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這幾天被各種開學講座洗腦,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穩(wěn)定的三觀,于是乎決定做一波閱讀以尋覓屬于自己的大腦 早晨是錢七虎院士的講座,啟發(fā)學生立志,其間提及愛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觀》。我想,循著這位跨國界的偉人思維的腳步,恰好開啟一個理科學生(蒟蒻)的探索。
#以下一本不正經(jīng)的正文# ?人是為他人而生存的 海德格爾:“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蔽覀兘蹬R于世時并不能選擇自我的存在,更不知道我們存在的意義。若從個人的一生賾尋,人的存在是無意義的——一切的喜怒哀樂、功名利祿都將在我們咽氣蹬腿的一剎那失去價值。若從更大尺度考量,人的存在更是無意義的——億年地質(zhì)迭變、生物更替中,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zhì)與精神文明終將毀滅;百億年星塵寰宇生生滅滅中,萬物都在熵增的定律中走向不可逆的寂滅。 所以,如若為人的存在賦予意義,我以為只能在社會這個適中尺度探尋。我們獲取與給予,關愛與被關愛,我們的存在與更多人緊密相連,反之我們的喜怒哀樂也受他人存在的影響。奔赴戰(zhàn)場的士兵最最牽掛的可能是他/她的家人,奧斯維辛受難者最后的信念可能是他/她深愛著的人。愛因斯坦還提及“the ties of sympathy”,在我的理解中,這指代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共情力讓我們關照更廣泛的人類。這一點在我們中的佼佼者身上體現(xiàn)得更加鮮明,比如司馬遷忍辱茍活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比如Edith Louisa Cavell平等地救治戰(zhàn)場上各國傷兵乃至被叛死刑。 而我以為在此之外,我們即便是為了功利利益而非情感良知,也是與人類命運與共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就民眾而言,經(jīng)濟蕭條局勢緊張的時期,大家都過得不舒心。 ?利他是一種義務 這一點是這篇文章給我最大思考的——利他不是一種美德,而是一種義務。人之生存必須享受人類文明的成果,不論物質(zhì)抑或精神。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來自他人的勞動,我們簡簡單單的衣食住行是幾十個世紀千億個體發(fā)展創(chuàng)造,我們調(diào)用文字、閱讀書籍、享受著智者的思維成果。所以人之一生若不創(chuàng)造價值,便是人類社會運轉(zhuǎn)的負擔。也許,這可以勉強作為我們存在的意義吧。 ?群眾的思想與孤獨的旅者 愛因斯坦似乎認為群眾的思維不如個人且干擾個人,他認為自己是個“l(fā)one traveller”。對于這一點我部分認同。我相信每個人的思維都不同,我們都終究是“l(fā)one traveller”,在人生的旅途中終逃不過靠自己的思維走自己的道路。但是,在這時或那時,在生活這個或那個方面,我個人是十分依賴同行者的。至少作為我這樣愚鈍脆弱的個體,我十分需要他人的陪伴與鼓勵,也十分需要他人的思想作為我疏漏之處的補充。不過愛因斯坦提醒我,要把判決權留在自己手中,保持思想的獨立性。
暫且如此吧。 我不能不說我尚未擺脫浙江高考議論文的影響……希望這種烙印能隨閱讀量的增加而淡化,好讓我自由地撿回我的大腦,而不用每寫兩行字嘲弄一下自己(┯_┯)。
讀書筆記--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