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錯觀崩塌了嗎
免責聲明:作者愛黨愛國,絕對沒有侮辱國家和惡意攻擊的意思!請理性閱讀理解。
對與錯的概念,不僅國與國之間不同,甚至省與省之間,乃至人與人之間都不同,為了統(tǒng)一概念,人們往往會選擇“惟己所欲,硬施于人”,尤其是有錢有權(quán)的人,往往為富不仁。統(tǒng)一國國之間的對錯價值觀,那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大人的思想是成熟穩(wěn)重且牢不可破的,自然被統(tǒng)一的一方就只有可憐又弱小的未成年人。然到最后還是那些“圣人之徒”掌了權(quán)(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方面),又招惹“叛逆”的學生,然后方方面面都要歸咎到國家身上,使得那學生最后被自己熱愛的祖國親手制裁,不歡而散。
“中國”這個詞衍生出了許多含義,最為平常的名詞,就是單純的指這個國家,或者小一點(已回歸的地區(qū),不含臺灣),再小一點(大陸地區(qū),不含港澳臺);衍生出的形容詞義,好的是先進、優(yōu)秀的,例如中國航天、中國精神,壞的是腐敗、墨守成規(guī)的,如“中國家長”。實際的褒貶,還是要結(jié)合上下文分析,而使這個詞語衍生出貶義的義項的,自然離不了罪魁禍首“中國家長”,污蔑了先輩,害盡了后輩,自然也離不開對與錯的概念。
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中國家長的地位蠻高,雖說在上司或是親戚面前還是那么勤懇謙讓,“獨有對于孩子,卻威嚴十足(魯迅《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家長的話一定是對的,哪怕是在明擺著扯淡,牽強附會,雙標,也要承認那是對的,是不能變的天理,容不得辯解。這樣的環(huán)境也未免會有幾個極端控制者:“輕”些的,早些年那個撕女兒筆記本害女兒絕食的家長,盡管殘忍,但好歹沒用上熱武器;“重”些的,楊永信就是個鮮明的例子,強制服從和暴力電擊,幸好我出生的晚,楊永信被叫停的時候我還在嬰兒床上咿呀學語,要我是個90后,定要把楊永信給弄個底朝天了。人就是人,沒有誰天生就欠誰的。
到此,對和錯的概念也漸漸明晰了,講理的都知道電擊太過殘忍,不講理的也不再覺得那玩意兒有用,祖國漸漸變好,不再烏煙瘴氣,可理智的人就寥寥無幾,電擊被禁止也是僥幸,絲毫阻止不了國家走向“家長化”的不歸路?!爸袊议L”一直都在止不住地哭喊,“管管動畫,救救孩子”“網(wǎng)絡(luò)游戲是精神鴉片”“早戀會影響學習”,愣是把自己的無能說得天花亂墜。一句話講得好:“我們不需要知道電子游戲是什么,它會不會造成近視,它會不會上癮,我們只需要一個背鍋俠,一個可以掩蓋家庭教育失敗,社會教育失敗的東西,現(xiàn)在它叫游戲,十五年前它叫早戀,三十年前它是偶像,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電影,四十年前它是武俠小說”,把“中國家長”和“教育家”的丑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出現(xiàn)打響了家長化的第一槍,此時“家長化”還是褒義詞,國家也像父母一樣對孩子關(guān)心無微不至,那當然很好了,祖國的未來有保障就有希望?!毒W(wǎng)絡(luò)短視頻內(nèi)容審核標準細則》(除了其中的某一條)還很合理,家長化也還算是個褒義詞,隨后越來越多奇奇怪怪的規(guī)定出現(xiàn),使得對與錯的概念漸漸模糊了,如《關(guān)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wǎng)絡(luò)游戲的通知》及其進一步策略,更是把家長化徹底變成了貶義詞,真以為強行控制能起到什么正面作用一樣(或許這就是物極必反吧)。這也意味著國家也被這幫“教育家”折騰得百般無奈,被迫同流合污,而那無情的“教育家”和“家長”們,毀壞了黨,毀壞了國家,自己逍遙快活,受苦的還是我們這些孩子們,愛黨愛國的我當然看不下去如此之毀壞。不拋開方式所具有的兩面性,“防沉迷”的出現(xiàn),至少也給那些無知的“家長”證明了成績差的孩子不玩游戲成績也不會好,雖然他們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哪怕自己邏輯的錯誤已經(jīng)被貼在臉上了。當然,未成年人自己也要學會自律才行,這是最保底的辦法。
成年人苦了累了能去酒吧喝杯酒,點根煙抽一抽,消遣消遣就過去了,未成年人被限制了太多太多,煙不讓抽,酒不讓喝,戀愛不讓談,KTV什么也不讓去,唯一的消遣就只有玩玩游戲或去干干自己喜歡的事,想想也就算了,“教育家”似乎還不肯放過孩子們,偏要把游戲也給扼殺掉,百般不想讓未成年人過得好?!敖逃摇眰円埠軙f,發(fā)泄情緒的方法很多,看看書,學學習,說的比唱的好聽,他們自己沒有一個這么做的,自己壓根不做的教給未成年人做,自己愛做的硬不讓未成年人做,好像處處都跟未成年人有仇似的。不能崇洋媚外,一刀切說國外好,但至少這方面國外是真的比我們好了幾條街。說來也是,沒有人會記得當初那個走前留下千字遺書還不忘提醒父母擦地板最終跳樓的女孩子:可悲的“家長”們,可惡的“教育家”們,醒醒吧——不要再讓他們生活在這充滿特權(quán)和打壓的世界上了!
如今生活壓力增大,成年人自己都忙得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自然也不會去研究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和學習成績的東西到底是什么了,誰不愛偷懶啊,我也喜歡偷懶,但這種事情是真的懶不得??!壓力搞得人不理智,權(quán)力迷得人不求知,同時又壓得人喘不過氣,自然不會有閑工夫,能得出游戲什么的能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的結(jié)論當然也不稀奇(若是一個時間充裕的年輕人說出這話,他說他用腳指頭推理出的結(jié)論我都信)。猶如砍了樹造成紙,紙上寫著保護森林;教育孩子不要推卸責任,想自身的問題,自己卻把教育的責任歸咎的到處都是;嘴上喊著勞動最光榮,勞動的時候確實沒見怎么偷懶,抽象的事情和理論上倒是比誰都懶得動彈,真是把雙標做到了極致,就像某位網(wǎng)友曾說,“不覺得自己錯的人怎么會對自己不懂的東西有所敬畏呢”。沒有哪個人覺得沉迷游戲是好事,可是他們又能做些什么呢,那些支持“教育家”觀點的未成年人大概率也是被他們迷失了頭腦,或者遭到了脅迫和篩選。當世界上越來越多東西為了遷就某些無賴之事而被迫改變本意的時候,那會有多可悲啊!但我始終相信這亂世下定然存在理智的人,能為我們點起一盞明燈。
二〇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本文中帶引號的名詞是特指某一部分,而非全部。本文章針對的是特定人所做的特定事情本身,而非特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