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客觀規(guī)律,是人生破局的利器(這次把客觀規(guī)律聊得深一點)

在理性工具方面,前提是有一個穩(wěn)定的情緒,我們就可以發(fā)現馬克思的偉大,馬克思把認知分為了三段論,感性認知,理性認知,實例矯正理性認知。以做菜為例,一開始一個人做菜很難吃,什么都想試一試,最后他發(fā)現,自己加料酒的時候做飯更好吃了好像,于是他又每次加料酒,然后隨便配一點東西,然后他又感覺,再加點醋會更好吃,于是他用感覺試出來,料酒和醋配在一起,真的挺好吃,于是他反復產生這個組合,發(fā)現每次都是這樣,最后他在想,是不是有什么規(guī)律,是不是背后有什么道理,所以他嘗試求問,(如果求問不成功,這就是科研的方向了,抽象并發(fā)現新的科學規(guī)律),最后他發(fā)現,是酯化反應讓飯菜更香了,這就指導了他,做飯的真理里面有他,所以他每次做飯都信誓旦旦地做飯,他為自己而自豪,他不擔心自己有問題,而是如果哪次不好吃,就是道理不夠充分(真理的局限性,真理的成立限定在特定的條件下,環(huán)境的改變可能造成規(guī)律無法復現)(所以不能教條主義,教條主義背離了真理,主動在真理之上又套了一層框架,偏信則暗,求真理,而不是去成為某個道理的信徒,某個講說者的信徒,而是跟隨者,超越者)。于是有一天,這位開心的大廚,遇到了困難,他發(fā)現自己做飯按照之前的料酒加醋有時候就沒那么好吃了,很苦惱。(第一次提煉真理忽略了變量)(正是因為他按照科學的方法去總結,他沒有停留在第一階段的感性認知,沒有通過感性認知否定自己,他不會因為這種事感到受挫,反而會對真理的提煉感到好奇,這就是在第一次真理的碰撞,人的思維有限,受限于框架,這個人此時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求助,或者自己自行總結,但是這就是體現現代社會的美好了,先輩們撞得頭破血流,很多常人能企及的方面已經不乏先輩們的腳步了)(他認識到是方法論不夠完善,所以,對于一個熱愛做菜的人,把握好情緒,他反而會對探尋做菜的真理方面會十分感興趣,接著完善真理)于是他在網上接著查酯化反應,加載化學認識的拓展包,認識到反應,認識到香的是反應物中的酯,而這個反應還有溫度限制,過高會導致酯分解,醋和酒的揮發(fā),分解,減少了反應物,勒夏特列原理給足了他勇氣。于是他回想起自己失敗的時候,是因為油加多了,火候太高了,他也認識到如果求做菜的完美化學量把控是很難的,于是他上網查,各種基本菜式,爆炒,燉,之類的究竟大概加多少油,溫度多少,多少醋,多少酒等等變量,能最佳。這就是正確的認知的螺旋上升,螺旋上升不是無意義地重復錯誤的部分。這,就是唯物辯證法
1 感性認知,“我聽過,好像,大概,也許,我記得”等詞語,比如我聽過唯物辯證法,但是實際上,這不能算作認知,認知分為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以及認知的不斷升級(升級中就是重復前二者)
我邊看視頻邊去具體總結一下,我就瞬間驗證了認知的四段論,知道過,思考過,學習過,實踐過這四層,每一層更深入才能有更深的體悟。
2所以向有智慧的前輩學習真的很重要,有一個具體實踐過唯物辯證法的人能夠極大加速我的感性認知部分,得到理性認知的精髓。
感性認知,比如說,一個人總是覺得老板拿拿不好,學習哪哪不得勁,以一種感覺描述一種問題,不能解決一個問題,如果能解決也是上天賞臉給吃而已。所以,我想起來之前自己看很多非?;煦绲母杏X(理性認知輔佐感性),感覺什么都需要看,但是發(fā)現越看越亂,感覺遇到一個問題有很多很多方法,但是就是感覺自己又啥也做不到,(感性認知中的阻塞)于是我打算去找讓自己能夠靜下心來的方法,(感性認知促成理性),也就是說第一階段的找到具體問題,提出合適的問題,成立解決問題的神經網絡(理性和感性基礎)需要一個人的心法。加以理性工具,唯物辯證法,(感性理性網絡交織),最終明白這只是第一段認知,想要解決問題,必須把問題抽象出來,求問找到合適的方法,感覺心情不好(是什么導致的?(有一件事耿耿于懷 (不那么耿耿于懷或者嘗試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發(fā)現這個問題伴隨客觀規(guī)律,他的產生,他的解決方法論,他的運作原理(這樣就會促成人的感性認知,發(fā)現這個事并沒有多可怕,出現問題就能想做菜的人那樣知道調試哪里,這樣反而會激發(fā)他的樂趣)(重復,螺旋這一切。
