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史》個人翻譯 第零章 介紹
寫在最前:
1.個人渣翻+機翻戰(zhàn)士,水平有限,若有錯誤還請各位多多指正
2.僅作為個人學習及交流討論所用,源書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3.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譯者觀點,中譯者注釋為*標注
立陶宛-中歐的一部分
歐洲地理中心
如果你在歐洲地圖上畫一條線,把直布羅陀和烏拉爾山脈的北部、蘇格蘭和高加索山脈、希臘南部島嶼和挪威的北部連接起來,幾乎所有這些線都會在立陶宛相交,那里是歐洲的地理中心。1989年,法國國家地理研究所進行了計算,確定歐洲的地理中心位于54°55′N?25°19′E——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以北約26公里(16英里)。計算這一點所用的方法是歐洲幾何圖形的重心。立陶宛與它西面的瑞典南部、丹麥和蘇格蘭處于同一地理緯度,與它北面的芬蘭和南面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處于同一地理經(jīng)度。
立陶宛位于東歐和西歐之間、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十字路口。過去,德國人向東走這條路線,俄國人向西走這條路線。雖然立陶宛是歐洲的地理中心(且考納斯是漢薩同盟的一個城市),但它通常被認為是東歐而不是中歐的一部分。這是由于該國的地緣政治局勢,而不是其地理位置,因為在19世紀和20世紀,立陶宛不止一次被其東部鄰國占領和吞并。
然而,就文明而言,立陶宛屬于中歐;它處于西方文明的邊緣。在立陶宛,就像在其他中歐國家(波蘭、捷克、匈牙利)一樣,與東歐有著明顯的不同:早在中世紀,就形成了個體農(nóng)戶,而不是村社或公社;形成了貴族的市民社會,而不是東方的中央集權和專制;西方文化和天主教占主導地位,而不是東正教。有人試圖通過一個新的希臘天主教會(“聯(lián)合教會(Uniates)”)將天主教和東正教結合在一起,這使得我們可以把立陶宛稱為羅馬中歐和拜占庭東歐之間的紐帶。
立陶宛國名的由來
立陶宛的名字最早在1009年的書面記錄中被提及,盡管它的出現(xiàn)比那要早得多。立陶宛部落在幾個世紀前就與東波羅的海人區(qū)分開來。語言學家已經(jīng)確定,立陶宛語與拉脫維亞語在大約10世紀開始分化。然而,說立陶宛語的人并不一定稱自己為立陶宛人或他們的土地為立陶宛。
到目前為止,最被廣泛接受的假說是,立陶宛的名字來源于一條河的發(fā)音——一個位于克爾納韋(Kernav?)*在維爾紐斯西北附近的一條小河(只有11公里長)的名字,利托卡(Lietauka*也叫l(wèi)ietava)河。根據(jù)傳統(tǒng),在早期的歷史時期,立陶宛國家的核心,即立陶宛地區(qū),位于涅曼(Nemunas)河和內(nèi)里斯(Neris)河之間。利托卡河是內(nèi)里斯河的一條支流,流向立陶宛境內(nèi),但不全在立陶宛境內(nèi)。既然如此,這條河的名字更有可能來源于這塊土地的名字,而不是反過來,這就使人們對這種傳統(tǒng)的解釋產(chǎn)生了懷疑。
今天,一些學者假設立陶宛的名字來源于立陶宛的民族名稱,因此他們把注意力轉向了立陶宛以外的地名,這些地名的詞根是leit和liet,這些地名可能來源于立陶宛的民族名稱lietuvis。他們的假設是,在格迪米納斯(Gediminas)和維陶塔斯(Vytautas)統(tǒng)治時期,或許早在明道加斯(Mindaugas)時期,效忠立陶宛統(tǒng)治者的人就定居在非立陶宛人居住的地區(qū)——魯塞尼亞人居住的地區(qū)以及薩莫吉希亞人居住的地區(qū)。當?shù)厝朔Q這些定居者為leitis?(復數(shù)為lei?iai),或許也稱lietis?(復數(shù)為lie?iai)。因此,立陶宛的名字可能源于民族名lietis或leitis,與被征服領土的軍事功能有關。

