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程碧波:紋明,從舊地圖與中國古文獻研究大秦(9.0版下)

2023-04-12 18:12 作者:行道者  | 我要投稿


(續(xù)上篇)本9.0下篇在第七部分增加了“西域漢人的分布和控制區(qū)”的考證,是歷史上西域漢人存在和西域文明發(fā)展的原始證據(jù)。學術不易,尊重版權,轉引請注。

四 歷史發(fā)展:伊甸、亞述、迦勒底和迦南

? ? ? ?據(jù)目前學界研究,亞述帝國(英語:Assyria empire,公元前935年—前612年)興起于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西元前626年,巴比倫尼亞宣告獨立,由亞述派去駐守該地的迦勒底貴族那波帕拉沙爾自立為王,建立新巴比倫王國,并與伊朗高原西北、同受亞述統(tǒng)治的米底人結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帝國覆亡,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瓜分。

? ? ? ?《耶經.列王記下》記載亞述王攻擊以色列。楊氏直譯本《耶經》將“亞述”寫為“Asshur”(這是希伯來語的發(fā)音,讀作“ashúr”。希伯來,見圖76,其希伯來語為“?????”,實際發(fā)音為“yubreite”,現(xiàn)英文為“Hebrew”,原意是“渡過河而來的人”。根據(jù)《耶經》和其他史料記載,猶太人的族長亞伯拉罕率領其族人從兩河流域的烏爾城(Ur)渡過幼發(fā)拉底河和約旦河來到當時被稱為“迦南”的地方。因此“希伯來”實為“逾泊來的”。希伯來文與古漢語一樣亦是從右向左書寫),其它版本《耶經》將“亞述”寫為“Assyria”?!兑?創(chuàng)世紀》記載“耶和華又對他(亞伯蘭)說,我是耶和華,曾領你出了迦勒底的烏爾,為要將這地(迦南)賜你為業(yè)”。各版本的《耶經》將“迦勒底”寫為“Chaldeans”或“Chaldees”或“Chalde'ans”。Chaldeans的音標為“‘k?ldi?n”,其余兩個單詞的發(fā)音類似?!盀鯛枴眲t均寫為“Ur”。《耶經.創(chuàng)世紀》記載“他們又帶著迦南地所得的牲畜,貨財來到埃及。”各版本的《耶經》均將“迦南”寫為“Canaan”?!兑?列王記下》:“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遣我往耶利哥去?!备靼姹镜摹兑洝肪鶎ⅰ耙纭睂憺椤癑ericho”

? ? ? ?根據(jù)以上信息,先來確認伊甸、亞述和迦勒底所在。見西元1635年丙地圖82。

圖79 西元1635年丙地圖,伊甸、亞述與迦勒底

? ? ? ?在西元1635年丙地圖79中,在上方找到了亞述的具體信息“Asyria”,其與“Assyria”發(fā)音完全相同。在下方找到了迦勒底的具體信息“Caldea”,其與“Chaldean”發(fā)音基本相同。

? ? ? ?圖82中左邊所標“edir”就是“伊甸”?!兑?創(chuàng)世紀》中“伊甸”寫作“eden”,其音標為“i?d?n”,與“edir”發(fā)音“i:di?”極近。再看《耶經.創(chuàng)世紀》中說:“And the LORD God planted a garden eastward in Eden; and there he putthe man whom he had formed……And a river went out of Eden to water the garden;and from thence it was parted, and became into four heads……The name of thefirst is the Pishon; it winds through the entire land of Havilah, where thereis gold……The name of the second river is the Gihon; it winds through the entireland of Cush……The name of the third river is the Tigris; it runs along the eastside of Asshur. And the fourth river is the Euphrates?!狈g為中文為:“神在伊甸的東邊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里分為四道……第一道名叫Pishon,就是環(huán)繞Havilah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第二道河名叫Gihon,就是環(huán)繞Cush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Tigris,流在亞述的東邊。第四道河就是Euphrates?!睆拇嗣枋隹芍贓dir的東邊有一個園子,有河從Edir流出,滋潤那園子。第一道河為最北邊的支流,流經Elbet和Imamushen(故稱Be+shen=Pishon,類似“京廣鐵路”的組合稱呼),環(huán)繞Herin(即Havilah)全地;第二條河為流經Gianbet和Sem(故稱Gi+Sem=Gihon),環(huán)繞Cushe(即Cush)全地;第三條河就是Tigris河,在亞述的東邊(雖然底格里斯河的源頭并不在Edir,但因為從Edir流出的河流與底格里斯河在東北方向匯合,因此亦可稱底格里斯河為Edir流出的河流的分支);第四道河就是Euphrates。由此可見,圖79與《耶經.創(chuàng)世紀》的描述吻合。有文章認為伊甸園應在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的共同源頭,這是不對的。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沒有共同源頭。其次各個版本的《耶經》中都寫的是“a river”從“Eden”流出,然后在園子里分為四道,若伊甸在兩河源頭,則不會是“a river”流出,也不會是“a river”在園子里分為四道。

? ? ? ?《耶經.創(chuàng)世紀》記述“Andthe ark rested in the seventh month, on the seventeenth day of the month, uponthe mountains of Ararat”,中文譯為“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F(xiàn)常認為Ararat山在土耳其東部,海拔5000多米,具體位于塞凡湖之南。但土耳其東部這座山被稱呼為Ararat已經是很晚的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80中這座山稱為“Cochias M.”,見甲地圖83。

圖80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Cochias M.

? ? ? ?圖80中,上方“Chocivan”即“塞凡湖”,其南方的山當時被稱為Cochias山,即高加索山的兄弟山,音近高加索。后來才被改為Ararat山。而之前的Ararat山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81。

圖81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亞拉臘山

圖81中,M.Anna即Ararat山,也即亞拉臘山。兩河流域四面環(huán)山,只有波斯灣一個出口。在下特大暴雨時易爆發(fā)大洪水。故若真有方舟,則其一定是在Anna山上,而不可能在土耳其東部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且應是區(qū)域性洪水,不大可能是全球性大洪水。

繼續(xù)看西元1570年乙地圖82。

圖82 西元1570年乙地圖,迦勒底

? ? ? ?圖82中并無迦勒底(Caldea),但有Caldar。故圖79中的Caldea應是從Caldar所衍生的區(qū)域名稱。此外,圖82中沒有圖79中Edir的標識及其建筑。而Caldar這個詞的意義將在后文顯現(xiàn)出來。再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83。

圖83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Casdar

? ? ? ?圖83中的Caldar在圖86中成為Casdar。字母只有“l(fā)”和“s”的區(qū)別,但讀音絕然不同。推測應是書寫轉抄錯誤,然后類似漢語中的通假字而保留下來。從圖83中可知,“s”的草寫與“l(fā)”的確可能混淆。換言之,迦勒底的真正發(fā)音正是來自中國文獻記錄的“遲散”。因此,包括《耶經》在內的西方文獻中,凡出現(xiàn)“Caldar”,以及“迦勒底”為“Caldea”、“Chaldeans”、“Chaldees”或“Chalde'ans”的內容,均應斷代為根據(jù)西元1432-1450年以后的史料所創(chuàng)作。圖83中亦無圖79中Edir的標注及其建筑,因此西元1432時伊甸建筑尚未建立。

現(xiàn)再看迦南所在。見西元1570年乙地圖84。

圖84 西元1570年乙地圖,迦南與耶利哥

? ? ? ?圖84中,上方Caron或Caren應為迦南,而下方Ierico即為耶利哥。再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85。

