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華夏文明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
廣百宋齋
2023-08-04 16:33
我又解決了華夏文明觀象授時絕技的又一組萬古奧妙。
如前所論,華夏文明/人類文明正式起源的歷元,公元前16317年4月15日,陰歷十一月初一,今天伊朗的盧特沙漠,北緯30°,當天太陽位于南天子午線上時交冬至。
這一天,就是華夏文明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
華夏文明最初用于觀象授時的黃道坐標,不是十二次,不是二十八宿,而是六十四卦天區(qū)。
但我先前沒想到,六十甲子,不但用于紀日,而且本身就是黃道坐標,每一個干支日相當于黃經1°,六個甲子360個干支日就是黃經360°。
因此,華夏歷元公元前16317年4月15日冬至開始的周天360°,可以用360個甲子日表達。
由于公元前16317年4月15日當天太陽位于南天子午線上時交冬至,因此當天黃道周天六十甲子坐標,冬至黃經線正好位于“甲子”和“乙丑”的分界線。
按照這樣的劃分方法,恒星角宿一,也就是公元前16163年二十八宿正式創(chuàng)設時角宿的起點,正好位于“丁未”。
而牛宿的起點、恒星牛宿一,正好位于“丁亥”。
牛宿一和角宿一幾乎相差100°,或者叫作“100刻”。
特別有趣的,冬至交節(jié)時刻,木星正好位于后來“十二次”“娵訾”和“降婁”的分界線上。
這個分界線對應的是“壬寅”日。
如果用顓頊時代之前的“黃道十二宮”來呈現,這時的木星正好位于“雙魚座/宮”的中段,也就是“娵訾”的中段。
這時的牛宿一,當然就位于“摩羯宮/星紀”的起點。
無論如何,只要以木星對應的“壬寅”為坐標原點,總是可以將黃道天區(qū)劃分為十二等份天區(qū),每個天區(qū)占據黃經30°。
這樣的劃分是有道理的,這是為了標記木星的周年視運動位置,因為木星大約每12年回到相同的天區(qū)。
如果以“十二次”的劃分來標記,與當年木星對應的“壬寅”日前后分別相差黃經30°的刻度,都是“壬申”。
這樣,黃道天區(qū)就被劃分為從“壬申”到“壬申”的六大等分天區(qū)。
我認為,這就是所謂“大六壬”的根源。
而且我認為,參宿大神圣書體名號的一種寫法,上“眼”下“乘”,固然是“眼圣”,但還是“壬申”、“殷商”!
如果用“十二次”來標記,當年木星位于“娵訾”的末度;
如果用“黃道十二宮”來標記,木星位于“娵訾”的中段。
“娵訾”,是一個奇怪的詞,我一直沒弄明白這個奇怪的詞語究竟如何起源。
現在,我想明白了——百分之百準確——
娵訾,就是希臘神話中的尊神“宙斯”(Zeus),而在羅馬神話中,就是 Jupiter !
《夏小正》這篇古老的文獻,一直讓我備感困擾。
但由于弄清楚了“娵訾”就是“宙斯”,就是“木星”,我感覺看到了正確打開《夏小正》的曙光。
其文曰:“正月,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縣在下”。
又云:“鞠者,何也?星名也。鞠則見者,歲再見爾?!?/span>
我終于明白了,“鞠則”,“鞠(者)”,就是“娵訾”,木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