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廣島長崎挨了原子彈,現(xiàn)在還能住人?被列為爆炸目標,一個也不冤

第32屆奧運會正在日本東京進行,偏巧又撞上了廣島原子彈爆炸76周年的日子,日本“廣島市和廣島縣核爆受害者團體協(xié)議會”提出書面要求:希望國際奧委會呼吁各國奧運選手在投下原子彈紀念日的上午8點15分進行“默哀”。
真他娘的笑話!
這個無理要求,理所當然的遭到了國際奧委會的拒絕。有些日本人借奧運之機,企圖把自己打扮成可憐的受害者,自然為世界所不容——大家都知道是咋回事,就不要裝無辜了。

也曾被列入原子彈轟炸名單中
雖然大家對廣島、長崎被原子彈炸平耳熟能詳,但還是有必要把兩顆核彈的一些問題再捋一下。
比如,為什么是廣島長崎,而不是東京或者其它地方?
如果讓中國人來決定原子彈的投放地點,一定首選東京。一家伙就把日本帝國的邪惡核心,什么軍部、參謀、兵工廠,連同天皇一起炸成渣渣,豈不快哉?

這些邪惡中心將被一鍋端
當時手握原子彈的美國,一開始也是這么想的。從軍事角度考慮,目標越大,知名度越高越好,因為丟原子彈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日本投降,往東京一扔,震懾效果最佳。
所以,最初由美國陸軍航空兵戰(zhàn)略航空參謀長諾斯塔德準將(Lauris Norstad)開列的原子彈轟炸目標名單上,共有17座日本城市,排名第一就是東京,然后是川崎、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廣島、吳、下關、山口、八幡、小倉、熊本、福岡、長崎、佐世保,基本上就是按城市大小來排的。

不過,美國還有更多的考慮——對文物的保護,戰(zhàn)后管制的便利,還有對原子彈威力的測試。
?
按這個標準,城市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的城市,不滿足前兩條,太小的城市,震懾力不足,測試效果也不好。東京,大阪,名古屋,被燃燒彈洗過多次,已經(jīng)是一片廢墟,再用核武器去炸,還是一片廢墟……所以也被剔除了。

于是,這個名單被縮減為京都、廣島、小倉、新澙。
?
京都是日本舊都,也是軍工重地;廣島是日軍指揮中心和鐵路樞紐之一,是日本陸軍最大的集結(jié)地,從甲午戰(zhàn)爭開始,侵略中國和東南亞的日軍,絕大多數(shù)都是從廣島出發(fā),組建于廣島的第五師團,攻擊過上海,參與過南京大屠殺,雙手沾滿中國人民的鮮血;小倉,有小倉兵工廠;新澙,靠海的日本重工業(yè)基地。
?
考慮到京都的文物價值和戰(zhàn)后統(tǒng)治的問題,京都被排除,由長崎替代——可以說,長崎就是京都的替死鬼,而所有被列入名單的城市,都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重要基地,沒有一座是無辜的。
?
最后,杜魯門下達了最終指令,轟炸次序為廣島、小倉、長崎、新澙。
?
廣島既然排名第一,那就躲無可躲,挨炸是必然的了。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17秒,B-29轟炸機“恩諾拉·蓋伊”號從9600米的高度上,向著廣島市中心的相生橋,投下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
?

?
43秒后,這顆4噸重的“槍式”原子彈上的炸藥被引爆,兩塊各重25千克和35千克的濃度鈾塊在沖擊波的推動下合二為一,超過了臨界質(zhì)量,在接近600米的高度上,釋放出14000噸TNT的能量。一道耀眼的白光閃過,廣島瞬間被這種史無前例的超級武器所毀滅,巨大的蘑菇云直升到13700米的高空。
?
投彈手范柯克回憶,“看上去,那蘑菇云就像一個燃燒著滾油的巨大鍋爐。”
?

而地面上,則是“滿世界都是行走的鬼”——“人們的皮膚因為灼傷而變黑,頭發(fā)都被燒掉了。一眼看去,你無法說出看到的是他們的正面還是背面。他們將胳膊抱在胸前,他們的皮膚,不僅是手上的,而還有臉上和軀干上的,都掛了下來……就像行走中的鬼,看上去不像是這個世界的人……”
?
一天內(nèi),廣島死亡8.8萬人,還有更多的人,在后來的幾十年的時間里死于輻射引起的疾病。日本政府封鎖消息,只發(fā)表了一則寥寥數(shù)語的報道,聲稱廣島只是“遭受若干損害”,一點投降的意思都沒有。
于是,投放第二顆原子彈被提上了日程。按順序,應該是小倉挨第二顆,事實上在8月9日,美軍轟炸機的確是帶著原子彈飛往小倉的。只是小倉上空濃云密布,楞是一點縫隙都沒有,轟炸機轉(zhuǎn)了三圈也沒發(fā)現(xiàn)缺口,只能臨時更改目標,飛往長崎——小倉地面上的日本人,壓根也想不到,自己差點就下了地獄。
?

