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工程師分析高超音速攻防戰(zhàn)的細節(jié),東風27不好防,最好限制發(fā)展
5月16日,俄軍用多枚匕首導彈,襲擊并且摧毀了部署在基輔的愛國者導彈陣地。這引發(fā)了國外對高超音速導彈攻防手段的討論。而中國中北大學研究人員對高超音速導彈打航母的設想,讓這場討論更熱鬧了。近期,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航空航天工程科學教授伊恩·博伊德,撰寫了一篇文章,討論了高超武器的分類和威脅。他的結論是,高超導彈目前還是攔不住的,美國最好發(fā)起國際裁軍,來限制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制和使用。
他對于所謂的高超音速導彈做了更詳細的劃分,提出了三種概念,分別是航空彈道導彈、滑翔彈和巡航導彈。
航空彈道導彈就是把導彈用飛機投射,用火箭加速到高超音速,然后按照彈道飛行。俄羅斯的匕首導彈就是典型的型號。
滑翔彈用火箭助推到高空,然后滑翔到目標,途中采取機動彈道。典型型號包括東風-17,俄羅斯“先鋒”和美國海軍正在研制的常規(guī)快速打擊系統(tǒng)。在這個領域,中國比美國更加先進。
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是用火箭加速到高超音速,然后使用超燃沖壓發(fā)動機來維持速度。由于它采用吸氣發(fā)動機,因此主推火箭的尺寸可以更小一些。這意味著它們可以用一些比較小的平臺來攜帶和發(fā)射。中國和美國都在開發(fā)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比如美國的X-51A。
這三種導彈當中,第一種可能攔截一部分,后兩種還沒有攔截的可能。
如果要擊落飛行器,無非是追和攔兩種模式。所謂追,就是通過探測對方的紅外信號和雷達反射信,從后面追上去把它擊毀。這就需要攔截導彈比目標飛得更快。所謂攔,就是從正前方或者側前方,向目標迎頭沖擊,用直接撞擊或者爆炸破片殺傷的方式來摧毀目標。這就需要能夠預測對方的航線,計算出雙方的相遇點,并且攔截彈的機動能力要比目標強得多。
愛國者PAC3雖然能少量攔截匕首導彈,主要是因為它的彈道后段沒有什么機動變軌的能力,有很大的可預測性。攔截彈就可以根據(jù)預測出來的彈道,實現(xiàn)在航路上迎頭撞擊。但即使是這樣,攔截難度也非常大。5月16日愛國者導彈系統(tǒng)被大量擊毀,就證明了即使這種原始的高超音速武器,也不好對付。
更先進一層的助推滑翔彈,顯然就不是現(xiàn)有反導系統(tǒng)所能夠應付得了的。無論追還是攔都顯得不太現(xiàn)實。如果是追,那么攔截彈也需要飛到高超音速以上。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彈頭與空氣的摩擦生熱,以及空氣電離所產生的等離子鞘,無論紅外導引頭還是雷達導引頭,都已經不能正常工作,根本看不見目標在哪里,所以追是追不上的。美國方面也從來沒有提出過追擊的反高超武器系統(tǒng)。
至于說攔,高超音速滑翔彈頭的機動能力是比較有限的。這主要是因為飛行速度越快,氣動控制面的響應就越差。然而就這么一點點機動能力,也超過了當今反導系統(tǒng)的適應范圍。攔截彈同樣需要極高的速度,就算到不了高超音速,也要相差無幾才有可能發(fā)揮作用。中國和美國,都已經把這樣的技術用在了反導攔截彈上。在工程實踐中發(fā)現(xiàn),即使攔截傳統(tǒng)的、沒有機動能力的彈道導彈,也很勉強。攔截高超音速滑翔彈,成功的可能性更是渺茫。
外界認為,中國正在研制一種叫做東風27的高超音速滑翔彈。它把東風26的射程和東風17的高超音速滑翔能力結合起來。這樣,美國即使在關島地區(qū)部署好幾層反導系統(tǒng),包括薩德、岸基宙斯盾系統(tǒng)和愛國者系統(tǒng),也抵擋不住。
最難攔截的當然是最后一種,也就是正在研制中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它的速度雖然比不上彈道導彈,可是它所飛行的這個高度層,目前全世界都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預警監(jiān)視手段。而且它把高超音速飛行和靈活多變的彈道相結合起來。是當今所有反導系統(tǒng)都對付不了的。
伊恩·博伊德認為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武器系統(tǒng)已經對美國形成了嚴重的威脅。他建議,美國及其盟國應該迅速裝備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然后要求俄羅斯和中國等其他國家開展談判,制定管理這些武器的外交途徑。美國防長奧斯汀急著會見中國防長,這可能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