圖85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迦南與耶利哥

圖85中,上方Cran或Caren應為迦南,而下方Ierico即為耶利哥。

?? ? ? ? 《耶經.列王記下》中說:“何細亞第九年亞述王攻取了撒馬利亞,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領他們出埃及地,脫離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華他們的神,去敬畏別神?!笨梢妬喪鐾踉谝陨谐霭<爸笕源嬖?。而出埃及在鄙作《從舊地圖研究尼羅河出??谂c兩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中已證為遠在西元1219-1319年之后。而從本文證據(jù)來看,漢朝及其之前,埃及被遼闊的尼羅河弱水所覆蓋,為大秦所未知之地(日所入也)。在西元643-667年之前,大秦掌控中東(包括大食),之后中東進入唐朝疆域,一直到安史之亂的西元755年。出埃及與被亞述王攻擊,均應發(fā)生在西元755年之后。漢朝及其之前波斯灣北上直達Samara,迦勒底地區(qū)的烏爾(Ur)、烏魯克(Uruk)等地區(qū)極可能被波斯海灣覆蓋,所以亞述駐軍在烏爾、烏魯克等迦勒底地區(qū)的時間應在漢朝之后。但此時大秦掌控相關區(qū)域,后又并入唐朝疆域,所以亞述駐軍在烏爾、烏魯克等迦勒底地區(qū)的時間應在西元755年之后。見圖86。

圖86 兩河流域上Nippur、Schuruppak、Uruk等位置

? ? ? ?而《耶經》中關于迦勒底的文字均表述為“Chaldeans”或“Chaldees”或“Chalde'ans”,而不是Casdar(遲散),故其所述的迦勒底亞述駐軍及攻占尼尼微等事件均應在西元1432-1450年以后?!兑?創(chuàng)世紀》中記載伊甸中流出一條河流,在園子里分為四道,在地圖上只有西元1570年乙地圖和西元1635年丙地圖吻合。但乙地圖中Caldar的發(fā)音與迦勒底差異尚存,丙地圖中進化出了Caldea的區(qū)域名字,且乙地圖中尚無edir及其建筑,而丙地圖中出現(xiàn)了edir及其建筑,所以《耶經.創(chuàng)世紀》應寫于西元1432-1450年之后,更可能在西元1635年前后。

? ? ? ?《耶經》中說“Thou shalt not take the name of the LORD thy God in vain”,譯為中文為:“不可妄稱主人你God的名”。而《耶經》處處都稱呼“God”,這說明“God”并非人名?!癎od”應是一個身份稱呼。

見西元1721年圖87(Map of Turkey, Arabia and Persia,John Senex)[28]。

圖87 西元1721年地圖,Countryof Gad

圖87中,上方為“Country of Gad”,說明這里有個封國或領地名稱為“Gad”。則Lord Gad就是Gad領地領主。《耶經》中Lord God就是Gad領地領主。

見圖88(Arabia Agreeableto Modern History,Herman Moll)[29]。

圖88 西元1715年地圖,Gad領地

? ? ? ?《耶經.以斯拉記》中,出現(xiàn)“Now in the first year of Cyrusking of Persia”。“Persia”即“波斯”。這是講迦勒底王將以色列人擄到巴比倫后,又被波斯征服,波斯王決定讓以色列人重修耶路撒冷。由前述分析,“波斯”一名應在甘英(西元97年)之后出現(xiàn)?!兑?歷代志》說“Andall the kings of Arabia and governors of the country brought gold and silver toSolomon”,即所羅門時代有“阿拉伯諸王”,而大食(阿拉伯)應是西元600年后才從波斯分離出來獨立建國。前述“迦勒底”而不是“遲散”、以及“Edir”和四條河流信息,都指向《耶經》主要故事內容寫于西元1432-1450年之后,更可能在西元1635年前后。

? ? ? ?《耶經.以斯帖記》在講述波斯王幫助以色列人時說:“Now it came topass in the days of Ahasuerus”。中文譯為“現(xiàn)在是亞哈隨魯作(波斯)王的時候”。學界認為“亞哈隨魯(Ahasuerus)”是西元前485-465年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國王澤克西斯一世。問題在于,niv版(新國際版(NewInternational Version),是目前最普遍的英文版本,用的人也最多)《耶經.以斯帖記》中將波斯王的名字寫為“Xerxes”,其第一個字母發(fā)音為“eks”,比“Ahasuerus”的發(fā)音多了一個區(qū)分度極大的“k”?!癤erxes”與“Ahasuerus”發(fā)音出現(xiàn)了“k”和“h”的差別。希伯來文中,“k”對應于“?”,“h”對應于“?”,“b”對應于“?”。在希伯來人工抄寫的文獻中,若一個希伯來字母被一種譯本認為是“?”,同時被另一種譯本認為是“?”,那么它實際上就應該是“?”。而《耶經.以斯帖記》的波斯王希伯來文為“??????????????”,若將此單詞中的“?”恢復為“?”,即“?????????????”,則其英文發(fā)音將為“Abshurosch”,中文發(fā)音為“阿巴斯(或塞)魯士”。這正是波斯薩非王朝中興的君主阿巴斯一世(西元1587—1629年在位)。

? ? ? ?《耶經》中記載了多個波斯王?!兑?以斯拉記》中記載“In the first year of Cyrus king ofPersia”,“Cyrus king of Persia”允許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重建Gad的神殿。在“Cyrus king of Persia”到“Darius king of Persia”統(tǒng)治期間,當?shù)厝速V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hired counsellors against them, to frustrate their purpose”)。在“Ahasuerus”登基開始(“And in the reign ofAhasuerus, in the beginning of his reign”),當?shù)厝松媳究馗妾q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wrote they unto him an accusation against the inhabitants of Judahand Jerusalem”)。在“Artaxerxes”統(tǒng)治期間,比施蘭、米特利達、他別,和他們的同黨,用亞蘭文字、亞蘭方言上本向“Artaxerxes”奏告以色列人筑城反叛。“King Artaxerxes”下令耶路撒冷停工。直到“Darius king of Persia”第二年(“So it ceased untothe second year of the reign of Darius king of Persia”),“King Darius”找到了“In the first year of KingCyrus”所簽發(fā)的允許耶路撒冷筑城的圣旨,允許耶路撒冷繼續(xù)重修完成Gad的神殿。從《耶經.以斯拉記》來看,Gad神殿的修建經歷了“Cyrus”、“Ahasuerus”、“Artaxerxes”、“Darius”四個波斯王。

? ? ? ?《耶經.以斯拉記》的敘述存在矛盾。從Cyrus元年允許重建耶路撒冷殿開始,歷經Ahasuerus統(tǒng)治,直到第三位波斯王Artaxerxes才下令中止耶路撒冷殿修建,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耶路撒冷殿為何還不能完工?再對比《耶經.尼希米記》所記述。“in the twentieth year of Artaxerxes the king”,以色列人“Nehemiah”向“Artaxerxes”說“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耶路撒冷城門被火焚燒”,“求王差遣我往猶大,到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于是“Artaxerxes”同意了,還給“Nehemiah”派了軍隊和馬兵,以及詔書。重建之時當?shù)厝撕懿粷M,同謀要來攻擊耶路撒冷,使城內擾亂。但“Nehemiah”下令“修造城墻的,扛抬材料的,都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確保城墻完工。并且“Nehemiah”說:“Moreover from the time that Iwas appointed to be their governor in the land of Judah, from the twentiethyear even unto the two and thirtieth year of Artaxerxes the king, that is,twelve years”。因此“Nehemiah”當時被委任為耶路撒冷的省長,從“Artaxerxes”20年到32年,一共任職12年省長。以祿月二十五日,城墻修完了,共修了五十二天(“So the wall wasfinished in the twenty and fifth day of the month Elul, in fifty and two days”)。因此在《耶經.尼希米記》中,耶路撒冷殿從“荒涼、被火焚燒”的狀態(tài)到請求重修、獲得波斯王許可、重修受當?shù)厝俗钃?、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神殿完成的整個過程,是在“Artaxerxes”統(tǒng)治時完成的,且前后只用了五十二天。并且本件事情的敘述者自身是主持此事且任職12年之久的耶路撒冷省長“Nehemiah”,其權威遠超《耶經.以斯拉記》的未知名作者(《耶經.以斯拉記》中關于“以斯拉”的描述為第三人稱,因此本部分內容不是“以斯拉”親作?!癟his Ezra went up from Babylon; and he was a ready scribe in the lawof Moses, which the LORD God of Israel had given: and the king granted him allhis request, according to the hand of the LORD his God upon him”)。

