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立講《論語》】第53講:孔子心目中品德最高尚的人
?
#公眾號:天第書院? ? #視頻號:成都少年領(lǐng)袖演說班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strong>
——《論語·泰伯第八》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贊他?!?br/>
這是孔子贊嘆泰伯。
首先介紹一下泰伯其人,泰伯是我們吳姓始祖。
商朝末年,有個諸侯國,在陜西邠(bīn )州這個地方,國君叫古公亶(dǎn)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祖父,當(dāng)時因為受異族狄人的侵犯,就遷居到陜西鳳翔岐山之下,改國號為周,也就是后來的周朝,周武王伐紂而得天下,就追尊古公亶父為太王。
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也叫王季。
根據(jù)古代禮法,長子是王位的繼承人,所以古公應(yīng)該傳位于泰伯。
可是,古公他心里卻希望把王位傳給三子季歷。
為什么?因為他看到季歷的兒子姬昌有圣人的瑞相,預(yù)料他將來能夠把周國興起來,所以有意要傳位給季歷,然后季歷就傳位給他的兒子姬昌。姬昌就是文王,文王傳給武王,周朝是這樣興起來的。
泰伯做為長子,了解到古公的心思后,于是就想成全父親。
有一天,古公生病,他就托辭到南方去采藥。
他的二弟仲雍也明白兄長的意思,彼此都心照不宣,所以,就跟著兄長一道拜別父親出去采藥。
兩兄弟到了江南吳地這個地方,過去稱南蠻之地,文化比較落后,就按當(dāng)?shù)氐牧?xí)俗,斷發(fā)紋身,變成了當(dāng)?shù)厝恕?br/>
結(jié)果,三子季歷就在家侍父,后來古公臨終,立下遺囑,讓季歷去向他兩個兄長報喪。
古公去世,季歷就依照遺囑將他的兩個哥哥接回來。
等到喪事完畢,泰伯和仲雍就決定按照他父親的意思,把王位讓給季歷,可是季歷不接受。
泰伯就說,我們兩人都已經(jīng)斷發(fā)紋身,已經(jīng)不是這個國家的人了,不能夠再繼承王位了。
于是,又跟二弟一起逃到吳國去,不再回來。
結(jié)果,季歷沒辦法,王位總是要有人繼承,兩個兄長都不繼承,最后,只好自己繼承了王位。
后來,王位又傳給自己的兒子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姬發(fā),后來起義師伐紂,討伐紂王成功,建立了周朝,也就是周武王。
以上就是“泰伯三以天下讓”的故事原委。
這個讓就是讓天下,就是周朝天下。
孔子極為贊嘆泰伯的道德,說他的德行高到了極處,“民無得而稱焉”,百姓也不知如何來稱頌他的至德,這是贊嘆到了極處。
為什么太王愿意把君位傳給季歷?
因為他看出季歷的兒子將來是圣人,他很有眼力,所以希望圣人來治理國家,這是人民之福,他想到的是國家百姓,他不是憑自己的好惡來取舍,不是說季歷很會討好、巴結(jié)他父親,所以把王位傳給他,不是。他真正看得出他老三的兒子,將來會是圣賢氣象。
而泰伯和仲雍兩兄弟又有讓國的氣度,于是,一起成全了父親的心愿,而且讓得合情合理,很自然的完成這個讓位,這就不僅有道德,而且有智慧。
所以,孔子盛贊泰伯的至德,當(dāng)然也包括仲雍。因為仲雍不肯讓,泰伯讓了,那按照禮法,老大不當(dāng)國君了,老二來當(dāng),所以老二也讓,所以才成全了老三繼承王位。
你看看這一家,可以說孝悌都做到了極處。
再來回看我們現(xiàn)代人,如果是遇到這種情形,估計爭都來不及,哪里還會想到讓?甚至父親尸骨未寒,兄弟之間就在打官司爭財產(chǎn)了。
真正像這一家那樣的謙讓,那樣的大公無私,真的是堪受得起孔子贊嘆,“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泰伯之德絕對不在文王之下。他沒有任何私心,沒有嫉妒他父親喜歡季歷的兒子,沒有把名利、權(quán)位、個人享受放在心上,一切都以天下為重,成就圣人出世。
我們再倒回來想象下,如果泰伯沒有讓位,也就無法成全文王、武王成為圣君,也就不會有周朝八百年的基業(yè),也就不會有周公制禮作樂,為后世三千年定下這么好的禮樂制度,也可能就沒有儒家了,孔子也就不知道要學(xué)誰了(孔子最推崇周公,渴望推行周公之治。)?!
泰伯三讓天下,真是功德無量!他這一讓,讓出了儒家文化在中國歷史上2000多年的輝煌!
我為自己是泰伯和仲雍的子孫而深感自豪!
一人行之成模范,眾人行之成風(fēng)氣。
歡迎將此文分享轉(zhuǎn)發(fā)給更多有緣人,一起加入到“讓3億中國人讀《論語》”的行列!
#公眾號:天第書院? ? #視頻號:成都少年領(lǐng)袖演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