長崎同樣是陰天,只是云層有個大縫隙,能夠看到預定的投彈點三菱重工長崎兵工廠,只是偏離約2.5公里。飛行員決定目視投彈。10時58分,重4.9噸,2.2萬噸TNT當量的原子彈“胖子”被投下, 直接摧毀了長崎,一天內(nèi)約有10萬余人傷亡——兩顆原子彈,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喪鐘。
?
那么,廣島和長崎從地球上被徹底抹掉了嗎?并沒有,相反,今天的廣島和長崎仍然是生活著大量人口,廣島還舉辦過1994年的亞運會。
?

▲現(xiàn)在的廣島,除了“原爆”遺跡
幾乎看不出這是被原子彈炸過的地方
按一般的想象,核武器的威力巨大,能瞬間抹平一座城市,還有核污染,挨過一發(fā),肯定就完蛋了。像切爾諾貝利,還只是一個核電站,爆了之后周圍都不能住人了,何況被原子彈炸過呢?
?
其實不然,核武器瞬間威力的確巨大,但持續(xù)破壞力卻不如核電站事故。
?

核電站,其實就是熱電廠,只不過“燒”的燃料不是煤或油,而是鈾、钚這樣的重元素。鈾、钚在可控條件下產(chǎn)生裂變反應,放出能量,將水加熱,產(chǎn)生水蒸汽驅(qū)動渦輪發(fā)電機來發(fā)電,說白了就是一個“燒”鈾的大蒸汽機。
?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電磁脈沖、沖擊波和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
?
核反應一般就是指裂變和聚變,裂變就是鈾、钚這樣重元素在中子轟擊下分裂為更輕的元素,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扔在廣島長崎的原子彈就是這樣。聚變則是像氫這樣的輕元素在高溫高壓下結(jié)合成更重的元素,并釋放能量的過程,太陽發(fā)光發(fā)熱的原理正是如此,按這種原理制造出的核武器就是氫彈。
?

氫彈從原理上講并不需要重元素,但點燃聚變反應的高溫高壓不能憑空產(chǎn)生,要先引爆原子彈來“點火”,所以氫彈實質(zhì)上是兩種核彈的組合,仍然有一定數(shù)量的重元素。
?
原子彈與核電站相比,最大的區(qū)別是核材料濃度。鈾235濃度達到90%以上,只要超過一定質(zhì)量(臨界質(zhì)量),就能維持鏈式反應,被稱為武器級鈾。而核電站的核材料僅有3%左右,無論堆多少也不會如此,所以核電站不可能像原子彈那樣爆炸。
?
切爾諾貝利事故本質(zhì)上是蒸汽爆炸,當量大約是一百多噸TNT,相比原子彈要小多了。但當量雖然不大,卻足以將百噸量級的核材料炸飛,輕的隨風而去,甚至飄到了英國,重的沉積到土壤、地下水,這才是真正要命的地方。
?
“小男孩”有4噸重,但高濃度軸只有幾十公斤,其中一部分參與了裂變反應,另一部分被炸飛了。雖然也有輻射,由于總量太小,先被稀釋,后被風吹雨洗,核輻射值很快就下降到了正常水平,持續(xù)損害反而比切爾諾貝利要輕得多,所以現(xiàn)在廣島仍然有一百多萬人口。
?

“核輻射”準確的講應該叫“電離輻射”,很多人經(jīng)常將其與基本無害的“電磁輻射”混為一談,以至于談輻射色變。
?
電離輻射的能量很高,能造成染色體損傷,引起細胞壞死,在短時間內(nèi)即可形成對人體的嚴重傷害,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受害者多數(shù)是由于這個原因死亡。但切爾諾貝利、廣島、長崎還不算最慘的,要了解高劑量電離輻射的厲害,請自行百度“日本東海村JCO臨界事故”——還是日本,真是“招核”啊……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到過核武器攻擊的國家,普通日本民眾對核武器的厭惡,通過紀念“原爆”來表達和平意愿,都可以理解。但如果僅僅停留在賣慘的層面,而不承擔戰(zhàn)爭發(fā)動者的罪責,不反思為何挨炸,那么,廣島和長崎真的就是白白挨了兩顆原子彈,白死了三十萬人——不吸取歷史教訓,就會被歷史反復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