而我之前的所謂我感覺到的積累,就是我通過感覺,通過視頻推送,我一開始沒有任何的方向感,在琢磨平衡自己這件事上,從負開始,一步步到現在,我才發(fā)現我也是在唯物辯證法中的,也就是我對成事系統(tǒng)的把握已經充分認識到感性認知的部分,并且部分地在進行理論提煉和實例帶入不斷校驗。
科學史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實例。
一下做一做錯題本,也就是別人把實例帶入實踐中的誤區(qū)告訴了我。
2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到認識的四大常見誤區(qū):
1 沉醉于感性認知,(舒適圈方法論可以破局),不愿意進行總結,這樣不叫實踐,叫瞎幾把試
2 教條主義 ,刻舟求劍 ,路徑依賴。不承認,沒有意識到世界的運動和真理的局限,全盤照搬導致忽略了調整,比如做飯時的把控條件,比如成功學的營銷
3 急于求成,冒進主義 具體體現在一口氣吃個胖子,看著別人到哪了自己也想到哪,這就忽略了事物本身成長的規(guī)律,回到了自己覺得可以,不去踐行,抽象出理論而是以感性主宰行動,也會導致瞎幾把試,也就是做題還不會就上手,看著別人要做完了。(心法穩(wěn)住心態(tài),刻意練習把握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
?還有一種就是直接提錯了問題,以為解決一個難題是解決某個問題就好了(沒有認識到解決問題的本質關鍵,提問能力不足),比如,自己工資低,以為是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不夠,非常努力地提升了,但是發(fā)現最后對解決自己工資低是沒有用處的,或者達不到預期,導致心態(tài)爆炸,(這其實也處于實踐階段,重復矯正理性認知,同時,有可能發(fā)現提出的問題也是不全面的)問題也有可能動態(tài)變化,起點也是運動的,解決問題的起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所以到這里,我也自行把唯物辯證法加深理解,變成五段論,
感性認知(抽象出正確提問(抽象出正確理性總結(得到觀點和方法論(實踐重復,迭代,校對正確,提高絕對正確率
4 無效實踐 比如提出問題片面(由感性抽象不正確),3中已經體現。
還有就是理性總結與實踐結合中的錯誤,直接使用某種方法論去改善自己的時候,妄圖一勞永逸,沒有懂得方法論的基本原理(沉迷于次級結論),這樣就是走了教條主義的路,機械性地重復一個真理,妄圖套公式一樣如法炮制,但是引入理性總結并加以實踐,是需要懂得理性的原理,然后去實踐,達到新理論的網絡式嵌入而不是暴力的一刀切。比如,運用一個方法去改善自己某方面時,只有知道方法能改善的原理,才知道怎么最大發(fā)揮方法的效用,才能知道如何調整(我發(fā)現這和在學校做題學習是一樣的,可以通過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抽象出來時學習進步中會遇到的種種問題和誤區(qū)),比如做題的時候知道一個公式就亂代,這就是形而上。
5 習得了錯誤的理論,學習到的理論必須是經過實踐校驗的,有很多個人提升方面的書籍由職業(yè)作家灌水
聽到唯物辯證法不去實踐他的三段論還是一種感性認知,只有刻意練習,并且總結誤區(qū),才能把他真正的力量灌輸到自己身上。(這種理性認知上的升級我很容易出錯誤,沒有感性認知好悟,感性的要求就是達到一種心境,理性認知這里這就是人與人的差距。)
我想大家嫩個點進來看看一起討論,這也是我受up主啟發(fā)得到的個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