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芽之旅》一部沒講好故事的商業(yè)電影

?
劇本,即一劇之本,也就是說,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最重要的劇情。如果連故事都沒講好的話,那么哪怕畫面和音樂再怎么優(yōu)秀,也是一部不合格的作品。
很多人會把《鈴芽之旅》同《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比較,并將其視為新海誠的奇幻戀愛三部曲之一。但實際觀看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男女主的感情線十分之單薄,缺乏一個升溫的過程。而絕大部分的內容都集中在解決事件,防止地震發(fā)生上。因此,相比于前兩部,《鈴芽之旅》整體上其實跟接近11年的《追逐繁星的孩子》,屬于一部奇幻冒險電影。

但從首尾,男女主如同上兩部電影中相遇的名場面以及女主的臺詞和一些記憶的回閃現(xiàn)還是可以看出,新海誠有意在其中加入一條戀愛線。

但最終的結果是,他無法在有限的兩小時內講述一個雙線并行的故事,而是首尾講了一點戀愛,中間講了冒險。期間還塞入了許多家庭矛盾,以及收不回來的奇幻設定,從而導致整部電影既不冒險,又不戀愛。一方面沒辦法為觀眾塑造一個向往的世界,亦或從中感受到地震的殘酷;另一方面,觀眾會對女主突然喜歡上男主,并急切想要把他從“往世”中救出來的心情感到莫名其妙,簡單地說,就是鋪墊不夠,導致觀眾無法共情。
而且,最致命的一點是,電影中的奇幻情節(jié)和戀愛情節(jié)幾乎是相互矛盾了,造成了1+1<1的效果。其實看完《鈴芽之旅》后,再去回顧《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你會發(fā)現(xiàn),前兩部的奇幻設定都是起到一個工具的作用。即奇幻設定的存在,是為了把生活沒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而只有在劇情需要的時候才會提上一遍,然后一筆帶過。至于為什么流星會墜落在那里,為什么女主會變成晴女。這都是不需要解釋的事情,電影的重點全都放在了人物生活和內心這些日常細節(jié)刻畫上。
而《鈴芽之旅》則正好相反,但花了那么多的筆墨,卻依舊沒有故事說明白,很多鋪墊也沒有回收以及一大堆邏輯混亂的失智情。比如貓為什么會跑,而又為什么會把男主變成鎮(zhèn)石,;女主的椅子是怎么從四只腳,變成三只的;男主變成椅子,明明自己無法阻止地震,卻依舊強行一個人去關門等等等等。從這點上,它作為一部奇幻冒險電影,無疑是失敗的。
而如果你抱著看著一部戀愛電影的期待,去觀賞《鈴芽之旅》的話。里面地震即將發(fā)生時,壓抑的基調,悲壯的音樂,以及暗紅色的蚓厄,則會給你一種隨時可能有特級咒靈出來把女主吃掉,亦或全職獵人螞蟻篇中,獵人被螞蟻屠殺,世界可能即將滅亡的一種絕望感。

再說得形象一點,就是在《鈴芽之旅》中,幾乎每十幾分鐘都會給你一次隕石墜落在系守鎮(zhèn),那種明明前一秒還沉浸溫馨日常,亦或流星劃過夜空的壯美的景色中,結果下一秒萬籟俱靜,然后爆炸聲席卷而來的呆滯感。

