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陽游的第五十二篇 崤函古道上的水路交通走廊

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shù)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jīng)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游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深度洛陽游的第五十二篇? ?崤函古道上的水路交通走廊?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這就是杜甫,這個石壕就是崤函古道上的一段。記得三十年前在學校學習時,就決定去看看崤函古道,剛好,有幾個愛好河洛文化的朋友約在一起去看看崤函古道上的水路交通走廊。
?
崤函古道是指先秦至民國時期,西安和洛陽之間、經(jīng)三門峽的一條交通要道,起于潼關,過秦函谷關,經(jīng)陜州,過硤石關,到新安縣東,出漢函谷關到洛陽,全長約200千米。崤函古道上的水路交通走廊就是指下面一段,沿永昌河(永昌河和連昌河是同一條河,三門峽境內稱永昌河,洛陽境內稱連昌河,)東行,經(jīng)安國寺出陜縣,過洛寧城村、楊坡、入宜陽三鄉(xiāng)、韓城沿洛河達洛陽,也就是南崤函古道的一段,全長約75千米。這一段的特點就是有船可以坐,省力氣。連昌河發(fā)源于陜縣雁翎關口分水嶺及響坪山南坡,它流經(jīng)陜縣的岳家溝,宮前,蔡家灣,與在觀音堂交界的蘆草河相匯合,流入西李村鄉(xiāng)的上斷,下斷,塔羅村東南,才流入洛寧縣境內,從郭頭,牛頭,刀環(huán),楊坡,城頭,牛曲,窯頭,河西,夾溝,流入宜陽縣的下河西村,進入三鄉(xiāng),流入洛河。連昌河水一路豪奔,秦楚孔道熙熙攘攘,崤函古道上的水路交通走廊是連接兩京的顯赫通道,人來船往,崤函古道上的水路交通走廊兩邊寺廟林立,晨鐘暮鼓,響徹山川。自陜州至洛陽,南崤道共設置館驛11個。南崤道所設驛站,依次為硤西驛(今陜州區(qū)硤石鎮(zhèn))、鹿橋驛(今洛寧縣中河鄉(xiāng)舊縣村南)、臨泉驛(今洛寧縣河底鎮(zhèn)夾溝村)、三鄉(xiāng)驛(今宜陽縣三鄉(xiāng)鎮(zhèn)南驛村)、福昌館(今宜陽縣韓城鎮(zhèn)福昌村)、柳泉驛(今宜陽縣柳泉)、甘棠館(令宜陽縣城西)、壽安山館(今宜陽縣城內)、三泉驛(今宜陽城東25里苗馬村)、甘水驛(今洛陽市豐李鎮(zhèn))、臨都驛(今洛陽市西南)。
2019年9月7日早上七點,我們一行十三人沿洛河南岸向宜陽的三鄉(xiāng)出發(fā),九點左右到達洛河與連昌河匯合處,在連昌河畔西岸、連昌宮遺址上,有一個經(jīng)過千年風霜侵蝕,塔身微微傾斜,仍舊屹立不倒的"洛陽比薩斜塔"----唐基宋塔的五花寺。唐基宋塔,五花寺塔為平面八角形、九級樓閣式磚塔,高十一丈九尺九寸(近40米)。該塔的頂部已經(jīng)毀壞,殘高只剩下30多米,為了保護古塔,現(xiàn)在已經(jīng)加固維修如新建的一般。一小時后,我們準時出發(fā),沿連昌河逆流而上,連昌河河床內已經(jīng)沒有了河水,只見連昌河河床內有許多大小如籃球大小的石頭靜靜的躺在那里,越往上走,石頭越多,足見以前連昌河河水是非常充足的,古代這條河水流量應該不會太小。
十一點,我們到達安國寺,這個安國寺就在洛陽于三門峽的交界地帶,屬于三門峽的陜州,安國寺位于永昌河北岸,面南背北,前面是瑞云山,風水極佳、安國寺是三門峽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結構完整、布局合理,保存最好的古寺廟,始建于隋,經(jīng)歷代維修,是一個享受皇家補貼的寺廟。安國寺在古崤函古道有著重要的位置。崤函古道上的水路交通走廊是從這里開始的,從這里可以乘船到達洛陽。
十二點,我們順河西岸而下,在經(jīng)過的有飯吃的地方吃了飯。下午二點到達洛寧縣河底鎮(zhèn)牛渠村有座古剎千佛寺,千佛寺有千佛碑一座,也稱北周佛徒三兄弟造像碑。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70年)信佛弟子兄弟三人,割家彌珍,敬造石像,背面縱橫排列六公分大小佛像,有千位,故稱千佛碑,是千佛寺鎮(zhèn)寶之物。千佛碑一九六五年洛寧縣文化局發(fā)現(xiàn)啟運送鄭州博物館?,F(xiàn)洛寧縣姓氏研究會人員發(fā)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往昔繁榮景象如同煙云,僅剩前殿一座,年久失修。殿頂飛禽走獸東倒西歪,不斷滑落。殿檐椽頭高低參差,門窗破損不堪。透過破窗,拍到一張大梁下面的牡丹圖,這在我以前見到的古建筑上是沒有的,只見這個千佛寺的輝煌。
?
三點我們到達位于洛寧縣河底鎮(zhèn)城村村張氏舊宅,很可惜,這里的老牌樓拆了,丟的到處都是老牌樓的零件。
?
四點我們到達洛寧縣河底鎮(zhèn)夾溝村,夾溝村就在三鄉(xiāng)鎮(zhèn)漢山之西北,村西北的最高丘嶺上有一個約100畝的古堡,山形似臥牛稱為臥牛寨,解放時期是老百姓躲避土匪和日軍的避難場所,這就是漢代一泉塢唐代臨泉驛的所在地,安史叛軍史思明就是在臨泉驛被砍頭的。我們不知不覺在丘嶺上轉了 近兩個小時,幸虧夏天白天時間長,有人建議去看看光武廟。
近七點,我們到達光武廟, 當年劉秀降赤眉的地方,就在今天的宜陽漢山腳下。就在洛河與連昌河的匯合處。漢明帝為了紀念光武帝劉秀的豐功偉業(yè),就在漢山之顛修建了光武廟?,F(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光武廟級別不是一般的高,首先,大門的斗拱就是一個最高的級別,前五后九,代表九五之尊的光武帝,其次,巨大的龍行的石柱立于院子的中間,這些都是帝王才能用的級別,在國內恐怕沒有第二家吧?不知不覺,天色已經(jīng)暗了下來,我們一行人,趕快下山,十點安全回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