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春秋 | “鲇魚”和“鲇魚效應(yīng)”
◎邵瑋
? ? ? ?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胡須,周身無鱗多黏液,兇猛食肉,這就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魚——鲇魚。
? ? ? ?鲇魚不僅常常出現(xiàn)在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還頻頻亮相于我們的媒體中,請看:
? ? ? ?(1)對于中國汽車工業(yè)來說,“吉利”汽車很可能就是一條生猛的“鲇魚”。不管它的未來的前景是否輝煌,至少眼下它的客觀存在,已經(jīng)使主流轎車廠家感到了壓力。(《人民日報》2000年10月30日)
? ? ? ?(2)杰富瑞,一條來自大洋彼岸的鲇魚,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能夠避開全球化的浪潮嗎?(《互聯(lián)網(wǎng)周刊》2006年12月18日)
? ? ? ?為什么長相并不起眼的鲇魚竟能成為媒體記者的“新寵”呢?且看一個小故事——
? ? ? ?上世紀中葉,挪威人捕沙丁魚,抵港時如果魚仍然活著,賣價就會高出許多,所以漁民們千方百計想讓魚活著返港。但種種努力都歸失敗,只有一艘船卻總能帶著活沙丁魚回到港內(nèi)。直到這艘船的船長死了,人們才從船員們那里獲悉了其中的秘密:在沙丁魚槽里放進了鲇魚。鲇魚是沙丁魚的天敵,當魚槽里同時放有沙丁魚和鲇魚時,鲇魚出于天性會不斷地追逐沙丁魚。在鲇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游動,增強了自身的活力,從而活了下來。這樣一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沙丁魚被運回了漁港。
? ? ? ?從此,“鲇魚”就成了“外來的競爭者”的代名詞。上面兩則引文中的“鲇魚”就是這個意思,表示一種外因的激活。
? ? ? ?(3)不管成功與否,“摩爾”進長春無疑會在長春商界起到一種“鲇魚效應(yīng)”,激烈商業(yè)競爭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不創(chuàng)新就死亡。(《吉林日報》2006年3月29日)
? ? ? ?通過引入外界的競爭者來激活內(nèi)部的活力,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做法被稱作“鲇魚效應(yīng)”。鲇魚效應(yīng)充分說明了人員流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于個人來講,人員流動有助于激發(fā)人的干勁和潛力;對于群體來說,人員流動有助于激發(fā)群體成員的活力和競爭意識,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 ? ? ?改革開放的浪潮洶涌,“鲇魚”已經(jīng)很快地游入了我們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一時間,大大小小的報紙雜志上“鲇魚”的身影隨處可見,吸引著我們的眼球,如:
? ? ? ?(4)課堂氣氛顯得死氣沉沉,而在這個“船艙”中放進幾條生氣勃勃的“鲇魚”,便能打破沉悶,增強活力,提高學(xué)生學(xué)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山東教育》2006年第7期)
? ? ? ?(5)在中國當今的金融格局中,中資銀行無疑是沙丁魚,而外資銀行肯定是一條鲇魚……(《新財經(jīng)》2007年5月刊)
? ? ? ?當然,需要補充的是,“鲇魚”用來表示外來競爭者一般都是帶有褒義的,常指代一種生機勃勃、充滿新鮮氣息的良性競爭對手。例如:
? ? ? ?(6)五年過渡期內(nèi),外資銀行并未表現(xiàn)出“大灰狼”的殺傷力,更像是“鲇魚”,它們的存在使上海灘的銀行業(yè)更具朝氣和活力。(《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12月19日)
? ? ? ?如今,競爭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也是我們每個人必然面對的話題。在時代的浪潮中,如果你是一條沙丁魚,能游刃有余地與“鲇魚”共舞固然是件好事;倘若你也能成為一條有實力的“鲇魚”則更加讓人羨慕不已。
? ? ?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會是單純的,據(jù)說在美國的俄克拉何馬州,另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鲇魚,這種鲇魚的最大弱點是嘴饞,極容易上鉤。因此“鲇魚”有時也是愚蠢而貪婪的代名詞。如:
? ? ? ?(7)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面對各種誘惑,你不但要動心,更要動腦。否則,你就會變成一條貪心的“鲇魚”,一個“拳頭”也會輕易地把你釣起來……《當代人》2006年第2期)
? ? ? ?如果,你一不小心成為了這樣一條“鲇魚”的話,也許,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為你感到悲哀了!
? ? ?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7年第12期《詞語春秋》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