1009年立陶宛的邊界比立陶宛現(xiàn)在的東南邊界更東更南。立陶宛人在建國時居住的領土,或多或少與今天立陶宛的邊界一致,被稱為立陶宛民族。立陶宛民族的一部分在今天的立陶宛邊界之外;另一方面,古代薩莫吉希亞人(Samogitians)的領土以及西部約特溫人(Yotvingians)、塞洛尼亞人(Selonians)、塞米利亞人(Semigallians)和普魯士人的部分領土,所有與立陶宛人有關的部落,最終都被納入立陶宛,這是一個自然的發(fā)展。早期立陶宛國家的核心是涅曼河和內(nèi)里斯河之間的領土,但明道加斯很快就吞并了立陶宛人居住的其他領土,并擴大了他在波羅的海部落的影響。有人推測,如果不是日耳曼人從西而來的進攻和斯拉夫人的擴張,立陶宛國家的版圖可能會更大,可能包括其境內(nèi)所有的波羅的海部落。

最終,說立陶宛語的人以及后來發(fā)展出立陶宛民族意識的人所居住的領土在東方和南方縮小了。與此相反,立陶宛的名字與立陶宛大公國的邊界一起延伸到遙遠的東方,包圍了東斯拉夫人的廣闊土地。這個前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僅是今天的立陶宛,還有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qū))后來被稱為立陶宛,立陶宛歷史學家今天稱它為歷史上的立陶宛。
在16?-?18世紀,立陶宛大公國(GDL)的貴族,不論其種族出身,都認為自己是立陶宛人。甚至國家的官方書面語言(用于編寫立陶宛法規(guī)和其他文件),即今天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斯拉夫祖語,也被莫斯科編年史家稱為立陶宛語,因為它與莫斯科俄語不同,并納入了一些立陶宛詞語。19世紀杰出的波蘭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Mickiewicz)成為歷史悠久的立陶宛的吟游詩人,諾貝爾獎得主Czes?aw?Mi?osz認為自己是立陶宛大公國的“最后一個公民”。這種與GDL的認同是所謂的“老立陶宛人”(senalietuviai)的特征。然而,在19和20世紀之交,他們開始面對來自“新立陶宛人”(jaunalietuviai)的反對,對他們來說,語言和種族認同是最重要的,并在不久之后創(chuàng)建了立陶宛共和國。
立陶宛的名字也成為猶太人的一種身份。在整個歷史上的立陶宛(GDL)時期,居住在那里的猶太人稱這個國家為Lita,而他們自己稱為Litvaks。因此,立陶宛這個名字是由舊立陶宛國家立陶宛大公國傳播的。1795年波蘭立陶宛國家被瓜分后,立陶宛大公國的土地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直到1831年反沙皇政權的起義,立陶宛這個名字仍然存在于行政區(qū)劃中,之后被禁止使用。
立陶宛的名字也向另一個方向傳播。15世紀,在條頓騎士團的戰(zhàn)役中變成荒野的土地,曾經(jīng)屬于波羅的海部落約特溫人、斯卡爾維亞人(Skalvians)和納德魯維亞人(Nadruvians),開始被這些部落的后代重新定居,甚至更多的是立陶宛人。他們不僅在邊境線立陶宛一側的荒原上定居,在邊境線另一側也定居了下來。(1422年立陶宛和條頓騎士團之間的邊界建立后,只有一部分舊約特溫領土歸還給立陶宛)。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在這個由條頓騎士團建立,后來更名為普魯士公國,再后來更名為普魯士王國,開始被稱為lietuvininkai(立陶宛的另一種形式),他們的土地被稱為普魯士立陶宛或小立陶宛。后來,大概在19世紀,立陶宛正式開始被稱為大立陶宛。
這是一個矛盾——小立陶宛是外國的一部分,但正是在那里,立陶宛的書面語言第一次發(fā)展起來。正是在那里,第一部用立陶宛語寫成的重要文學作品誕生了——克里斯蒂約納斯·多內(nèi)萊蒂斯(Kristijonas Donelaitis)的《季節(jié)*Metai》(約1765-1775年)。雖然立陶宛的名字在18世紀在普魯士官方使用-建立了一個立陶宛人部門,其中心在貢賓嫩(Gumbinnen?(Gusev))*東普魯士東北部?-立陶宛語在普魯士的使用最終由于日耳曼化和立陶宛被同化而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普魯士的老居民被俄羅斯人殺害或遷移,只剩下少數(shù)說立陶宛語的人。立陶宛的名字也在這片領土上消失了。