? ? ? ?對《耶經.以斯拉記》和《耶經.尼希米記》還有另一理解,就是認為《耶經.以斯拉記》的內容發(fā)生在《耶經.尼希米記》之前。這樣就有幾個問題:(1)《耶經.尼希米記》中的波斯王Artaxerxes最晚,就輪不到《耶經.以斯拉記》中波斯王Darius來下令廢止Artaxerxes的停工命令,以繼續(xù)重修耶路撒冷城;(2)Darius下令重建完成耶路撒冷殿之后,耶路撒冷殿將在《耶經.尼希米記》中再次“荒涼、被火焚燒”,而《耶經.以斯拉記》中列出了包括《耶經.尼希米記》中Artaxerxes在內的四位波斯王的連續(xù)統(tǒng)治期間,從未說過耶路撒冷殿“再次”“荒涼、被火焚燒”;(3)《耶經.尼希米記》中Nehemiah說:“那時,有我一個弟兄哈拿尼,同著幾個人從猶大來。我問他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說明此時耶路撒冷城的“荒涼、被火焚燒”與猶大人被擄是同一事件。而《耶經.以斯拉記》中四位波斯王統(tǒng)治期間,乃至整部《耶經》中都并沒有記載猶大人再次被擄的事件。所以“被擄歸回”就是猶大人被迦勒底軍隊擄到巴比倫,然后被波斯釋放歸回耶路撒冷這一事件。此時“耶路撒冷的光景”不是重修之后的光景。

? ? ? ?再有一理解是,認為有Artaxerxes一世和二世、Darius一世和二世等。這種理解就更荒謬,《耶經》中對于父系血緣非??粗?,不可能不交待清楚一世和二世的區(qū)別,不可能把父子的名字完全寫為一樣?!兑洝分袑B續(xù)四個波斯王的名字之間有何血緣等關系沒有任何交待,這是很蹊蹺的。這種理解也不能解釋《耶經》沒有記載猶大人再次被擄的問題。

? ? ? ?事實上,仔細觀察“Abshurosch”這個名字,可以發(fā)現(xiàn)其重音位置不同,就將發(fā)出不同聲音。重音在“Abshurosch”,則為“阿巴斯”;重音在“Abshurosch”,則為“Cyrus(塞魯士)”,“Cyrus”的“C”又可發(fā)音為“K”,故可轉音為“居魯士”;重音在“Abshurosch”,則走音為“Darius(大流士)”;重音在“Abshurosch”,則為“Artaxerxes(亞達薛西)”。此外,“Xerxes”亦可把第一個“X”發(fā)音為“Sh”,也即“Abshurosch”,則為“薛西斯”。而“Ahasuerus”則為“亞哈隨魯”。波斯王岡比西斯(不是《耶經》中人物)發(fā)音為“Cambyses”,亦應是“King?Abshurosch”。因此《耶經.以斯拉記》中的多個波斯王,其實都是同一人:Abshurosch。這就能解釋《耶經.以斯拉記》與《耶經.尼希米記》的相關矛盾。由于《耶經.以斯拉記》的作者身份不夠,其所聽說的波斯王在不同人說來,重音不同,就會聽成不同名字,其記入文獻就會出現(xiàn)問題。波斯王阿巴斯、塞魯士、岡比西斯、薛西斯、亞哈隨魯、居魯士、大流士、亞達薛西都是同一人,這吻合從前述安息到西元97年之后的波斯,再到后面發(fā)展歷程的整個歷史。

? ? ? ?西元1623年,阿巴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對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tǒng)治舉行起義之機,興兵攻占巴格達,經過5年時間收復了包括巴格達、巴士拉在內的整個兩河流域。至此,阿巴斯一世已經統(tǒng)治著一個西至底格里斯河,東至印度河的龐大帝國。這也吻合《耶經.以斯帖記》所說“this Ahasuerus who reigned fromIndia even to Cush, a hundred and seven and twenty provinces”。Cush是兩河流域中的一個地名,見圖79中的黃色標注“Cu∫e”。

《耶經》所記述的歷史開始清晰起來。

? ? ? ?背景:西元755年安史之亂之后唐朝力量漸微,大食反噬大秦,大秦臣屬大食,進入阿拉伯時代。推測系因其氣候惡化、土地沙漠化,兼尼羅河水量降低,沃土出現(xiàn),故大秦有部分民眾分散至埃及和今歐洲(因此明朝時傳教士將埃及稱為大秦,亦不算錯),而另一部分循海路回歸南亞大秦。大秦國力分散,又有大食以及后來突厥攻打,處于分裂之中。西元9世紀后半葉起,阿拉伯進入分裂和衰落時期。西元1258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被蒙古托雷之子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蒙古人向西擴張,迫使土耳其人向西遷移。最初土耳其人依附于羅姆蘇丹國,西元1299年,土耳其趁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宣布獨立,此即奧斯曼土耳其。土耳其在西元1396年的尼科堡戰(zhàn)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國、德國等國聯(lián)軍,占領巴爾干大部土地。但此時,中亞西察合臺蒙古后裔帖木兒帝國開始向小亞細亞擴張。西元1402年,在安卡拉戰(zhàn)役中,奧斯曼軍慘敗于帖木兒軍,君主巴耶塞特被俘。但同年朱棣靖難成功,在南京稱帝,帖木兒放棄奧斯曼土耳其,回師大明。奧斯曼土耳其得以向兩河流域擴張。

? ? ? ?《耶經》所記載的事件,正是在奧斯曼土耳其征服兩河流域的時期。

? ? ? ?當時阿拉伯半島上Gad領主勢力曾達迦勒底。Gad就是圖85的Caldar,即《后漢書》記載的“遲散”。而“Bagdet”應即“Be?gad ed:北Gad的”,Gad的北方領土。見西元1800-1884年地圖89(Kingdoms of the Successors of Alexander: After the Battle of Ipsus, B.C. 301, Edward Weller)[30]

圖89 西元1800-1884年地圖,迦勒底的Mygdonia

?? ? ? ? ?Mygdonia今譯為今希臘城邦“邁多尼亞”,學界認為滅亡于西元前22年,而兩河流域的Mygdonia是希臘半島向兩河流域的希臘文化輸出。問題是,Mygdonia恰好是“My god adonai”的合寫,意即“我的god領主”,無論從宗教還是god領主意義上,都應先有迦勒底的Mygdonia,后有希臘半島的Mygdonia。

? ? ? ?Gad(Caldar,下稱Gad)將迦南分封給希伯來人,讓希伯來人扼守住進入阿拉伯半島的大門(即原大秦的安都西邊)。但Gad內部出現(xiàn)分裂,同時天氣干旱,迫使希伯來人南入埃及求生,受到埃及奴役。視希伯來人為自己力量的某Gad領主指令希伯來人再回迦南,并令希伯來人只忠于此Gad領主自己,不得忠于Gad中的其他任何人(《耶經.出埃及記》:“Thou shalt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句子中說“other gods”,說明god不止一個)。當時迦南已有其他人居住,故發(fā)生了與希伯來人的戰(zhàn)爭,在此Gad領主的幫助下希伯來人贏得戰(zhàn)爭。希伯來人建國以色列,羽翼漸豐,而Gad領主力量漸弱,以色列試圖從Gad獨立(《耶經.創(chuàng)世紀》“Andhe said, Thy name shall be called no more Jacob, but Israel: for as a princehast thou power with God and with men, and hast prevailed”,中文譯為“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因此Israel實為“與神力”,這在反映以色列獨立于Gad乃至試圖對Gad不利的意愿)。所羅門死后以色列即分裂,土耳其控制的亞述攻擊以色列,Gad領主袖手旁觀。以色列無奈向Gad領主表達效忠以求援。Gad令迦勒底軍隊攻擊亞述,取勝后Gad指令迦勒底軍隊繼續(xù)攻擊以色列。以色列向迦勒底軍隊投降,以色列人被迦勒底軍隊從耶路撒冷擄到巴比倫作奴隸。但迦勒底軍隊在戰(zhàn)爭中壯大成藩鎮(zhèn)割據(jù),毀滅了Gad有關的耶路撒冷殿。Gad領主無奈,與波斯聯(lián)合。西元1623年,波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攻占巴比倫,然后將部分以色列人送回耶路撒冷重修Gad殿,并繼續(xù)作奴隸。Gad領主不得不往南退卻,直到西元1721年左右,Gad領地已經南退到阿拉伯半島最南部(見圖87、88)。

