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被刪減半小時?原著小說粉:放心,第二部會刪更多!
2019年大年初一《流浪地球》上映,對于中國科幻而言,這無疑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佳作,因此在上映后短短17天票房就達到了40億,并被觀眾們譽為“國產科幻電影里程碑”。
不過,如果屏幕前的你讀過劉慈欣老師的原著小說,那么相信你知道,電影其實是“不完整”的。

可能會有朋友說了:廢話,這才拍了第一部,那可不是不完整么?筆者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想說《流浪地球》電影本可以更完美——影片原長146分鐘,但由于春節(jié)檔排片,硬是刪除了近半小時內容,因此部分情節(jié)才會給觀眾一種不太連貫的感覺,屬實是令人惋惜。
下面筆者就結合原著小說,簡單帶大家了解下《流浪地球》電影對比小說,究竟刪減了什么內容。

首先是刪了不少旅途中人物的互動,戶口跟周倩,王磊跟朵朵等,其中王磊執(zhí)著去杭州的原因不僅是為了任務,還因為他的老婆和孩子都在杭州,而杭州地下城毀了之后,漸漸的把朵朵當成了自己女兒,這才有后面舍身救朵朵。
此外,妹妹想去地面是因為想找父母的尸體,并不是因為影片里那么中二的理由,所以有口型才會感覺有些對不上。

不過筆者看來,目前最重要的還是電影第二部是否能把小說剩下的的部分講好——在原著中,地球離開太陽系途中,人們通過觀測太陽發(fā)現(xiàn),預測的太陽黑子并未爆發(fā),群眾覺得科學家欺騙了自己,一個關于“太陽騙局”的陰謀論迅速傳播開來,于是不少人組成反叛軍,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暴亂。
正是因為已經有叛軍了,所以李一一看見救援隊時將救援隊誤認成叛軍,才會對救援隊出手,電影把叛軍的劇情刪減,所以才會顯得突兀。

為了不讓暴民破壞機器,給人類留一點生存的希望,剩下那些堅持認為太陽會出問題的人,無奈選擇投降——僅存的5000地球技術人員被放在地表活活凍死,反叛軍慶祝勝利開始狂歡。
然而緊接著,太陽黑子就爆發(fā)了,人們全都傻眼了,正應了那一句話:人類在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那就是從來不吸取教訓。

如果說電影講的 是團結熱血奮斗,那么小說通篇都在使用冷漠、壓抑的風格,可謂是充滿了諷刺性,要比電影更加“黑深殘”一些。
目前已知《流浪地球2》定檔于2023年春節(jié),大過年的恐怕也不會給觀眾放一個過于致郁的片子,由此看來第二部還是會進行對應改編的,不過改成什么樣我們無法得知了。

熟悉劉慈欣老師的科幻迷們應該知道,大劉的大部分作品,基本都是在描述人性——宇宙的龐大、人類的渺小,鮮明的對比會讓人有一種無力感與敬畏感,這種希望與絕望并存的感覺是許多科幻作品在追求的。
而最近,筆者在一款原創(chuàng)宇宙下的無盡策略手游《無盡的拉格朗日》中,同樣碰到了這種令人震撼的場面。

《無盡的拉格朗日》的游戲背景故事發(fā)生在未來:人類在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后,發(fā)明了曲率引擎,終于走出了太陽系,將宇宙航行的極限距離擴展到了4光年以內的星系。
在一次機緣巧合下,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空間共振點”,經歷了數(shù)千年的保密研究,耗費了無數(shù)的人力和財力,終于在空間共振點中發(fā)現(xiàn)了“拉格朗日空間點”,這也正是游戲中“星門”的雛形。

隨后宇宙戰(zhàn)艦與太空城市也相繼誕生,人類文明也邁向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之中——然而在嘗到了星門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后,所有勢力都渴望著能將更多的星門據(jù)為己有,這貪念如同一個黑洞,吞噬了絕大部分勢力的善念。
在貪欲的驅使下,從摩擦到沖突,再到引發(fā)席卷銀河系的星際戰(zhàn)爭,這一切的到來顯得如此順理成章。

無數(shù)戰(zhàn)艦在戰(zhàn)爭中隕毀,絕大多數(shù)星門損毀嚴重,這導致人們陷入了真正的“黑暗時代”——而當人類再次體驗到戰(zhàn)爭的代價后,終于開始進行反省,多個勢力聯(lián)合簽署了《未央公約》,開啟了“復興計劃”,派出開拓者們著力于修復拉格朗日系統(tǒng)節(jié)點,重建星門。

可以看出,與《流浪地球》相同,《無盡的拉格朗日》游戲劇情中也加入了對人性的描寫。人類這一路走來,絕望的情況并不少見,但絕望中那一縷希望的光芒,也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各位對科幻作品中這類引人深思的描寫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