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唱響長征:東南大學“紅歌聲里訪長征”AI技術實踐紀實
在今日的神州大地里,幾乎人人都能唱出一兩首耳熟能詳?shù)募t歌。作為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的藝術具象,經(jīng)歷了血與火澆灌的紅歌已然成為今日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賡續(xù)著先輩們赤紅的血水與足跡。而這其中,尤以長征這一紅色星火時期的紅色歌曲最為激動人心,在歌唱《長征組歌》時,人們往往會血氣上涌,情不自禁,仿佛踏入歷史,再次進入了那個時期。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今日我們所唱的以《長征組歌》為代表的長征紅歌其實多為長征乃至建國后為紀念長征所作,真正長征時期的歌曲反而少有問津,研究者寥寥無幾,是一片很大的空白領域?!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今日這一社會主義新時期里,欲響應二十大號召,增強中華民族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乃至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便必然離不開對源頭的探尋。研究紅歌,唱響紅歌,乃至讓瀕臨失傳的紅歌再次回到人們的心里,或已成為長征研究的重點所在。
于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新時期長征文工團”小隊開始了名為“紅歌聲里訪長征”的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小隊成員不僅實地走訪延安,遵義等多處革命故地,還充分利用時下新興的AI技術,通過AI繪畫,AI聲庫等發(fā)展較為成熟的AI技術,不僅將長征紅歌以視覺形象等多樣形式加以具象,更參照“共青團-洛天依”聯(lián)動模式,使很多僅有曲譜留存甚至無譜而僅余歌詞的長征紅歌通過當下年輕人喜聞樂見的AI歌姬的聲線再次唱響,為賡續(xù)紅色血脈,追尋紅色足跡提供了重要助力。

目前,小隊成員已利用基于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及拼接合成算法的LLSM(底層語音模型)搭建的歌聲合成引擎及編輯器軟件synthesizerV成功復現(xiàn)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數(shù)首長征紅歌,其中尤以借助Dreamtonics開發(fā)的沨漪AI聲庫復現(xiàn)的長征時期極其稀少的基于戲劇曲目《孟姜女哭長城》改編的歌曲《長征歌》價值最為珍貴。通過認知這些曲目,我們不僅可以直觀感受到長征結束時紅軍風貌的煥然一新,更可側面窺探在長征途中發(fā)揮重要輿論宣傳作用的紅軍劇社的曲目構成,創(chuàng)作風格及演唱風采,從而進一步認知到以紅歌為代表的紅色文藝創(chuàng)作在長征這一紅色星火時期自戰(zhàn)報傳遞、故事記錄乃至精神傳承等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而在此基礎上,這一研究還將為AI技術的多領域創(chuàng)造性應用提供無限可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很多先烈們,他們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壕中,爭分奪秒或是閑暇修整時寫出的尚有存續(xù)的歌曲,或都可以通過AI技術進行歷史復現(xiàn)而不至失傳乃至悄無聲息。而AI技術的多維應用,也將推動紅色文化在新時期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當技術與藝術結合時,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們就將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樹立起高度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與理論自信,進而更好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賡續(xù)紅色血脈,追尋紅色足跡。而這,也正是“紅歌聲里訪長征”系列社會實踐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