以色列的獨立,對已處于內憂外患的Gad領主來說是致命的,它引來了亞述強敵,造成迦勒底的藩鎮(zhèn)割據(jù),最后把巴比倫拱手送給波斯,使Gad領地失去迦南和巴比倫兩大屏障。所以《耶經.以斯拉記》中的波斯王Artaxerxes說“this city(耶路撒冷城)of old time hath made insurrection(起義、反叛、暴亂)against kings, and that rebellion(叛亂) and sedition(煽動叛亂的言論/行動) have been made therein”,這說明以色列被當時的人們視為在之前反叛了kings。并且這個kings是人,不是虛無縹緲的其他事物,否則波斯王Artaxerxes等人不會認定其為反叛行為。此kings即kings of Gad。

? ? ? ?Gad領主禁止子民直呼其領主名字,與中國習俗類似?,F(xiàn)學界通過把西方古文獻中重復性大的詞語認定為當時君王名字,從而破譯西方古文獻的方向是錯誤的,因為避君王名諱的原因,君王名字除了在宗廟家譜等場合,在其它地方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而西方普遍存在的原罪記憶,則與流放有關。見《尚書.舜典》“大罪四裔,次九州之外,次千里之外。”“四裔”,在四海之外。

? ? ? ?《耶經.新約》的內容幾乎沒有歷史背景,因此其歷史價值遠不及《耶經.舊約》。但仍可探尋到蛛絲馬跡?!兑?使徒行傳》中記載:“And found a certain Jew namedAquila, born in Pontus, lately come from Italy, with his wife Priscilla;(because that Claudius had commanded all Jews to depart from Rome and came untothem”,中文譯為:“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Claudius命令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所以新近帶著妻子百基拉從意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可見此時意大利已有羅馬。按本文前述意大利開始有羅馬的時間,此事若真,則應發(fā)生在西元1275年之后?!兑?使徒行傳》記載了保羅傳道過程:“And there the centurion found a ship of Alexandria sailing intoItaly”,中文譯為“在那里百夫長遇見一只亞力山大港的船,要往意大利去”。根據(jù)鄙作《從舊地圖研究尼羅河出??谂c兩河流域的演化》一文,西元1400年前,埃及亞歷山大港應不存在。大秦的亞歷山大港全名為“Alexandrete”或“Alexandreta”,而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全名為“Alexandria”。故《耶經.使徒行傳》中的“Alexandria”應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故《耶經.使徒行傳》所載應為西元1400年以后。保羅親見了司提反(十二使徒之一)的被害,因此與耶穌為同一時代人。由此推知,《耶經.新約》不但寫于西元1400年之后,其反映的內容亦是在西元1400年之后。而《耶經.使徒行傳》中司提反說:“Then came he out of the land of the Chaldaeans”,中文譯為:“他就離開迦勒底人之地”。而本文前述,凡出現(xiàn)“迦勒底”為“Chaldeans”的內容,均應斷代為西元1432-1450年以后的史料所創(chuàng)作。而司提反講“Chaldeans”,說明司提反本人應為西元1432-1450年以后。事實上,《耶經.約翰福音》(其作者為十二門徒之一約翰)明顯借鑒了《道德經》?!兑?約翰福音》開篇即說:“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Word was God”,中文譯為“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薄癑esus saith untohim, I am the way”,中文譯為“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痹俜治觥兑?約翰福音》中的“We have found the Messias, which is, being interpreted, the Christ”,中文譯為:“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譯出來,就是基督)”。問題是,同為拼音文字,Messias與Christ的發(fā)音完全不同,互譯的證據(jù)不足。本文認為《耶經》中“Christ”是一個身份,其實應為“祭司”(《周禮.春官》“若軍將有事,則與祭有司將事于四望”,譯為現(xiàn)代文:“若軍隊將交戰(zhàn),就同掌管祭祀的官吏祭祀四方名山大川”?!凹浪尽币话阋灿脼槎Y部司官的通稱)。因此Christ正是Gad領主派出的祭司。故《耶經.希伯來書》又說“consider the Apostle andHigh Priest(祭司) of our profession, Christ Jesus”,中文譯為(Christ未譯):“你們應細心想想,我們公認的欽使和大祭司,Christ耶穌”。因此《耶經.希伯來書》明確給耶穌賦予的職位就是大祭司。這事實上是用當時通行語言對“Christ”漢語發(fā)音的解釋。“Christmas”應為“祭墓”(《周禮.春官》“成葬而祭墓”、“凡祭墓為尸”)?!兑?尼西米記》說:“why should not my countenance be sad,when the city, the place of my fathers' sepulchres, lieth waste……that thouwouldest send me unto Judah, unto the city of my fathers' sepulchres, that Imay build it”,中文譯為:“我(尼西米)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我豈能面無愁容……求王差遣我往猶大,到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本句話說明三點,一是尼西米給出重建耶路撒冷殿的理由是其“列祖墳墓”而非Gad,說明這個殿是祠堂而非與列祖無關的神的場所,換言之,Gad一系是被作為列祖來看待;二是尼西米關心其列祖墳墓,說明此時尚有祭祖習俗;三是尼西米看重列祖墳墓,“祭墓”就是理所當然的;

? ? ? ?圖87、88中,下方為“Kingdom of Caresen”,此即凱撒王國。西元1623年后,波斯軍隊進攻阿拉伯伊拉克,引發(fā)了1623~1639年戰(zhàn)爭和3年波土戰(zhàn)爭。波斯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戰(zhàn)爭中兩敗俱傷,日益淪為英法兩國的殖民地。因此Caresen王國亦是與Gad并列的兩大領地,其在耶穌時代趁波土之爭,力量達到迦南一帶,并可能與意大利諸國有所合作,以試圖對抗土耳其和波斯。因此《新約.馬太福音》中法利賽人問耶穌:“Tell us therefore, Whatthinkest thou? Is it lawful to give tribute unto Caesar, or not?”中文譯為:“請告訴我們,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耶穌回答:“Render therefore unto Caesar the things which are Caesar's; and untoGod the things that are God's。”中文譯為:“Caesar的歸Caesar,God的歸God”。其實際乃指在Caresen領主與God領主之間作選擇。

五 《山海經》與昆侖

? ? ? ?本文前述高加索山的名字系來自昆侖山的稱呼。有人認為,高加索山高達海拔5642米,其中有火山,西邊是黑海(黑水),東邊是里海,南邊是紅海(赤水)、波斯灣以及沙漠,高加索山下又有河流環(huán)繞,這符合中國《山海經》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的特征。本文又論證高加索山原名昆侖山,這似乎應該就是高加索山為昆侖山的鐵證了。所以現(xiàn)在來研究昆侖山到底在哪里。

