)網基礎網絡。
1993年6月,思科又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場的Cisco 2000路由器系列,主要面向中小型企業(yè)。

在精進路由器技術的同時,正如前文所說,思科通過收購,也進軍了以太網交換機市場,逐漸成為領軍企業(yè)。
90年代,ATM和幀中繼技術迅速發(fā)展。尤其是ATM技術,處于和IP技術激烈競爭的狀態(tài)。思科公司對這些技術都進行儲備,有的是通過自研,有的是通過并購。
1996年4月,思科以46.7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StrataCom,就是為了獲得他們的ATM 和幀中繼WAN交換設備技術。
當時,很多電信運營商都基于ATM和幀中繼技術提升網絡容量。借助收購,思科也將自己的市場從傳統(tǒng)的政企客戶(大公司、政府機構、公用事業(yè)和教育機構),延伸到運營商領域。
90年代中后期,數(shù)字用戶線路 (DSL) 設備和IP電話業(yè)務蓬勃發(fā)展,思科又收購了多家相關公司。DSL和IP語音技術,為思科后來進軍新興網絡領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1997年,Cisco 12000系列路由器首次推出,處理能力為每秒250萬個數(shù)據(jù)包,專門用于支持大電信公司“骨干網”動脈,顯著提升了互聯(lián)網的性能和可靠性。

1999年,思科又新增了兩個新興收購領域:光纖網絡和無線網絡。
那一時期,電信運營商為了應對大量的語音、視頻和數(shù)據(jù)需求,重點建設了光纖網絡,擴充網絡容量。思科也隨之進行了投入和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產品和技術之外,思科那時還非常重視人員培訓和生態(tài)建設。
大名鼎鼎的思科認證,就是1997年10月由思科正式啟動的。
這個認證早期擁有極高的含金量,往往意味著高新待遇,眾多年輕人趨之若鶩。

2001-2005:跌落神壇,圍堵對手
進入2000年,思科終于到達了自己的巔峰時期。
當時,思科的網絡交換機市場份額高達69%,網絡路由器市場份額更是突破85%。微軟的windows,英特爾的處理器,思科的網絡設備,被世人稱為wintelco體系,代表了計算機軟件,硬件,網絡三大標準。
2000年3月27日,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思科總市值達到了破紀錄的5550億美元,成為當時美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思科股票一天的交易額,一度超過整個上海股市。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很快,思科就迎來了自己的至暗時刻。
2001年,全球互聯(lián)網經濟泡沫破滅,給包括思科在內的眾多科技企業(yè)帶來了沉重打擊。思科的市值,一度從5792億美元下跌到1642億美元(跌掉三分之二)。
為了扭轉頹勢,2001年4月,曾經發(fā)誓永不裁員的錢伯斯,痛下狠手,不但把22億美元過剩庫存進行了銷賬處理,還裁員18%,也就是8500人。
同時,他將自己的工資降到每年一美元,成為世界上工資最低的CEO。(后來,這種做法被很多CEO紛紛效仿。)
裁員和減薪的同時,錢伯斯開始審視自己的盲目擴張戰(zhàn)略。他把思科的50種產品線削減了20%,對余下的產品進行了改造,降低了它們所需的配件數(shù)量,減少了60%的供貨商。
互聯(lián)網泡沫的破碎,給思科帶來了重創(chuàng)。但思科畢竟底子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逐漸重回了正軌。
這時,錢伯斯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競爭對手“突然”多了起來。
在2000年之前,思科處于絕對的市場霸主地位,在所在領域基本沒有對手。少數(shù)能對它構成威脅的企業(yè),是阿爾卡特、朗訊和北電。
2000年之后,情況變了。Juniper、華為迅速崛起,開始挑戰(zhàn)思科的地位。
Juniper(瞻博網絡)是一家年輕的公司,誕生于1996年。

