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主義】詩性永恒主義(3-3-4-4)——博爾赫斯的本體論游戲,文化資...

3-3-4-4 詩性永恒主義 Poetic Eternalism
一、概況
代表人物:博爾赫斯
特點:打開了本體論,克服了生存論的中介問題。主體和絕對者的關(guān)系方面,博爾赫斯認為主體受不了絕對者,主體會遺忘絕對者,絕對者中包含的悖論性和不可理解性使得主體不必要再作為其永恒的中介?!z忘。
博爾赫斯認為,鏡中的自我是夢里的人,而“我”是鏡中自我的夢里人。
相關(guān)作品:《小徑分岔的花園》《阿萊夫》《秘密的奇跡》
二、四格
3-場域論:時間vs空間,符號系統(tǒng)作調(diào)和
博爾赫斯體驗世界臨時去除時間或空間性去感受。
(建議閱讀下列小說原文后繼續(xù)看相關(guān)解釋)
例如《阿萊夫》,只有時間性而無空間性。其中表達了所有的空間集中在一點,宇宙空間沒有延展,只有2-3cm(人類視意識的焦點大?。?。其中的象征圓球阿萊夫中空間是去空間化的,在阿萊夫中才能體驗真正的空間,去除人類想象中空間的體驗。阿萊夫擁有絕對的當下,是整個世界去空間化后的一個瞬間。而宇宙的本身的空間樣態(tài)就是一切疊加在一起?,F(xiàn)實的空間只是宇宙真實的空間的一個映射。博爾赫斯認為這個體系在更多文明中都有體現(xiàn)——神目通,人在特定條件下總可以體驗到。但沒有在中介后會失真。(阿萊夫是希伯來語里的第一個字母,代表純粹單一的神。)
空間的拓撲結(jié)構(gòu)就是自嵌套的結(jié)構(gòu)。所以最終而言,一切事物都是阿萊夫。阿萊夫存在,但看不見——一切事物都是阿萊夫,它一直看到它自己。
空間中抽掉了時間性,作者就再也看不到已逝的人,這是阿萊夫無法超越的。所以不要迷信得一即得萬的空間化的神通。
又如《小徑分岔的花園》中只有空間性而無時間性,在此中只能體驗到時間本身的拓撲結(jié)構(gòu),可以理解為一種“循環(huán)”。
(拓撲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循環(huán)”中的當下是不確定的,要不停的靠過去和未來的接續(xù)將當下符號化,此中時間的當下性意味著當下符號化的永恒失敗。這個失敗就是主體的生存。當下又存在一種力量可以決定過去和未來,這個力量可以使當下和未來注冊為歷史,代價則是死亡和遺忘。
《小徑分岔的花園》中體現(xiàn)時間性的特點是內(nèi)容等于形式。例子如文中祖父寫小說小徑分岔的花園,其小說事實上就是花園。能指和所指在時間中短路。時間在此就是主體承載的充實活動(充實活動概念參見上一講)。
博爾赫斯揭露了在沒有時間流動時把握時間的結(jié)構(gòu),其中同時性是失敗的,沒有同一時刻。已符號化和未符號化在不停充實當下,當下無法符號化自己,永遠不確定。所以時間是永恒的回環(huán)。
調(diào)和兩個小說的是《巴別圖書館》,代表著符號界。圖書館中的書是二十二個字母和十種認知模式組成,而它們產(chǎn)生出所有文本。這些書排列在無數(shù)個六邊形的書架上,六邊形中間是深淵,圖書館擁有一切。它兼具時間一樣的對稱性和空間得一得萬的特性,在圖書館里得到了符號化的梳理,阿萊夫和小徑分岔的花園在巴別圖書館中形成短路。認識論上,時間是形式,空間是內(nèi)容。本體論上,阿萊夫是形式,小徑分岔的花園是內(nèi)容。阿萊夫是本體存在的基本單元。博爾赫斯指出每一個民族中都有個指無限意義的符號(這個符號是主人能指),也即都有這樣一個短路點。由于符號系統(tǒng)的任何一個符號都可能是主人能指,那么在巴別圖書館中擁有所有的符號可能性,每一個符號都是主人能指。
巴別圖書館是無限的詩,形式和內(nèi)容短路,能指和所指短路。它代表象征界本身的象征,符號界本身的符號。
博爾赫斯在書寫巴別圖書館中文本的張力,一個能指所指的無限游戲。它的張力就是在時間和空間兩端或緊或松,或假設(shè)不同的框架。這個無線游戲就是文學家的虛構(gòu)中的生存。
3-本體論:情節(jié)(代表一種歷時性;物質(zhì))vs名字(代表一種共時性;理念),二者以敘事(生存)來協(xié)調(diào),敘事代表作者。
名字可以出文本,超出文本追溯歷史運動。情節(jié)可以使讀者生存文本化。在博爾赫斯,寫等于不寫其他,所以寫等于不寫。他的文本特點是鏡像化的交談。讀者的生活是他的夢中鏡像。通過他對時空、符號體驗的書寫,讀者也同時在做調(diào)整時空、符號體驗的游戲,同時在書寫。所以沒有明確的讀者、作者二分。
博爾赫斯使得敘事空間有本體論地位,文學獲得了哲學地位。結(jié)構(gòu)主義和后結(jié)構(gòu)主義的本體論探索就是文學化的敘事性探索?;痉绞骄褪侨绮柡账挂粯樱瑢⒛骋灰蛩貞抑闷饋砜雌淙绾悟?qū)動敘事。這樣就擁有無限的本體論可能性。我們借文學敘事抵達本體論地位就是時空本體論本身。這也是海德格爾的時-空游戲。
4-認識論:唯夢論(認識發(fā)生學的阻斷機制)
一個當下的確定的點想要獲得它的鏡像把握是失敗的,鏡像把握在本體論上具有虛構(gòu)性,因為這是一種無本體論根據(jù)的虛構(gòu)敘事。通過鏡像認識,所有的認識都是再認識。
4-目的論:“遺忘”(可見作品《秘密的奇跡》)
即絕對者不再書寫或不允許寫完。你要來寫。對自我的認識和對他人的認識都有一個最低限度的即刻的夢境,世界夢境化、去本體論框架,本有事件發(fā)生,任何反思已經(jīng)是一種去本體論框架的情況。這時要靠自己的生死抉擇不再去鏡像化。博爾赫斯認為這沒有必要,由于你無法寫完。
本體論被代之以敘事學(寫作),不可寫完,即本體論的發(fā)生機制不允許符號性的閉合。博爾赫斯的思想走向結(jié)構(gòu)主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