? ? ? ?昆侖山一詞,最早來自《山海經》?!渡胶=洝穬热菘此屏闼殡s亂,實則有規(guī)律可尋。因時間久遠,一些小地名已經變化極大,故對《山海經》應先確定大地標,這就是《山海經》中的四海。

? ? ? ?正如尼羅河與兩河流域的沖積平原發(fā)展,數(shù)千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亦大幅朝西退縮。下圖90中紅線是黃河和長江流域的40米海拔等高線,紅線以東在數(shù)千年前處于沼澤和大海地帶,也即流沙和大海。山東半島有高地突出。

圖90 華北平原海拔40米等高線

? ?對比下圖,上圖90中40米海拔等高線所劃的沼澤與大海區(qū)域尚偏保守。

圖91 歷年黃泛區(qū)

再看西元前6000年華北平原的古海岸線示意圖92[31]。

圖92 西元前6000年黃淮海平原(華北平原)古海岸線示意圖

?? ? ? ? 圖92是根據(jù)全新世氣候變化圖、牡蠣礁測年技術和黃淮海平原縱比降及其泥沙堆積速率反推,并根據(jù)黃河、海河等河道輸沙量和黃渤海大陸架地形等繪制而成的古海岸線示意圖??梢姳疚牟扇〉暮0?0米等高線作為海洋和沼澤岸,已極保守。

? ? ? ?《山海經》多處提到流沙。一提到流沙,人們就想到西域的沙漠,這是錯誤認識。流沙,是流動性很強的沙淤,因此指的是沼澤?!渡胶=洝窌r代,渤海朝西部有較大突進。此突進部分與今天渤海合稱北海。渤海古稱滄海,又因地處北方,故有北海之稱?!逗冉洝氛f“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故東海正是今東海,而北海正是今勃海。故北海和東海已經定位。《南山經》載“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東海,多沙石。漢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然后“凡?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南山經》中從招搖之山到箕尾之山一路向東。說明從西海到東海距離約位二千九百五十里。古時一里與現(xiàn)在相差不大。因此西海不可能在西域?!段魃浇洝酚涊d“西山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段魃浇洝窂娜A山一路西行到西海的騩山,距離為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而華山在今陜西省,處于四川東北且靠正北,從華山一路西行到西海旁邊的騩山,不可能到達四川。故西海不可能是四川盆地。所以西海應是青海湖為主的水系,古時青海湖遠大于現(xiàn)在的規(guī)模。考慮到黃河流域在古時亦可能積水,因此西??赡苓€包括西部的部分黃河流域。見下圖93左邊紅線所畫范圍,應為西海。

圖93《山海經》西海

現(xiàn)確定南海?!渡胶=洝分械弁跛嶂兀粫S著地名而變化。所以帝王葬地是重要考證依據(jù)?!逗冉洝氛f“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洞蠡哪辖洝氛f“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故帝堯、帝嚳、帝舜均葬于湖南。南海在湖南范圍,只能是洞庭湖。見下圖94最下紅線圈。

圖94《山海經》南海

? ? ? ?此四海并非國界,并非古時中國人所認識的領土或世界范圍,它只是地標。所以才有海外經和大荒經。

? ? ? ?《山海經》中有三大中心:黃河三角洲中心、巴蜀中心和湖南中心?!督洝分性谌齻€中心之間轉換時并無過渡語言,易讓人誤以為各自中心的兩地毗鄰。黃河三角洲與巴蜀間有崇山峻嶺相隔,交通不便,開發(fā)較晚。黃河三角洲與湖南間多系平原,交通方便,因此將四川北邊和湖南部分同劃入《海外南經》中。部分原因亦應是海外經部分撰寫最早,測量技術受限,在四川與黃河三角洲之間測量時,易出方位誤差。現(xiàn)看昆侖的描述。

? ? ? ?《大荒西經》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西山經》說:“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逗M饽辖洝氛f:“昆侖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歧舌東,為虛四方”。《海內西經》說:“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仭。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欄。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鎮(zhèn)之。”《海外北經》說:“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海內北經》說:“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

? ? ? ?《山海經》中赤水、黑水、甘水和流沙等都不唯一,攜帶泥沙之河常稱為赤水。河流三角洲地帶常稱為流沙。清冽大河常稱為黑水?!洞蠡哪辖洝返哪虾V庥谐嗨?,《大荒西經》的西北海外亦有赤水。除非在沙漠,有大山必有大河,有大河必有流沙,有河渾濁則被稱為赤水,有河深幽則被稱為黑水,下有深潭則被稱為弱水。單憑昆侖周圍布局的描述難以研判昆侖所在。

? ? ? ?在西海之南可稱為昆侖的,一是岷山。但“其光熊熊”應是紅色熱烈之光,岷山只可能是青色或白雪覆蓋,無“其光熊熊”。岷山也無炎火之山以投物輒燃。高加索山的火山也是死火山,而即使其有活火山,也不吻合“炎火之山”的描述。“其光熊熊”,若是活火山,則其正在噴發(fā),有濃煙毒氣,有巨大熱量,不適合人靠近投物?!巴段镙m燃”之意,就是不投物則無明火燃燒,至少火不旺,且即使投一塊石頭也“輒燃”,或火更旺?!巴段镙m燃”不是火山的特點?;鹕絿姲l(fā)有巨大聲響,《山海經》也沒有講述。故“火山”說不吻合《山海經》?!疤撍姆健敝咐鲂嫔洗笙滦。瑧矣谔摽?,劉安《淮南子.地形訓》曰:“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懸圃”,也即空中花園。高加索山和岷山均不滿足此條件。更不用說從與東海的位置就可排除高加索山。

? ? ? ?金榮華、華仁葵等人認為昆侖墟即山西析城山?!把谆鹬健奔次龀巧礁浇肆_漢山的紅石嶺,“虛四方”就是苗圃很高。如圖95。

圖95 析城山十八羅漢峰

? ? ? ?此解釋是牽強的。沒法解釋“投物輒燃”。但十八羅漢山如同蓮花盛開,上大下小,可稱“虛四方”。紅石嶺與十八羅漢山合在一起,可稱“南望昆侖,其光熊熊”。但十八羅漢山還不是懸圃。

? ? ? ?山西大同有第四紀火山群,但也是沉寂了約10萬年的死火山。成書于約西元220年--266年的《魏土地記》中說“平城西三十里......火山水注之。水發(fā)火山東溪,東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熱同樵炭也。”平城即山西大同?!段和恋赜洝分赋錾轿鞔笸鹕较涤擅旱V燃燒所致。山西煤礦極豐富,常有自燃現(xiàn)象。若無外界干擾,其表面的煤灰會降低氧氣供給,明火不旺。若有物投之,砸開煤灰供氧增加,火勢就會上騰。煤礦自燃可容人靠近,且煤礦自燃聲音遠小于火山噴發(fā)。故恰是煤礦自燃最吻合《山海經》。

“虛四方”則見衛(wèi)星三維地圖96。

圖96 西元2019年10月析城山衛(wèi)星地圖

? ? ? ?圖96中,析城山頂部呈碗狀,可稱“宛丘”。其頂部朝外延伸,在底下形成虛空,符合“虛四方”。山頂為苗圃,可稱“懸圃”?!疤撍姆健币滋浆F(xiàn)在已過數(shù)千年,“虛四方”的效果仍留存較好,可見當初之勝景。通常將“懸圃”解釋為高山上的苗圃,這是不對的。高山草原很多,但這樣“懸空”的并不多。西方的空中花園應參考了中國昆侖山的懸圃傳說。析城山頂海拔1889.5米。作為對比,湖南雪峰山終年積雪不化,海拔為1934米。可知析城山頂保證不積雪以成懸圃,已達其高度極限。見析城山山頂實圖97。

圖97 析城山頂?shù)膽移?/figcaption>

? ? ? ?山峰有東、西、南、北四門分析,故曰析城。析城山頂另有五處通路與四門合稱“九門”。亦與《山海經》相合。人們一直不知“析”為何意。“析”實指“分列離析”。其山下小上大,往外離析,以“虛四方”,形成懸圃,故名析城。見圖98。

