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68 | 《怪誕行為學》: 曾經(jīng)信誓旦旦的事情卻總是做不到?


繼續(xù)聊聊《怪誕行為學》。
這次談談兩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信誓旦旦的事情卻總是做不到?」和「為什么我們會依戀自己擁有的一切?

1.為什么我們信誓旦旦的事情卻總是做不到?
在作者丹·艾瑞里為期12周的課上,學生被要求寫三篇論文。
在第一個班級,學生們被告知可以在學期結(jié)束前自由決定提交論文的時間,上交期限需要以書面形式提交給丹·艾瑞里教授:
我保證于第____周交出第一篇論文。
我保證于第____周交出第二篇論文。
我保證于第____周交出第三篇論文。
提前交不會有加分,但是遲交會有扣分,每遲交一天就要扣罰總成績的1%。
在第二個班級,學生只要在學期的最后一節(jié)課上交三篇論文即可。同樣,提前交不會有加分。
在第三個班級,學生被規(guī)定要在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分別上交第一、二、三篇論文。

學期結(jié)束,丹·艾瑞里發(fā)現(xiàn),第三個班級的成績最好,第二個班級成績最差,第一個班級的成績處于前兩者之間。在第一個班級中,雖然大多數(shù)學生的三個交論文的期限平均拉開,但是還是有一些學生沒有給自己設定期限,他們到期末倉促地寫完論文導致分數(shù)很低,把班級的平均成績拉了下來。
這說明,每個人都有「拖延癥」,那些認識并承認自己弱點的人能更好地利用設計好的工具幫助自己戰(zhàn)勝它。
人們的意志力有限,只靠意志力去堅持一件事是很難的,尤其是在各種誘惑面前。
「破釜沉舟」,有可能是個好辦法。
攢不下錢?試試每次發(fā)工資的時候從工資里扣除一部分錢強制儲蓄?
不想健身?試試和朋友們一起安排鍛煉時間?
有些人想學吉他,他怕堅持不下去,會花好幾萬買一把吉他,大概也是這個意思。這樣每次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想想花這些錢有多心疼,也就堅持下去了。
2.為什么我們會依戀自己擁有的一切?
1994年春,丹·艾瑞里和同事在杜克大學發(fā)現(xiàn),他們的籃球門票類似于「搖號」。每個人登記之后會得到一個搖簽號碼,然后過一段時間之后學生中心會公布中簽名單。
于是丹·艾瑞里決定做一個實驗,他想知道是不是人們一旦擁有了一個東西,它就會在自己心中更值錢了?
丹·艾瑞里和同事問了100多位學生,其中有抽到門票的,有沒抽到門票的。對于抽到門票的,丹·艾瑞里會問他們?nèi)绻u掉這張票會賣多少錢;對于沒抽到門票的,丹·艾瑞里會問他們?nèi)绻麖钠渌耸掷镔I這張門票會出多少錢。
統(tǒng)計結(jié)果后,丹·艾瑞里和同事發(fā)現(xiàn),那些沒拿到票的學生愿意出170美元左右一張購買球票;而那些得到票的學生愿意出2400美元左右賣出自己的球票,賣方平均出價大約是是買方平均出價的14倍之多。
為什么會這樣?丹·艾瑞里在書中總結(jié)了人類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第一種怪癖,正如我們在籃球票案例中所看到的,我們對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迷戀到不能自拔。
第二種怪癖,是我們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會失去什么上,而不是會得到什么上。
第三種怪癖,是我們經(jīng)常假定別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們一樣。
虛擬所有權(quán)
我們在某種事物上投入的勞動越多,對它的感情就越深?;叵胍幌?,自己做手工,或者組裝宜家家具或者拼完樂高之后的那種成就感。不僅如此,人們還會在實際擁有某物之前就產(chǎn)生了擁有的感覺。比如我進了一家汽車4S店,我坐在柔軟的駕駛席,看著精致的內(nèi)飾,摸著真皮包裹的方向盤...
我開始想著自己已經(jīng)開著這輛車在馬路上馳騁了。

「虛擬所有權(quán)」是廣告業(yè)的主要動因。在廣告中,商務人士或者幸福的一家正在車里享受著汽車帶來的樂趣,讓我們也會想象置身其中。
還在猶豫?24期分期怎么樣?0利息怎么樣?
今天您真是幸運,我們有個內(nèi)部活動,能打9折,心動嗎?
還送豪華大禮包,千載難逢。
「所有權(quán)」不僅局限于物質(zhì),它對人的觀點、看法也同樣適用。人們一旦擁有了一種觀念——不論是有關(guān)政治還是體育,就會不斷尋找和此觀念相匹配的證據(jù),以此來加深自己的觀念,從而形成僵化而且頑固的意識形態(tài)。
丹·艾瑞里提到:對于「所有權(quán)依戀癥」,我們還沒聽說有什么有效的治療方法。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它已經(jīng)被編織進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不過,他認為只要能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幫助我們抵制生活中的一部分誘惑,比如買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汽車等等。
但這也很難,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3.尾巴
我就是一個拖延癥極其嚴重的人,當初就是為了想看看書,才搞了這個公眾號。
一年過后,它變成了習慣,變成了我每周都要做的事情。如果有一周沒發(fā)的話我會覺得焦慮和不安,我怕隔兩周不更新的話,我就再也不會去寫了。
人性有很多弱點,有人沉溺于其中,有人百般對抗,有人靠它發(fā)家。沒有孰對孰錯,只是各自的陣營不同而已。
感謝你花時間讀到這里。
注:以上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涉及侵權(quán)請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