大立陶宛的歷史則完全不同。在舊立陶宛國家被俄羅斯摧毀后,立陶宛的名字在1831年起義鎮(zhèn)壓后不再被官方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西北地區(qū)。立陶宛的名字有了新的含義。與立陶宛(前大公國)的歷史概念一起,將立陶宛的名稱與立陶宛語的使用聯(lián)系起來的現(xiàn)代語言學概念越來越強大。后一種概念被新立陶宛國家——立陶宛共和國的創(chuàng)建者作為基礎,他們渴望將小立陶宛并入立陶宛,但他們放棄了對歷史上從未說過立陶宛語的立陶宛土地的要求。
以語言為基礎的現(xiàn)代立陶宛的概念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在20世紀初,在立陶宛民族的東南部(維爾紐斯地區(qū)),立陶宛語被波蘭語和白俄羅斯語(或當?shù)厝朔Q之為tutejszy,即當?shù)厝说恼Z言)所取代。可以肯定的是,在立陶宛的那一部分,隨著它失去了它的民族身份,一些貴族仍然稱自己為“Litvins”*東斯拉夫人用法或“老立陶宛人”(senalietuviai),但大多數(shù)人越來越認同波蘭,并認為立陶宛是波蘭的一部分。
正是這種以語言為基礎的立陶宛國家概念,在波蘭-立陶宛1920年的維爾紐斯沖突,當時波蘭當局在占領維爾紐斯地區(qū)成立了“中立陶宛共和國”?;谶@種波蘭人對立陶宛的概念,立陶宛共和國被稱為“考納斯立陶宛”,而薩莫吉西亞方言則是立陶宛語。要理解“中立陶宛”的含義,必須牢記東部的舊魯塞尼亞立陶宛大公國土地被稱為“明斯克”或“魯塞尼亞”立陶宛。這種立陶宛的三方概念,表面上是為了恢復立陶宛大公國的傳統(tǒng),只是一種宣言,不再符合歷史現(xiàn)實,但它實際上是波蘭人的立陶宛的概念。
1922年,在盧茨揚·熱利戈夫斯基(Lucjan ?eligowski)將軍占領的立陶宛領土,即所謂的“中立陶宛共和國”,波蘭頒布法令舉行了維爾紐斯瑟姆選舉,投票結果壓倒性地支持兼并主義者。維爾紐斯地區(qū)將成為波蘭的一部分。但是,觀察這些選舉的國際聯(lián)盟軍事委員會報告說,鑒于立陶宛人、猶太人和大部分白俄羅斯人正式棄權不參加選舉,選舉是在軍事占領下進行的,波蘭當局擁有一切政府施壓手段,因此對選舉結果“嚴重懷疑”。該委員會的結論是,選舉結果不能被認為是該領土全體人民的“真實和真誠的表達”。
就立陶宛人而言,他們決心基于種族理由建立立陶宛國,不再對“明斯克立陶宛”提出要求。然而,他們無法想象他們的國家沒有歷史上的首都維爾紐斯。此外,現(xiàn)代立陶宛國家的締造者對小立陶宛的土地也有要求。只有小立陶宛的一部分,克萊佩達(Klaip?da)*德語的梅梅爾地區(qū),在凡爾賽合約(1919)上從德國分離出來,但它沒有割讓給立陶宛,而是成為協(xié)約國的保護國,由法國管理。順便說一句,并不是所有的克萊佩達立陶宛人(lietuvininkai*小立陶宛人)都想加入立陶宛——一些人尋求類似但澤(今格但斯克)的“自由市”地位。

立陶宛歷史概論
考古證據(jù)表明,波羅的海文化在公元前3000?-?2000年左右出現(xiàn)在東歐森林地帶的史前文化中。從公元1世紀開始,它就為羅馬和其他文化所知。一般認為,文化屬性,如立陶宛語言和民間傳說,以及立陶宛異教徒宗教,在這些史前時代發(fā)展,盡管宗教的全面發(fā)展現(xiàn)在可以追溯到國家形成的年代。
國家——立陶宛大公國——是在13世紀中葉建立的。它的第一位統(tǒng)治者明道加斯不僅接受了羅馬天主教的洗禮,而且在1253年被加冕為國王。雖然他的統(tǒng)治只是一個短暫的歷史事件,但他建立的異教國家逐漸成為一個地區(qū)強國或帝國,征服了以前屬于基輔羅斯的大片東正教土地。1387年,立陶宛接受了羅馬天主教,1413年,其民族地區(qū)之一薩莫吉希亞成為歐洲最后一個被基督教化的地區(qū),基督教歐洲的形成完成了。
條頓騎士團對其西部邊界的侵略促使立陶宛大公國逐漸加強與波蘭的聯(lián)系,在15?-?16世紀期間,立陶宛越來越多地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在16世紀中葉,與波蘭王國聯(lián)合,建立了一個二元國家,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這個國家為17?-?18世紀的歐洲和全球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貢獻可以簡短地概括為以下幾個關鍵詞:面包、寬容、民主、憲法和巴洛克。

