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1.2 陳勝、吳廣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2、陳勝、吳廣
? 秦朝末年發(fā)生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農民大起義的領袖。
? 陳勝[1]又名陳涉,陽城[2]人,原是雇農。吳廣[3]又名吳叔,陽夏[4]人,原是貧農。公元前二〇九年七月,他倆同其他貧苦農民九百人,被強征去漁陽[5]服兵役。因遇到暴雨,耽誤了日期。按照秦朝法令,誤期到達就要S頭。于是,陳勝、吳廣帶頭S了押送他們的秦朝軍官,率領九百農民“揭竿為旗”,舉行起義。
? 起義軍手拿木棍、鋤頭,英勇奮戰(zhàn),接連攻下許多縣城,并在陳縣[6]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陳勝被擁立為王。各地農民紛紛起義響應,殘存的六國舊貴族和反動儒生也抱著各種野心混入起義行列。起義隊伍迅速擴大為幾十萬人,短短幾個月內,大敗秦軍,勢如破竹,直逼秦朝首都。
? 陳勝、吳廣所以能迅速發(fā)動一場規(guī)模巨大的全國性農民革命戰(zhàn)爭,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的。秦二世時,奴隸主貴族復辟勢力的代表趙高,篡奪了政權,大大加劇了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使階級矛盾極其尖銳化,面臨饑餓和si亡威脅的人民再也無法忍受,農民起義的烈火已在各地燃起。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后,很快就出現(xiàn)了“方二千里,莫不響應,······縣S其令丞,郡S其守尉”[7]的大革命形勢。
? 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起義軍最后失敗了。吳廣在西征途中被部將假借陳勝命令S害。陳勝在撤退途中被叛徒莊賈S害。失敗的原因,除了政策上的一些問題之外,主要是六國舊貴族和反動儒生從內部的破壞。他們腐蝕農民軍干部,分裂起義隊伍,甚至在戰(zhàn)斗的關鍵時刻,割地稱王,實行復辟。他們是農民革命的si敵。
? 陳勝、吳廣胸懷“舉大計”,以“死國”[8]的決心,慷慨宣稱:“壯士不si即已,死即舉大名耳”[9],充分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大無畏的革命斗爭精神,有力地駁斥了孔孟的“中庸之道”和“忠恕”、“仁愛”、“安貧樂道”等反動謬論。他們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10]的響亮口號,狠狠地痛擊了孔孟鼓吹的天命論和英雄史觀。他們領導農民起義,建立革命政權,氣勢磅礴地登上了歷史舞臺,把儒家鼓吹的“君君臣臣”、“尊卑有序、貴賤有別”等反動說教砸了個稀巴爛。陳勝還當面批駁了混進起義軍的孔丘八世孫孔鮒關于“興滅繼絕”的復辟讒言,指出“六國之后君,吾不能封”[11],并豪邁地說:“吾亦自有不及于周,又安能純法?”[12]我們是自己造反斗出來的,從來不是周朝的臣民,怎能效法周禮呢?這些話表達了廣大起義農民反對復辟倒退的戰(zhàn)斗意志。陳勝、吳廣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最早的反孔斗爭英雄。
? 陳勝、吳廣雖然犧牲了,但他們發(fā)起的農民大起義的歷史功績是不朽的。正是這場大起義推翻了被趙高篡奪了政權的秦王朝,粉碎了奴隸主貴族的復辟陰謀,推動了歷史向前發(fā)展。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zhàn)爭,才是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13]
注:
[1] ?—公元前208年。
[2] 今河南登封。
[3] ?—公元前209年。
[4] 今河南太康。
[5] 今北京市密云縣。
[6] 今河南淮陽。
[7]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8] 革命造反,為國犧牲。
[9] 《史記·陳涉世家》。為革命死得壯烈。
[10] 《史記·陳涉世家》。帝王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11] 《孔叢子·答問》。
[12] 《孔叢子·答問》。
[13] 《毛澤東選集》一卷本5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