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要不要扶?心理學專家教爸媽一個滿分做法
生活中見到很多“狠心的父母”,當孩子摔倒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時,他們在一邊持續(xù)使用鼓勵法:“孩子沒事,你站起來,自己可以的?!?/p>
曾經我也是這樣“狠心”的媽媽,直到孩子4歲學騎車時的一次經歷改變了我的看法。當時兒子學騎車時從一個斜坡沖下捧倒,胳膊被擦破了皮,他哇哇大哭。
我沒有第一時間去扶起來他,而是在旁邊說:“鑫鑫,沒事的,自己站起來,媽媽在這呢?!?兒子聽完很委屈的說:“媽媽,怎么就沒事了呢?我皮都破了,我很害怕,我想你抱抱我,你說沒事就沒事啦?”
兒子的一番話大概代表了所有孩子的心聲,他們不是不勇敢,不是不會自己站起來,在面臨突發(fā)狀況時,他們很害怕,希望得到安慰和鼓勵。
但家長鼓勵孩子站起來是為了讓孩子直面困難并且嘗試自己解決,那么,到底怎樣正確對待孩子摔倒是否要扶起這個問題呢?其實爸爸媽媽們只需保持以下3個基本原則就足夠了!
01 及時覺察
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在閱讀了各種育兒文章后認為,孩子跌倒了不要馬上扶,卻忽略了一點,大人可以不主動上去扶他,但不要為了鍛煉孩子,故意裝作沒看見。
如果堅決不扶、裝作沒看見,可能會讓寶寶感覺到非常不安全,這時他就會想辦法「重新建立聯(lián)結」,比如通過哭來引起爸媽的注意。
如果嘗試多次都沒有效果,他可能就會放棄,形成過度好強、冷漠的性格,拒絕別人幫助,也不主動幫助別人。
所以,寶寶摔了跤、撞了頭,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及時覺察,要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看到你摔倒了」,理性的父母會在第一時間查看孩子們是否有受傷,父母的這個動作其實給孩子傳遞了一種信息:我被爸爸媽媽關心著。
同時,家長這時可以輕輕地問一句「你還好嗎?」這句話表明兩個態(tài)度:摔跤很正常,我并不會因此生氣或責備;摔跤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和照顧,我都在這里,讓孩子們獲得安全感。
02 適度反饋
及時覺察后,適度的反饋也很重要。所謂「適度」的一個基本評估標準就是,家長有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和孩子進行「同步互動」。換句話說就是,家長要讓自己和寶寶的情緒,保持匹配。但很多時候,家長常常做不到。
有時候,寶寶跌倒后不覺得痛也沒哭,但大人的過度關注和干預卻先來了,很夸張的說「我看看我看看!哎呀,這磕壞了,以后可怎么辦啊!」,家長過于恐慌的態(tài)度,反而把寶寶嚇得嚎啕大哭,這樣不利于有效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感與安全意識。
還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摔倒后,開始責備孩子,如用很憤怒的語氣說「你怎么又磕了?教了你多少遍了」,這可能會讓寶寶過度謹慎,越來越不敢參與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互動。
還有的家長,尤其是老人,看到寶寶摔倒后,上來就會「打地板」「都怪地板不好」。這種思維方式一旦養(yǎng)成,以后孩子遭遇挫折時很有可能就會把責任推給他人或物品,甚至大發(fā)脾氣,不能從經驗中總結教訓、評估風險。
03 鼓勵孩子「再走一次」
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說,小成功能幫孩子找回自信,如果一個剛學步不久的寶寶被小石頭絆倒,鼓勵他「再走一次」,這是重拾自信心的最好辦法,幫助他下一次再走同一路段時擺脫猶豫。目的是讓孩子們獲得這種心理感受:我犯了一次錯誤,不過現(xiàn)在我找到可以避免錯誤的方法了。
所以,試著平時這樣教育孩子: 要注意安全,但摔倒難以避免,要第一時間告訴爸媽;如果沒有受傷,爸媽希望你能自己站起來,因為這也是長大的一種表現(xiàn);每個人都會遭遇失敗和挫折,如果想找人安慰,爸媽比誰都愿意;如果覺得自己還好,爸媽希望你再次嘗試,因為每一次挫折后的成功果實會更甜。
總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難免磕磕碰碰、跌跌撞撞。當一個孩子摔倒或遭遇挫折,父母需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站起來」,培養(yǎng)自我效能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