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17: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詳解:簡單幾個字構(gòu)成的一章,卻從來沒人能解釋清楚。這里的難點在“世”字上,基本上所有的解釋都把“世”解釋成“三十年為一世”。大致意思就成了“如果有稱王的,一定要經(jīng)過一世三十年,才能行其仁政?!庇纱硕瓿龊芏嗥嬲劰终?,例如,必須先法治再德治,先搞經(jīng)濟再搞道德,諸如此類的。這類想法的潛臺詞就是,民對于王來說都是刁民,必須先折騰折騰,然后再給好果子吃。當然,這好果子是否能真吃到,那是后話。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河西,誰知道下一世又是什么?反正趁這三十年河東時先把河東給洗劫干凈,至少積累經(jīng)驗下一世河西去繼續(xù)洗劫,至于河東如何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王,真有天大的如意算盤呀。
實際上,這話從上面的“齊一變,至於魯”而來。上一章說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六字箴言“善人、勝殘去殺”,而現(xiàn)實中,在“人不知”世界里,這六字箴言又有幾人能辦到?辦不到,就必然是“城頭變換大王旗”,中國歷史上,這種改朝換代的事情,難道還不司空見慣?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有一個規(guī)律,就是本章的“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世”,世代相傳,也就是秦始皇一世到萬世的美夢?!巴酢?,王霸之術(shù)而成其王,行“齊”式手段得到政權(quán),必定打好世代相傳、一世到萬世的基礎(chǔ)后,才會行所謂“仁”術(shù),這就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這里的“仁”并非儒家所認為的“仁”,只是“齊一變,至於魯”的打著“仁”“德”旗號的“魯式”之“仁”,與《論語》、孔子毫無關(guān)系。
有人可能說,這只是封建社會才有的事情,所謂的民主社會哪里會存在這種事情。這,不過是陋見而已。例如美國,南北戰(zhàn)爭確立其國體的世代相傳、一世到萬世后,就開始行所謂的“民主、自由”之“仁”,其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論語》所揭示?!巴酢?,不一定需要有人當皇帝,如資本主義的確立也是一種王,其后到處販賣的“民主、自由”就是“必世而后仁”了。其實,這種模式不僅僅在政治領(lǐng)域,在學術(shù)、經(jīng)濟、宗教等領(lǐng)域,無處不在。甚至在一個小公司,一個小辦公室里,這“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彪y道還少見?
就像儒家對“齊一變,至於魯”,雖然認為有其進步的一面,但絕不會認同這“魯”式把戲,對“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的假“仁”也是不屑的。當然,就算是假“仁”,也比明目張膽的“殘、殺”要好。而假的最終都要破的,秦始皇的萬世美夢卻只能事不過三地成了歷史大笑話。“必世而后仁”只能是“人不知”世界惡性循環(huán)的一個注腳、一個反復出現(xiàn)的固定低音。而儒家的主旋律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是“善人、勝殘去殺”讓國家長治久安的六字箴言,是善惡并舉、文武并重、揚其善、懲其惡、“不相”其“貧富”諸相。大哉儒者,豈區(qū)區(qū)賊王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