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
?向西方提供糧食(通過格但斯克到阿姆斯特丹)
?開創(chuàng)了宗教寬容和貴族民主的傳統(tǒng),這在當時幾乎是聞所未聞的
?在16至18世紀,維爾紐斯成為唯一一個位于兩個世界邊界的歐洲首都,這里有十個宗教派別和睦相處;在猶太人的世界里,它被稱為Vilna Goan*猶太人領袖的城市和“北方耶路撒冷”
?發(fā)展了著名的維爾紐斯大學,這是中歐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有其獨特的傳教士、烈士和圣徒、詩人、修辭學家和邏輯學家傳統(tǒng)
?培養(yǎng)了維爾紐斯巴洛克建筑學派,在歐洲范圍內(nèi)具有重要意義;
?創(chuàng)造了一個法律傳統(tǒng),在16世紀產(chǎn)生了歐洲最系統(tǒng)的法典——立陶宛法,并于1791年制定了一部憲法,這是歐洲最早的書面憲法。

18世紀最后25年,聯(lián)邦被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分三次瓜分。立陶宛被俄羅斯吞并。然而,即使在隨之而來的困難條件下,以亞當·米基凱維奇(Adam Mickiewicz)和尤利烏斯·斯沃瓦茨基( Juliusz S?owacki)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文學傳統(tǒng)也出現(xiàn)并蓬勃發(fā)展,維爾紐斯大學也保持了它的聲譽。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的文化傳統(tǒng)從未成為俄羅斯帝國文化的一部分。相反,由于聯(lián)邦分裂時的主要語言是波蘭語,詩人米基凱維奇和斯沃瓦茨基用波蘭語寫作,他們激發(fā)了波蘭人和立陶宛人的愛國主義和反俄情緒,他們的作品成為波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世紀早期,維爾紐斯被認為是波蘭民族邊界之外的波蘭文化之都。

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國王的故事》,1909年。
1795年聯(lián)邦分裂后,立陶宛一直處于俄羅斯的統(tǒng)治之下,直到1918年宣布獨立,在新的民主和民族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國家——立陶宛共和國。民族復興運動中導致獨立的主要人物包括偉大的立陶宛藝術家、畫家和作曲家米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納斯·丘爾廖尼斯(Mikalojus Konstantinas ?iurlionis),民族復興運動的吟游詩人和詩人麥隆尼斯(Maironis*原名約納斯馬丘利斯Jonas Ma?iulis),以及后來被稱為民族主組長的約納斯·巴薩納維烏斯(Jonas Basanavi?ius)。他們之后是一大批現(xiàn)代藝術家、作家和建筑師,他們在20年的時間里成功地改變了立陶宛的面貌和景觀。
今天,年輕的立陶宛人半開玩笑地列出了立陶宛第一共和國的成就:黃油、安博飛機(ANBO*Antanas Nori Būti Ore,安塔納斯想上天)和籃球。他們想到的是獨立后的立陶宛取得的農(nóng)業(yè)進步,以考納斯設計和制造飛機為標志的技術進步,以及立陶宛男子籃球隊在1937和1939年贏得的兩次歐洲冠軍
