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生活智慧》:貳、為政篇:03、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 曾仕強
為政第二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
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③;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
主旨
孔子評論法治與德治的優(yōu)劣。
注釋
①“道之以政”是以法制禁令來領導人民。
②“齊之以刑”指用刑罰來整飭人民。
③“民免而無恥”是人民僅能茍免于刑罰,并無羞愧心。
④“有恥且格”指人民會有羞恥心,而且能不斷地改善自己。
今譯
孔子說:“以各種法制禁令領導人民,用各種刑罰來整飭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刑罰,并無羞恥心。如果能以道德去感化人民,以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羞恥心,而且能跟隨在位者的領導持續(xù)地改善。
引述
孔子認為禮治優(yōu)于法治,但是實施起來,卻難于法治。所以禮治沒有做好以前,不能不用法治。就算禮治實施得很多,也不能完全廢掉刑罰。一般人認為孔子重視禮治而輕忽法治,甚至主張不用法治,實際上是十分嚴重的誤解。以德化來教導,用禮法來規(guī)范,這才符合孔子的主張。
法治是德治的基礎,沒有法治,德治很可能流于空談??鬃又鲝垶檎哪康?是德化,使人民知恥,自動走上正道,而不為非。所用的方法,為身教,產(chǎn)生影響力來感化人民。他并不反對刑治,只是在德治未能實現(xiàn)之前,姑且兼采刑治。主要用意,在避免人民只怕犯法受刑,卻不能自發(fā)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自我要求
(一)我們常說愛的教育,以為打罵都是有害無利的。實際上愛和限(限制)應該并重,有限制才顯得真愛,否則便是放縱或溺愛。
(二)把禮治和法治合起來想,而不分開來看,才是孔子倡導禮治的原意。若是分開來看,禮法便成為理想而難以具體落實。
(三)心里產(chǎn)生羞愧的感覺,并且知過能改,才有資格實施禮治。否則只是害怕受罰,不能提高品德修養(yǎng)。
建議
羞愧的心理反應,十分寶貴。只害怕受刑罰,卻失去羞愧心,就算能夠改過,也不能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