1998年,Juniper發(fā)布了其操作系統(tǒng)JUNOS,隨后又發(fā)布了首款產品M40路由器。這款產品讓Juniper1999年的營收猛增至1億美元,搶占了15%的市場份額。
2000年,Juniper正式上市,并推出加強型核心路由器M-160,成為思科高端路由器領域的死敵。
更讓思科害怕的,是來自中國的科技新勢力——華為。

1995年,華為在北京成立研究所,開始投身運營商路由器市場。2000年,華為發(fā)布了中國首款高端路由器——NetEngine,標志著其開始具備核心路由器的產品能力。
2002年,在國內一系列重大項目招標中,華為接連擊敗思科,斬獲了大量的市場份額。
在國際上,華為也大膽出擊。
2002年6月,華為首次正式亮相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電信設備展。華為展示的數(shù)據(jù)產品,性能與思科產品相當,但價格卻比對手低20%到50%。
華為還在美國主流媒體上刊登極具挑戰(zhàn)性的廣告:“它們唯一的不同就是價格”。
據(jù)說,錢伯斯當時曾經不露聲色地在華為展臺上停留了十多分鐘,詳細詢問華為全系列路由器的技術情況。而華為工作人員并沒有認出錢伯斯,反而拼命進行講解介紹。
意識到華為是一個嚴重威脅后,錢伯斯迅速開始實施自己的打壓計劃。而他想到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法律訴訟。
于是,就有了后來著名的華為思科“世紀訴訟”。
這場訴訟的過程我就不多用多說了。最終,2004年7月28日,華為和思科達成和解協(xié)議,終止了訴訟。
這場訴訟幫助華為在全球聲名大噪。后來,華為發(fā)展速度變得更快,不斷蠶食思科的市場份額。華為、3COM聯(lián)手成立的華三(華為 3COM),也對思科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2006-2011:進軍消費者市場
2006年,錢伯斯重新調整了公司的發(fā)展戰(zhàn)略,開始啟動品牌重塑計劃。
這一年,思科提出了“The Human Network(人類未來)”品牌活動,并將自己的公司名從“Cisco Systems”改成了“Cisco”,旨在轉身為個人和家庭消費者品牌。

按錢伯斯的想法,思科需要將公司形象從軟硬件技術供應商轉變?yōu)楦淖兪澜绾腿藗兘涣鞣绞降墓?,成為通信和協(xié)作技術(VoIP、視頻會議、在線協(xié)作)的領導者。
在2003年的時候,思科就收購了Linksys(領勢),生產和銷售家用網絡消費產品。
他們還在Web會議和音視頻會議電話上進行布局。
2005年,思科以6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機頂盒制造商Scientific Atlanta,以加強其視頻流技術。2006年10月24日,思科推出了"思科網真"(TelePresence)。2007年,他們又花費29億美元,收購了網絡會議服務提供商WebEx。

2008年,思科的營業(yè)收入達到395億美元,全球員工超過65000人。
2009年,思科以5.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攝像機制造商Pure Digital Technologies。這家公司以制造Flip Video相機聞名。思科打算將這些相機無縫連接到Internet,以便用戶輕松分享他們的照片。

然而,隨著智能手機的崛起,這個想法很快破滅了。
2011年,由于殘酷的市場競爭,思科的經營再次陷入窘境。無奈之下,他們被迫裁員3000名員工,削減10億美元的費用開支。這一年,他們計劃將機頂盒制造工廠出售給富士康。
2012-今天:戰(zhàn)略轉型,尋找商機
2012年,思科提出了新的目標,要在互聯(lián)網安全、無線技術和數(shù)據(jù)中心等領域擴張,力圖將自己轉型為一流的IT公司。
那一時期,整個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形勢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
移動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智能手機迅速普及,帶動了網絡流量的幾何倍數(shù)增長,對運營商網絡形成了巨大壓力。
于是,大帶寬高性能網絡設備,更易操作、維護和擴展的設備,開始替換老舊的設備。通信網絡進入密集更新迭代的階段。
說來也怪,就在這一階段,思科的設備頻繁出現(xiàn)了“故障”。思科的產品漏洞及后門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鑒于這種情況,國內開始加強了通信網絡設備的國產替代,華為、中興、新華三、烽火等公司的傳輸和數(shù)通產品開始成為主流。
后來的事情,大家基本上也就知道了。這種替換趨勢,一直持續(xù)到了現(xiàn)在。

