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sense
不久前,我在鶴崗租了房子,開始了混吃等死的生活。似乎有人說過“應(yīng)該把每一天當(dāng)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這樣一句話,仔細(xì)回想起來,17歲的某一天開始,我就已經(jīng)在這樣做了。
即便可能性很小,明天因為車禍,搶劫,隕石撞擊而死的話,今天就是最后一天。
然而我死了也不會有人因此哭泣,不會有人在意;反過來,這個世界上的誰死掉,都與我無關(guān)。于是就會想著,明天能以某種被動的方式死掉就好了呢……這種話似乎在癌癥患者聽來更像是在炫耀自己的生命,但說實話,能在一個已知的期限里等待死亡的話,我的日子會好過的多。
所謂心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些善于欺騙的家伙肯定理解不能吧。就好比某人扇了你一巴掌,那些人不會說讓你扇回去,只會重復(fù):樂觀,忍耐,努力之類空洞的詞語。沒有人會質(zhì)疑,沒有人有“為什么我一定要被打”的想法,這種毫無道理的事情刻在了DNA里,成為了無法去質(zhì)疑的“道理”。
中考的時候,重點的名額只有三個。那三個人,父母不是商人就是體制內(nèi)的家伙……
那個時候,那些人在思考自己的未來的時候,我思考的是拳皇角色的連段和這周更新的火影……和是否努力無關(guān),我這種人,沒有未來,甚至連思考未來的權(quán)利也在出生時被剝奪了。
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關(guān)系,在出生的一瞬間就確立了。想要逃離這種連鎖,除非從人類社會中脫出。
沒有希望,希望什么的,從最開始就不曾存在。全部都是騙人的,高考改變命運,知識改變命運……九年義務(wù)教育中領(lǐng)悟到的,只有人性的滑稽和丑惡,令人作嘔。
教育出了什么問題吧,小學(xué)的社會……思想品德的課本上寫著“每個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個時候我第一次質(zhì)疑了課本的內(nèi)容,為什么是“扮演”,為什么要用“扮演”這個詞。這樣不就好像,我們只是登臺表演的小丑一樣了嗎。
實際上就是小丑。每個人眼中的他人都只是戴著面具的小丑,這么明顯的事情擺在這里,每個人卻都又渴望別人理解真正的自己。
真是滑稽又惡心。
有的時候會覺得,當(dāng)一個人對未知的事物失去新鮮感的時候,才真正死去。就算搬到了一個新的城市,眼中都是陌生的風(fēng)景,只要想到幾個月后就能閉著眼睛在這一帶行走,就會覺得沒有必要抱著那種遲早會消失的新鮮感。
習(xí)慣這種思考方式后,對于未知就總能用理性和已知的各種模型來對待。沒有去過的地方,沒有體驗過的事,沒有見過的人……因為一切都逃不出構(gòu)建好的模型,也就失去了去探索的激情。
“下一秒死掉就好了。”一天中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在這樣想著……其實還挺有趣的,預(yù)測自己的各種離奇死法。
話說回來,就算在上海買了房又有什么意義呢……就像讀大學(xué)的時候,總有人會誤解:“我是這個城市的人?!?其實不是,我們只是呆在那里而已,只是有被榨取的價值而已。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話其實沒什么道理,畢竟吃到葡萄的人,就算真的是酸的為了炫耀也會說成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