圖98 析城山的九門

? ? ? ?此外析城山還有大量洞穴。

從“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燃)”、“虛四方”、“面有九門”、“其光熊熊,其氣魂魂”等特征來看,析城山都吻合昆侖條件。高峻如天山,《大荒西經》另有稱呼“天樞”。

昆侖已定,再來看《山海經》,就豁然開朗。

圖99 800里昆侖墟

? ? ? ?圖中紅線所指處即為析城山所在的山脈(析城山僅在此山脈西南角上一小點,此山脈看起來是個小坷垃,實則包括中條山、王屋山、太岳山、太行山和五臺山)。此山脈四周被水沖刷出深溝,稱為方圓800里的昆侖是合適的。昆侖北邊是汾河沖刷的深溝,昆侖西邊是汾河和黃河沖刷的深溝,昆侖南邊是汾河和黃河匯合后沖刷的深溝,昆侖東邊是黃河河道以及流沙?!逗M獗苯洝分姓f“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昆侖之北”。禹三仞三沮是指相柳毀壞河堤,河水泛濫,不可種莊稼。禹治河,補筑河堤,補筑三次,又沉陷三次。此地就稱為“眾帝之臺”。見下圖100。

100 眾帝之臺

? ? ? ?圖100中,眾帝之臺可能有兩處(分別用兩條紅線標明),一是昆侖中部靠西有一沉陷(析城山以北),可能導致河水漫灌入昆侖,二是昆侖北部有一沉陷,亦可致河水漫灌到昆侖以東的大片平原。大禹最可能在此兩地修筑眾帝之臺。有人認為《山海經》中的眾帝之臺是埃及金字塔,這是沒有弄清眾帝之臺是河堤。最下方是大禹疏浚河水處,掏空這里,黃河與汾河的水流就瀉出,減少在昆侖及其以北、以西和以南泛濫的可能。大禹再疏通昆侖東邊的黃河河道(今有大禹黃河故道),減少對昆侖以東平原的泛濫。若昆侖南部的河道沒有疏通,則昆侖將被一片汪洋包圍,是以“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眾帝之臺是河堤,與眾帝所葬不能混淆。

? ? ? ?《西山經》說:“(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桿。是多怪鳥獸”。相關河水,均可以汾河、黃河(赤水)以及北部的遼河(墨水)等來解釋。

? ? ? ?昆侖既定,現(xiàn)看《山海經》的整體結構。先看海外經。

? ? ? ?海外經最早。經中各地只有方位沒有距離?!逗M饽辖洝窂奈髂系慕Y匈國開始往東,包括黃河三角洲之西南靠近四川部分(“昆侖虛在其(結匈國)東”)和湖南(“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黃河三角洲西南部多為崇山峻嶺,開發(fā)困難,作為新開發(fā)之地與湖南中心一起放入《海外南經》?!逗M馕鹘洝窂摹逗M饽辖洝分械慕Y匈國往北經軒轅之國,到長股之國為止。其中不經過岷山或喜馬拉雅山等天塹,符合結匈國之前定位。軒轅之國在甘肅天水附近?!逗M獗苯洝窂摹逗M馕鹘洝返拈L股之國往東有鐘山、眾帝之臺、禹所積石之山(治水工程)、平丘(有兩山夾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見圖99)、北海。從《海外南經》《海外西經》到《海外北經》是封閉路線?!逗M鈻|經》的范圍存疑?!逗M鈻|經》提到“[長差]丘……在東?!辉秽登?。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但其只能判定嗟丘在堯葬地東邊(例如近似為同一緯度),不能確認嗟丘與堯葬地靠近(堯葬地湖南距離中國的東海岸也甚遠)。由《海內北經》中“倭屬燕……朝鮮在列陽東”,日本、朝鮮都被列入海內,故《海外東經》描述的并非中國東海岸以西的地理。

? ? ? ?《海外東經》載“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讀者對“步”的單位較陌生,但“步”的單位最穩(wěn)定,它只與人體相關,不隨人為規(guī)定而變化。成人一步(左右腳各跨一次為步)約1.5米,300步約450米。古時1里為300步,古時1里與今天1里較近。

? ? ? ?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折算為1667032里,遠超今天地球周長80152里。再看《周髀算經》“四極徑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將“周二百四十三萬里”除以2,得北極到南極的半周距離為1215000里。1667032和1215000較近。《周髀算經》中“四極徑八十一萬里”等問題,在鄙書《國計學國計民生的系統(tǒng)科學》中已講述:在球極投影坐標系下,八十一萬里按照百里一寸的實測數(shù)據(jù)縮小十倍,即地球周長八萬一千里?!爸芏偎氖f里”是指將地球按球極投影方法,一個極點不動,另一極點撕開平鋪到不動極點所在的平面上,另一極點就被拉伸為最大圓周,此圓周的直徑即地球周長,稱為日光四極,此圓周周長即地球周長乘以圓周率。此圓周的一半就易被后人認為是從一極點到另一極點的距離。

? ? ? ?現(xiàn)按《周髀算經》計算過程,將《山海經》時代的數(shù)據(jù)帶入計算。

? ? ? ?《后漢書.郡國一》載“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國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閑。距周天積百七萬九百一十三里,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一里……此黃帝創(chuàng)制之大略也。”黃帝正是將大地當作地球來計算。按《周髀算經》將數(shù)據(jù)縮小十倍,每度293.2里。再乘以圓周365.25度,得大地周長107091.3里,再按450/500的比例折算成今天的里,得大地周長為107091.3*450/500=96382.17(今里),與今天地球實周長80152里相差20%。以《后漢書.郡國一》中周天積(大地實際周長的10倍)1070913里為日光四極,得將極點拉伸所得最大圓周周長為1070913*3=3212739(里)。再取此周長的一半得3212739/2=1606359.5(里),約等于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所折算的1667032里。

? ? ? ?《后漢書.郡國一》又載“《帝王世記》曰:‘自天地設辟,未有經界之制。三皇尚矣。諸子稱神農之王天下也,地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五萬里’”。按《周髀算經》將數(shù)據(jù)縮小十倍,神農時代測得地東西90000里,南北85000里。此即地球東西周長和南北周長。

? ? ? ?《中山經》載“禹曰: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其它如《后漢書.郡國一》《淮南子.地形訓》載為“四海之內,則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系為記載錯誤?!疤斓亍笔侨?,“四海之內”僅是一區(qū)域。由黃帝已知全球數(shù)據(jù)來看,《中山經》載的“天地”是全球數(shù)據(jù)。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正是地球的東西直徑和南北直徑,地球東西周長為28000*3=84000(里),地球南北周長為26000*3=78000(里)。此數(shù)據(jù)與神農及黃帝測量的數(shù)據(jù)有異,且未用十倍來表達,并比黃帝的數(shù)據(jù)精確?!逗鬂h書.郡國一》又說:“是以《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豎亥步自南極,盡于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后漢書》說大章測量東西極距離,而《山海經》說豎亥測量東西極距離。且《后漢書》的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由《五經算術》:按黃帝為法,億可指十萬或萬萬。此“億”應解讀為“十萬”)與《山海經》的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此“億”應解讀為“萬萬”)差距太大。《后漢書》實際記載了日光四極的大圓周長,則日光四極為233500/3=77833.33(里),此即以南北二萬六千里為直徑來計算的地球南北周長78000(里)。