蘇聯(lián)在1940年和1944年先后占領了立陶宛,抹去了這些成就和驕傲的源泉。盡管立陶宛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因為立陶宛大屠殺,蘇聯(lián)大規(guī)模驅逐到西伯利亞,1944年向西方的移民,它仍然設法站起來,發(fā)動了一場反對蘇聯(lián)統(tǒng)治的游擊戰(zhàn)(“戰(zhàn)后戰(zhàn)爭”,從1945年到1953年)。這有時被認為是立陶宛對20世紀歐洲歷史進程最重要的貢獻。但是今天還有其他卓越貢獻者:立陶宛改革運動的組織者薩尤季斯運動(S?jūdis)(1988?-?1990)和波羅的海之路(1989),立陶宛的《獨立宣言》的簽署者的3月11日,1990年1月的英雄事件(1991)。他們都幫助立陶宛在被蘇聯(lián)占領半個世紀后恢復了獨立,并促成了蘇聯(lián)的垮臺。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于2004年成為歐洲聯(lián)盟(EU)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成員。
立陶宛歷史上的里程碑
97AD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在他的著作《Germania》中第一次記載了Aesti(波羅的人)
1009年,圣布魯諾的立陶宛之行-立陶宛統(tǒng)治者“國王Netimer”的洗禮;在《奎德林堡紀事》中關于布魯諾的任務的書面記錄包含了已知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到立陶宛(Litua)。
1236年,異教的薩莫吉希亞人擊敗了利沃尼亞寶劍騎士團的蘇勒戰(zhàn)役(Battle of Saul?)。
1253年,明道加斯加冕為新成立的立陶宛王國的國王。
1260年,異教的薩莫吉希亞人擊敗條頓騎士團和利沃尼亞騎士團的聯(lián)合軍隊。
1316年至1341年格迪米納斯統(tǒng)治,格迪米納斯王朝以他的名字命名
1323年,格迪米納斯將立陶宛首都從特拉凱遷至維爾紐斯
1385年,克雷沃聯(lián)合;立陶宛大公約蓋拉成為波蘭國王;立陶宛和波蘭共同歷史的開端。
1387年,立陶宛基督教化。
1392-1430年,立陶宛最著名的統(tǒng)治者維陶塔斯統(tǒng)治時期。
1410年,格倫沃爾德戰(zhàn)役(Battle of Grunwald);波蘭和立陶宛的聯(lián)合軍隊決定性地擊敗了對兩國生存構成威脅的條頓騎士團。
1514年,立陶宛和波蘭軍隊在奧爾沙(Orsha)附近的戰(zhàn)斗中擊敗莫斯科軍隊;屬于第四次莫斯科-立陶宛戰(zhàn)爭(1512-1522)的一部分。
1569年,盧布林聯(lián)盟;建立了一個統(tǒng)一的波蘭立陶宛國家——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
1795年,波蘭立陶宛被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最終瓜分;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區(qū)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
1863年,反抗俄國統(tǒng)治的一月起義。
1918年2月16日,在德國占領下,由約納斯·巴薩納維烏斯(Jonas Basanavi?ius)主持的立陶宛議會宣布恢復獨立的立陶宛。
1920年,蘇立陶宛和平條約簽訂;維爾紐斯地區(qū)被波蘭將軍熱利戈夫斯基占領。
1940年6月15日,根據(jù)《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lián)占領立陶宛,成立傀儡政府(6月17日),蘇聯(lián)吞并立陶宛(8月3日)。蘇聯(lián)的恐怖活動和驅逐開始。
1941-1944,納粹德國對立陶宛的占領和大屠殺
1944-1953,蘇聯(lián)組織的鎮(zhèn)壓、驅逐、大規(guī)模集體化時期。殖民化和立陶宛武裝抵抗
1976年,赫爾辛基小組成立
1988年6月3日 ,立陶宛改革運動薩尤季斯(S?jūdis)成立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委員會宣布,重新確立立陶宛獨立,成為立陶宛共和國最高委員會
1993年,立陶宛貨幣立塔(litas)推出;俄羅斯部隊從立陶宛全部撤出
2004年,立陶宛成為歐盟和北約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