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三年七月十七回想
?????? 兩年半之前的一個清晨,我坐在辦公室中一個大批量采購的便宜黑色辦公椅上,看著手邊經(jīng)典玻璃保溫杯中因剛剛灌入的沸水而翻騰的菊花與枸杞,回憶著半年前的人與事,寫了一篇隨筆,名字叫《晨拾花》。
晨拾花,曦盛于君首,暮下散落
我熱愛的,憎恨的,渴望的都與曾經(jīng)有關。
而我內(nèi)心警惕的,一直是固執(zhí)的經(jīng)驗主義與機會主義所構(gòu)成的堅實框架。
世界很大,有東西南北遼闊,有五彩斑斕多樣。一開始,我們都不知道如何選擇,在這短暫的人生。所以顯得迷茫。
世人有千百種說法,世事也無常。無論輸贏,無論喜憂,都不過是于這世間一刻體驗。成功與失敗,影響的未來并無大礙。
我們說再見的時間,不過是煙花一綻。
樂觀地想,有遼闊的畫卷。悲切地想,不過還是我自己。
經(jīng)歷了這些許,不敢言清醒于世間,但也明了幾番抉擇。
我一直認為人之疏同,有異于經(jīng)歷,區(qū)別于思緒,而最終的分別,潛藏在遙遠的事件里。所以曾不敢輕易言表于實際,多次淡然詼諧一笑去,如此,怕是終究負了這天地。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識春秋??v使所有無知,所有無畏,然朝菌盛展,蟪蛄長鳴,各得其道。縱使千言萬語我不識,千山萬水我未見,然心也依舊。
未身陷囹吾,未得時光滿載,世間山河仍可期。
?
—王初日 2020/11/5《在路上》
?????? 寫完之后,我能轉(zhuǎn)頭透過20層高的寫字樓窗戶,看到天邊那氤氳的朝霞,云朵在縫隙的霞光中顯得昏暗,昏暗的云朵又凸顯霞光的刺目,好似畫卷上突出的空隙留白。
?????? 當時我寫的時候,心里一定是強迫自己在面對半年前的過錯而想通的,不然也不會在那天的兩年后又翻開,然后又寫下點兒東西。
翻兩年前起筆的時記,竟想了一會文檔密碼,不禁感嘆最近是有些擺了,雖然想給自己個時事繁多的借口,但這一行,本就取利于輸出群體認同強的,亦無怪乎倦之。
既是寫點自己的,也就淡然些。
看到一些可怕也無力的真實情景,在如今愈加蔓延。多數(shù)能克服的困難只是因為沒有被歷史裹挾,而有些已然決定不了正要發(fā)生的事實。
我本想寫:追尋并質(zhì)疑著值得與否的熱愛是可悲的,就宛若在亮堂堂的廳室,琳瑯滿目,卻在停電的一剎那四目昏暗,舉步維艱。
但是我卻寫下:去擁抱熱愛是崇高的,就像在陰云籠罩的夜空下,殘缺的月光打不亮眼眸,依舊靜待黎明的霞光。
曾有的機會只能是其中一句,仍喜歡為生活帶來的詩意。
果然還是時間,能感受到想法變成習慣的陷落,此情之下些許成就亦化為羞愧。
如何脫離被動地塑造大多充斥著一言難盡的難處,而多數(shù)被賦予的身份標簽帶來的認同感過于淺薄,些許有用的也只余時間沖刷后對其的反思。
漸漸喜歡純粹,拋棄本質(zhì)被顛覆而顯得虛幻的形式。有些潤飾是通向信仰的模仿,有些只是套層皮。
多數(shù)對立和多數(shù)割裂,在交融與轉(zhuǎn)化的時刻也顯現(xiàn)了另一角度的解答,所以很多時候不急于下定論也是這個原因??陀^來說沒有對錯,只是表達很難剝離輸出,就不得不在表態(tài)上產(chǎn)生一系列分歧。
也提醒一下自己往后健忘了就回頭看看,免得“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王初日 2022.12.6
一晃將近三個春秋就這么過去了,誰能想到我又翻開這篇文章。大概是前幾日短暫的回去與舊友相聚,看到他們都各自找尋了歸宿,曾經(jīng)的回憶從潛藏的情緒里不可控地泛出來。只是這么久了,我不能改變它的結(jié)局,我只能想通了它為什么這么發(fā)生罷了。還是截取前幾天的一小段隨筆當結(jié)尾吧。
往往在抉擇之前的躊躇,在臨行時分的嚅囁,是把歲月釀就的麻痹深埋內(nèi)心,往后翻開時帶來沉重的代價。難言也當然,世人悲喜抉擇,進退思索才成就五顏六色,嘆誰人生而知之,各得其樂矣。
難言之后事,其意未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