? ? ? ?黃帝創(chuàng)制將大地劃為365.25度,每度對應地面距離2932里,實際每度對應地面距離293.2里,則距周天積(以觀測點對應地心為圓心的地球周長)1070913里,實際107091.3里,折算為今長度單位為96382.17里,并用28星宿將地面分區(qū)。這是規(guī)范的地球測量和分區(qū)法。這證明了本文對《山海經》中全球地理數(shù)據(jù)的解釋。后世《后漢書》《淮南子.天文訓》等只記載上古流傳的數(shù)據(jù),未搞清楚其計算方法,故對數(shù)據(jù)常望文生義。但這些書籍所載數(shù)據(jù),為不同次測量結果下的各方面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雖在一定精度內咬合,卻很少能一點不差。這說明的確是上古數(shù)據(jù)的記錄,而非后世偽纂。后世偽纂可能記錄下同一計算過程的各個數(shù)據(jù),導致各個數(shù)據(jù)精確咬合。

? ? ? ?本文以上天文解釋,不像其它近現(xiàn)代研究一樣,通過改變“億”、“1里為300步”的含義來湊數(shù)。本文以“步長”為上古與現(xiàn)代的聯(lián)系紐帶,規(guī)避了上古與現(xiàn)代長度計量的標準差異。

? ? ? ?計算地球東西周長的難度遠高于計算南北周長。將兩根竿在同一經線上相隔100來里(保證時鐘一致),測量日中時的日影,就可計算南北周長(若有一根竿處于日中無影,則更好計算)。計算東西周長就難得多。先要按照計算南北周長的方法,確定自己所在緯度,再在東西方向上隔相當長距離設置觀測點,在兩個觀測點調整時鐘為一致,這需要極精密的授時技術,根據(jù)東西兩個觀測點的日影及地面距離來計算所在緯圈周長。最后還要在大地為圓球的粗略假設下,將緯圈周長通過緯度變換為赤道周長。若說測量地球南北周長可憑幾人之力完成,測量東西周長則須依靠國家體系來完成?!洞蠡奈鹘洝氛f“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同一緯度觀測到的日月星辰相同。故黎邛要在在不同經度建立天文觀測點,配合授時系統(tǒng)計算地球東西周長等與經度相關數(shù)據(jù)?!渡胶=洝分杏泻芏嗌绞恰叭罩搿薄ⅰ叭罩觥?,其即國家設置的天文觀測站,漢朝及后世將其理解為太陽升降的地方了。

? ? ? ?“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說明豎亥是算出來的,不是實地測量。若把大地當作平面,不可能計算出從東極到西極的距離。只有把大地當球形,才可能“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計算東西極距離。這充分說明了《周髀算經》與伏羲黃帝天文的傳承性。中華天文的地球建模、地球數(shù)據(jù)以及球極投影方法,的確應追溯到黃帝乃至伏羲時代。

? ? ? ?大荒經相對海外經就更準確。

《大荒南經》的地理坐標是“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均在講湖南為中心的地理。

? ? ? ?《大荒西經》說“有軒轅之臺,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臺。有軒轅之國”,應是甘肅天水一帶?!?strong>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下地”后為“西極”,故西可能在帕米爾高原以西。黎邛,音“l(fā)i qiong”,可能是“黎靬(li qian)”“黎軒”的來源。見圖101(西元1885年,Palestine,or, the Holy Land; Persia, Afghanistan and Beluchistan,Rand McNally出版)[32]。

101 西元1885年地圖,黎邛:吳姖天門

圖101是哈薩克斯坦與中國交界附近。最左是日月山(R.Yar Yakehi),日月山右上是黎邛(Alexamlrovskaia,又名黎靬),黎邛上方是生噎(Semiavsk),左下是天山(Tien shan),天山右是天樞(Oksu),天樞上方是天門(L.Temurlu),天門右是吳姖(Hwuiyuen)。甘肅現(xiàn)有黎靬縣,傳說其人為西方黎靬移民,若此傳說為真,則應為哈薩克斯坦的黎靬人。哈薩克斯坦的海拔從帕米爾高原的海拔4000多米迅速下降到海拔400來米,可稱“下地”。阿富汗吐火羅一帶的海拔仍在2000-3000米之間,可稱上天。故黎邛下地是指黎邛往西北方向走,重獻上天是指重獻往西南方向走。

“西海之南……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即為昆侖墟?!拔髂虾V狻颂炷轮埃叨ж稹睉墙裥陆?。《山海經》中言極高是用“天”字,而非“昆侖”二字。

? ? ? ? ?《大荒北經》中有“東北海之外……帝顓頊與九嬪葬焉(應在朝鮮與中國接壤附近)”、“北齊之國”、“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北極天柜,海水北注焉(應為貝爾加湖)”、“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

? ? ? ?《大荒東經》中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于此,棄其琴瑟。”《大荒東經》基本覆蓋(但不限于)《海外東經》中的區(qū)域。而《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中的地名均為現(xiàn)中國本土陌生的地名,應描述的是美洲?!侗鄙浇洝分小?strong>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從太行山往北一萬兩千三百五十里,已經到達白令海峽?!洞蠡谋苯洝分姓f“東北海之外……帝顓頊與九嬪葬焉”,這說明古時東北海外經白令海峽到美洲一帶被視為顓頊的勢力范圍。如圖102。

圖102 西元2019年10月,《北山經》

?? ? ? ?圖102中南北紅線為太行山到白令海峽的距離,現(xiàn)距離為12800里。與《北山經》中的12350里吻合。度過白令海峽后,《山海經》就認為屬于海外東方,說明《山海經》的確把大地當作地球來認識。

? ? ? ?現(xiàn)在看北美洲。見北美地圖103(西元1630年,Nova Totius Terrarum Orbis Geographicaac Hydrographica Tabula. Willem Blaeu的第一本世界地圖集,所有地圖都顯示了早期狀態(tài))[33]。

圖103 西元1630年地圖,北美地圖

? ? ? ?圖103最左為明星山(C.Mendocine),其右為司幽之國(Sierra),司幽右上為青丘之國(Chichuco),青丘國右下為合虛山(Ahacas),合虛山正下為甘水(Granadab),甘水下為波谷山(C.Boxa),波谷山下為皮母地丘(Puri∫icatio),合虛山右為孽搖頵羝(Naguater),孽搖頵羝下為兇犁土丘(Xualatino),兇犁土丘下為長差丘(又名嗟丘)(Tochrepio),長差丘右為玄股國(Xagues),長差丘正下為湯谷(Guatulco,其它地圖上又有寫為Guatuco)。青丘國、湯谷、玄股國在《海外東經》《大荒東經》中均有記述。長差丘在《海外東經》中記述。明星山、司幽之國、合虛山、甘水、波谷山、皮母地丘、孽搖頵羝、兇犁土丘在《大荒東經》中記述。

? ? ? ?與圖103同幅地圖的北美最東邊,見圖104中“Ioavaz”,從發(fā)音和位置來看,均與《大荒東經》所記載的“有女和月母之國……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吻合。

圖104 西元1630年地圖,北美東部地圖

再看北美地圖105(西元1662年,Nova Et Accvratissima Totius Terrarvm Orbis Tabvla)[34]。

圖105 西元1662年地圖,北美地圖

圖105中,最上為鞠陵于天(Quigata),鞠陵于天下方為黑齒國(Honduras),黑齒國下為扶桑(B.de Fouseca)。右上為流波山(La Bermuda)。黑齒國在《海外東經》《大荒東經》中均有記述,扶桑在《海外東經》中有記述。鞠陵于天、流波山在《大荒東經》中有記述。

? ? ? ?扶桑、湯谷、玄股、黑齒即今瑪雅所在。流波山即今百慕大。

? ? ? ?再看海內經。

? ? ? ?《海內南經》覆蓋從福建、湖南到四川弱水的區(qū)域,地名均為我們所熟悉。

? ? ? ?《海內西經》包括四川為中心的區(qū)域(“后稷之葬”)和黃河三角洲西北區(qū)域(“流沙出鐘山,西行又南行昆侖之虛,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 ? ? ?《海內北經》說“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列姑射在海河州中”“明組邑居海中。逢萊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均為熟悉的地名和方位。