全球路由器市場份額變化(2010-2019)
2012年7月,思科以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電視軟件開發(fā)商NDS。
2013年,思科系統(tǒng)公司深陷裁員和產品“后門”風波,日子過得非??部?。但是,這并沒有阻礙錢伯斯登上福布斯雜志封面。

這一年,思科開始主推物聯(lián)網概念,并啟動了新的“明天從這里開始”活動:“今天,世界99%以上的地方仍未連接到互聯(lián)網。但我們正在努力?!?/p>

2014年,思科再次宣布裁員6000人,占其全球員工總數(shù)的8%。
2015年5月,已經掌舵思科二十年的約翰·錢伯斯宣布辭任CEO(但繼續(xù)留任董事長),將這一職位交給時任資深副總裁,查克·羅賓斯?(Chuck Robbins,中文名叫羅卓克) 。思科由此進入羅賓斯時代。

羅賓斯上任后,為了挽救公司,開始逐漸退出個人和家庭消費市場,回歸系統(tǒng)網絡設備。
2015年前后,思科將其電視機頂盒和電纜調制解調器業(yè)務剝離,將其Linksys家用路由器部門出售給了貝爾金國際公司。
除此之外,羅賓斯開始重點布局云計算、安全、物聯(lián)網和數(shù)據(jù)分析等領域。
按照羅賓斯的設想,思科需要從一家以硬件為立身之本的公司,轉型為以軟件和服務為中心的公司。
羅賓斯也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想法。接任CEO之后,羅賓斯一共收購了19家企業(yè)。其中,僅有一家是硬件公司,其余皆為軟件公司,覆蓋領域包含SDN、云、安全、物聯(lián)網等領域。
近年來,思科仍在頻繁進行并購,也推出了一些網絡設備新品、云和SaaS服務、分析平臺、以及機器學習應用程序。
這些舉措是否會幫助思科重振雄風,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結語
根據(jù)最新的數(shù)據(jù),2021年,思科全年營收為498億美元,凈利潤為105.9億美元。這個表現(xiàn),還是非常不錯的。老牌巨頭思科,仍然是牌桌上的一位重量級玩家。

回首思科的發(fā)展歷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家堪稱偉大且具有傳奇色彩的公司。
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它為全球通信網絡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它的很多技術,直到現(xiàn)在,都在互聯(lián)網上運用,支撐了無數(shù)的流量和業(yè)務。
這么一家龐大的公司,經歷了輝煌的高光時刻,也經歷過慘痛的悲傷歲月。他見證了全球互聯(lián)網的崛起,也見證了互聯(lián)網泡沫的破碎。

回顧思科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時代的機遇。他們踩準了技術的趨勢,通過研發(fā)和并購,迅速擴張了規(guī)模,成為了行業(yè)標桿。
他們失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在外因來看,激烈的市場競爭,云計算的崛起,導致了他們的下滑。在內因來看,并購習慣下對內部研發(fā)創(chuàng)新的忽視,大企業(yè)病,對客戶需求的淡漠,也是他們跌落神壇的主要原因。
不管怎么說,思科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未來,這家巨頭究竟會走向何方?讓時間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參考文獻:
1、維基百科,思科詞條;
2、企業(yè)歷史博物館,思科部分,博客中國;
3、思科:從路由器起家到影響整個網絡世界,礪石商業(yè)評論;
4、從思科發(fā)展看云計算龍頭成長之路,中信證券;
5、光環(huán)效應,羅森維,中信出版社
6、浪潮之巔,吳軍;
7、https://historyofcomputercommunications.info
8、圖片:思科三十年,ARNNET;
9、思科路由操作系統(tǒng)歷史,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