所以,《鈴芽之旅》既不冒險,也不戀愛。奇幻設定許多伏筆沒有回收,人物感情變化過程鋪墊不足,結尾又強行以女主對男主的感情為由來強行推動故事發(fā)展,把女主的行為合理化。結果造成的是,整部電影充滿了許多大吼大叫的甲亢人物對話,以及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感情戲。因此,《鈴芽之旅》作為一部電影而言是意義不明,且失敗的。無論它是出自新海誠之手,還是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
當然,也有的人認為,里面的伏筆什么的,不一定要跟觀眾說明白。這就涉及到商業(yè)電影和文藝電影的區(qū)別。商業(yè)電影其實很簡單,就是以盈利為目的,做出討好觀眾的電影。那么既然要討好觀眾,那么肯定是需要讓觀眾看明白的。比如誰是壞人,做了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主角一定要打敗他;亦或漫威的超級英雄快餐電影,觀眾去看的就是一堆眼花繚亂的特效和各種打斗。如果打斗的情節(jié)一筆帶過,反而把時間花在嘴炮和討論上,那么肯定是會被人詬病的。
文藝電影則不同,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想法,以及展現(xiàn)在特定的一小部分受眾。
而如今,當人們提起新海誠的電影時,往往會認為是適合帶上對象一起觀看的戀愛題材??涩F(xiàn)實是,《鈴芽之旅》是一部典型學生拯救日本為主要內容的奇幻冒險電影。其中的感情戲,就像好萊塢大片中,男主完成任務拯救世界后,一定身邊會有個美女然后過上沒羞沒臊的生活一般,只是一個一筆帶過的附屬品。

而作為奇幻冒險電影而言,它的劇情無疑是屬于差的那一種。每十幾分鐘就會出現(xiàn)一遍的封印臺詞,仿佛《噬血狂襲》里面的“從現(xiàn)在開始,這就是我的戰(zhàn)爭了”“不,前輩,這是我們的戰(zhàn)爭呦”讓人一陣翻白眼。

但《噬血狂襲》的核心競爭力明顯不在劇情,而是精美的人設,以及作為OVA才能播出的福利片段。而《鈴芽之旅》作為一部面向全年齡段的大眾作品,其除了新海誠一貫的高質量畫面之外,幾乎沒有出色的地方。
其實回顧新海誠的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你的名字》亦或是《天子之子》。都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場面,臺詞以及配樂。比如“炸火車”,“足控之庭”,“你的名字”,“暴雨淹沒東京”,流星墜落地面時的《スパークル?》等等等,特別是說起新海誠,你往往會聯(lián)想到“云”,這點在前兩部電影中尤為明顯,而從《鈴芽之旅》中,我卻感受不到一絲一毫。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鈴芽之旅》還能獲得此等熱度,就實屬有些德不配位了。
——
最后,噴歸噴,但站在客觀的角度上,《鈴芽之旅》也不是沒有優(yōu)點的??v觀新海誠最近的三部電影可以發(fā)現(xiàn),他在朝著一個現(xiàn)實化的方向發(fā)展。比如看《你的名字》的時候,你會完全沉浸于作者制造的小環(huán)境之中。而當《天氣之子》的男主在高鐵軌道上奔跑時,你會意識到如果這樣的事情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一種多么打破常規(guī)的舉措。

而到了《鈴芽之旅》,女主離家遠行,去阻止災難,而中途被撫養(yǎng)自己姨媽的追上,并詢問緣由時,“一句說了你也無法理解”。讓人不禁想到自己同父母交流時的情形。只不過,女主的理由是奇幻到讓人無法相信,就像人對貓會開口說話而感到驚奇,第一時間會懷疑是不是自己誤聽了一樣。而我們則是原因無法被人理解,正如兩個涇渭分明,相互獨立,而永遠不會接觸的世界一般。
這是新海誠的轉變,也是在我看來,《鈴芽之旅》中為數(shù)不多的優(yōu)點之一。但同時我也深刻地意識到,他應該不會再創(chuàng)作出想《你的名字》,《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這樣純粹的作品了。這不得不說令人惋惜,而且這個轉型期應該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下一部作品,也許依舊是不盡人意。
到那時,原有的熱度早已散去,作品的評價又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一番景象,而作者本人又是否會被扣上江郎才盡的標簽,如今尚未可知。但總之像《紅辣椒》這樣優(yōu)秀的作品,近幾年基本是沒可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