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期跟其他兒童的關系
兒童早期跟其他兒童的關系
? ? ? ? ?盡管對于大多數(shù)兒童來說,在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看護人,但是進入兒童早期以后,兒童與兄弟姐妹或同齡小伙伴的關系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從性別發(fā)展到親社會或攻擊性行為,這個年齡段幾乎所有的活動特征和人格問題都涉及其他孩子。兄弟姐妹和同伴的關系成為自我效能的衡量標準,這是兒童對挑戰(zhàn)和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而日益增強的意識。
★兄弟姐妹,或他們的缺席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常常為以后的關系打下基礎。先讓我們看一下同胞關系,然后再看一個沒有同胞長大的孩子(獨生子)。
兄弟和姐妹
“這是我的!”
“不,這是我的!”
“不對,是我先玩的!”
起初大多數(shù)時間,引起爭議的是兄弟姐妹之間某件物品的所有權-誰擁有或誰有權先玩這個玩具。盡管生氣的成年人可能并不總是這樣看,但兄弟姐妹的爭端及其解決方法可以看作是社會化的機會,在這種機會中,孩子們愿意捍衛(wèi)道德原則。
在一項針對40對2歲和4歲的兄弟姐妹的研究中,在9小時的觀察期內(nèi),平均每15分鐘就會發(fā)生一次物品糾紛。甚至2歲半的小孩都清楚的知道這個基本原則:擁有玩具所有權的人比正在玩這個玩具的人有優(yōu)先權;但是當玩具歸二人共同擁有時,當前玩的人有優(yōu)先權。父母并不明確贊成基于所有權或占有權的主張,而是更傾向于強調(diào)共享玩具和避免損害,或建議小孩用其他玩具代替。
然而,在兒童早期,兄弟姐妹的競爭還不是主要形式。雖然存在一些競爭,但感情,興趣,同伴關系和影響力也存在競爭,這是伊莎貝爾·阿連德(Isabel Allende)和她的弟弟的主要模式。3年半的觀察始于年幼的兄弟姐妹大約1.5歲,年齡較大的兄弟姐妹3至4.5歲,發(fā)現(xiàn)親社會(prosocial)和以游戲為導向的競爭比敵對(hostility)的競爭更為普遍。年長的兄弟姐妹會引領更多的行為舉止,包括友好和不友好;年幼的弟弟妹妹則傾向于向他們的哥哥姐姐模仿。當母親不和他們在一起時,兄弟姐妹相處得更好。隨著年幼的孩子五歲生日的到來,兄弟姐妹之間的身體沖突變得越來越少,言語表達越來越多(吵架和關心同時存在)。
至少這項研究的一項發(fā)現(xiàn)在許多其他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同性兄弟姐妹,尤其是女孩之間,比男孩跟女孩更能夠和平地相處。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質(zhì)量直接會影響到跟其他小伙伴的相處質(zhì)量;經(jīng)常跟兄弟姐妹爭吵的小孩跟其他小伙伴、同學相處時也很容易發(fā)生爭吵。
獨生子
獨生子會被寵壞、自私、孤獨或者不適應嗎?研究并沒有證實這種刻板印象。根據(jù)115項調(diào)查研究表明,獨生子在職業(yè),教育水平和智商等方面的平均水平普遍超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獨生子有更強的進取心和更高的自尊心。他們之所以做得好也許是父母在他們身上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給他們教的更多,期望值也更高。但是,獨生子女與其他孩子在總體適應能力或社交能力上沒有區(qū)別。
?
★伙伴和朋友
友誼隨著人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學步兒童彼此靠近玩耍,但是直到3歲左右,孩子才開始有朋友。通過跟小伙伴的交流和友誼,兒童開始學會如何跟同齡人相處。他們了解到,交朋友是需要方法的;他們學習了如何解決人際關系中的問題,以及如何將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且看到了各種行為的模型。他們開始向成年人學習道德觀和性別角色規(guī)范。
?
選擇伙伴和朋友
學齡前兒童通常喜歡跟自己年齡相仿且性別相同的小孩玩耍。經(jīng)常有積極正面經(jīng)歷且行為相似的孩子最有可能成為朋友。一項對4-7歲的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成為朋友的重要特點: 常在一起玩,相互照顧,分享并互相幫助,家相互離得不遠或在同一個學校(幼兒園)。學齡前兒童跟喜歡跟親社會的兒童成為朋友,他們不愿接近愛爭吵的,自私的,有攻擊行為的或者特別沉悶自閉的小孩。被老師和家長認為社交關系良好的兒童對憤怒應付的很好,他們知道避免侮辱和威脅別人。他們懂得避免和化解沖突,從而使彼此關系可以繼續(xù)保持下去;不受歡迎的小孩面對爭端傾向于立即發(fā)起攻擊并大喊大叫。
友誼的特點和好處
學齡前兒童對朋友和其他小孩不同。他們之間有更多積極的互動交流,同樣也會有爭吵。他們對朋友生氣跟其他小孩不同,他們更有可能控制自己的憤怒并進行建設性表達。當孩子們認為他們相對和諧并且正在驗證自我價值時,友誼會更令人滿意,并且更有可能持續(xù)下去。有固定友誼的小孩更喜歡學校的生活,自我價值感高,他們尋求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
家庭養(yǎng)育方式跟小孩的受歡迎程度
家庭養(yǎng)育方式會影響小孩的伙伴關系。受歡迎的小孩通常跟父母有熱情、積極、良好的關系,這類父母通常是權威型養(yǎng)育方式,他們的小孩表現(xiàn)得既自信又合作。而那些具有不安全型依戀關系的,或父母冷漠、疏離、焦慮、家庭不和睦的小孩則養(yǎng)成了毫無吸引力的社交和情感模式,并在成長過程中遭到伙伴們的拒絕和孤立。
父母冷酷嚴厲的孩子傾向于在同伴關系中使用強制性策略;父母通情達理的小孩更傾向于用平等交換意見去解決跟小伙伴的沖突。父母能夠清晰表達出反對理由而不是憤怒,同時具有冷靜積極的情緒,他們的小孩攻擊性小,更具有親社會性,所以在同齡人中更受歡迎。
?
?
?
*譯文來自原著《發(fā)展心理學》, 作者戴安娜·芭芭拉(發(fā)展心理學博士,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大學教材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