? ? ? ?《海內東經》包括西北東部和湖南東部?!?strong>鉅燕在東北陬。國在流沙中者埻端、璽?,在昆侖虛東南”、“瑯邪臺在渤海間,瑯邪之東。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間”、“會稽山在大楚南”。

? ? ? ?《海內經》講述黃河三角洲、四川和湖南三大中心。“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西南有巴國。大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均為熟悉的地名和方位。

? ? ? ?山經是《山海經》中有方位和距離數(shù)據(jù)的內容,且山經出現(xiàn)異常。

? ? ? ?《南山經》由東往西?!?strong>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東海,多沙石。漢水出焉”、“凡?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見圖106。

圖106 西元2019年11月衛(wèi)星地圖,東海岸到西海距離

? ? ? ?圖106從數(shù)千年前的東海岸線到西海,現(xiàn)測紅線距離約為2256里。與《山海經》二千九百五十里相合。

? ? ? ?《南山經》“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處于東海,望丘山”、“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吳之山……七千二百里”。不能確定柜山在哪,只能確定漆吳之山在東海邊。但從東海到柜山可達七千二百里,說明柜山可越過青海湖到達帕米爾高原。

? ? ? ?《南山經》“又東五百里曰發(fā)爽之山。無草木……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勃海”、“凡南次三山之首……六千五百三十里”,可辨識的地理標志是渤海。其余地名均較陌生。其應在遼寧往西穿越蒙古抵達哈莎克斯坦附近??梢姟赌仙浇洝返摹澳喜俊币训诌_渤海以北。

? ? ? ?《西山經》由東往西?!?strong>西山經華山之首……“、”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凡西經之首……二千九百五十七里”。

? ? ? ?《西山經》“凡西次二經之首……四千一百四十里”。

? ? ? ?《西山經》“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之澤,西望帝之捕獸之丘,東望?淵”、“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凡西次三經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

? ? ? ?《西山經》“西次四經之首,曰陰山”、“凡西次四經自陰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三千六百八十里”。

? ? ? ?西次三經從東到西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已近帕米爾高原。天山即今天山,英水即印(度河)水,湯谷即天竺。

? ? ? ?《北山經》由南往北?!?strong>凡北山經之首……五千四百九十里”、“凡北次二經之首……五千六百九十里”、“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前兩條南北線應止步于貝爾加湖東北邊的貝加爾山脈。北次三經則往東北行進,沿海邊走向白令海峽。

? ? ? ?《東山經》由東北往東南。其眾多地名亦為陌生,東次一經中唯有“泰山”熟悉。東次二經中唯有“姑射”前文述及,東次三經中唯有“岐山”熟悉,東次四經中唯有“北?!鼻拔氖黾?。移民常會為陌生地點命名為故鄉(xiāng)名字,因此孤證不立。只有多個毗連地點的名字及其方位均吻合、或有重大人文事件發(fā)生地(例如某帝王所葬),才可斷定為同一地點?!稏|山經》中幾條經線均為陌生,推定為美洲地形。

? ? ? ?《東山經》“東次三經”載“又東次三經之首,曰尸胡之山……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又南水行七百里,曰諸钅句之山……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又東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無皋之山,南望幼?!矕|次三經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無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本段一共六千九百里都是“水行”,其中八百里為流沙(沼澤)。這是山經,不是海經,不可能在講大航海。前圖的測量紅線才長2256里,故中國本土不可能如此廣闊的水行地理,更別說這還僅是“東”山經。來看美洲地形圖107。

圖107 西元2019年11月衛(wèi)星地圖,《東山經》與加拿大地形

? ? ? ?圖107為今加拿大一帶。從左到右的紅線依次為按《東山經》所畫的東次一經(三千六百里)、東次二經(六千六百四十里)、東次三經(六千九百里)和東次四經(一千七百二十里)。圖中東次一經可不經過水域。東次二經經過一次500里水行(今大熊湖)和連續(xù)兩次300里水行(今大奴湖或阿薩巴斯卡湖)。東次三經六千九百里則全程在山地的湖泊沼澤中(平均海拔達250-300米),直抵今天的蘇必利爾湖。東次四經難以朝南舒展,是以繞今天的詹姆斯灣繞行半周,只有一千七百二十里。放眼全球,能有東次三經所述的遼闊內陸山地沼澤的,只有加拿大(見圖中今天仍舊密布的水網)。且此內陸山地沼澤正是《東山經》描述的東南走向?!逗M鈻|經》和《東山經》正是描述美洲地理。

? ? ? ?《中山經》中有“陰山”、“昆吾”、“東流注于洛”、“虢水”、“箕尾之山”、“北流注于洛”、“西流注于洛”、“雒水”等前文述及地名,應為黃河三角洲、四川和湖南之間的地形。

? ? ? ?回顧山經,唯有《西山經》與《大荒西經》的地理位置較吻合?!赌仙浇洝泛汀侗鄙浇洝返牡乩砦恢镁狈酱蠓苿?,《東山經》已在美洲。有一個細思極恐的現(xiàn)象:《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的絕大多數(shù)山均“無草木”。這與山海經其它部分所描述的“鸞鳥自歌,鳳鳥自儛,靈壽實華,草木所聚”截然不同。此時可能發(fā)生了重大天文災難。《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堯的時代十日同出,天下大旱,連樹木也枯死了。天氣炎熱迫使人類活動中心往東北大幅移動。此時應有不少人群經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山經可能是對人類北遷的記載。但這不是人們第一次到達美洲?!逗M鈻|經》中美洲已是顓頊的領地,人們的活動范圍是今天美國和墨西哥一帶,《東山經》的范圍是加拿大一帶,說明《東山經》中的確描述了全球高溫現(xiàn)象。

? ? ? ?從《山海經》來看,人類最初的遷移路線應是從四川伏羲開始,往北到甘肅天水,因此有軒轅臺。再由甘肅向西到帕米爾高原,向東到山西昆侖,抵達黃河三角洲,并南向湖南發(fā)展,北向白令海峽,到達美洲。

? ? ? ?《山海經》中的傳說隨人群遷移而流傳四方,高加索山的昆侖墟來源,正是黃河三角洲的昆侖墟。昆侖墟、赤水、黑水、西王母、堅沙、大夏、月氏、屬繇、甘水等名字被比附到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上,盛開為燦爛的人類文明。

六?漢朝西域主要國家定位與演變

?? ? ? ??現(xiàn)從西元前104年開始寫作的《史記》開始,定位漢朝西域主要國家。

?? ? ? ? 《史記.大宛列傳》載“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扜鰛、于窴。于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叵艺呤湃f。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云。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shù)千里……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黎軒。條枝在安息西數(shù)千里,臨西?!蚕⒁蹖僦?,以為外國。國善眩。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媯水南……其東南有身毒國……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shù)千里。行比至,過數(shù)十城,人民相屬甚多。

見西元1885年圖108(與圖5為同一地圖)[35]。

圖108 西元1885年地圖,媯水、大夏與大月氏

媯(音gui)水即圖108中左邊Oxus河流。大夏在媯水南,即圖108的中間Badakshan;大月氏在大夏和媯水北,即圖111的右邊Darwaz。又由“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可知大宛在大月氏正東。見西元1885年圖109(與圖108為同一地圖):

圖109 西元1885年地圖,大月氏、大宛和康居

圖109中左下為已定位的大月氏,右邊即大宛(Dawan),其的確亦正在一大彎處??芍F(xiàn)注音“Da Yuan”是錯誤的。大宛現(xiàn)在中國境內,圖109最右大寫字母“C”即為“China”的首字母?!?strong>大月氏……北則康居”、“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故圖112最上即康居(Kokand)。再見西元1885年圖110(與圖109為同一地圖):

圖110 西元1885年地圖,康居、亞歷山大(黎靬或黎軒)和奄蔡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云……安息……北有奄蔡、黎軒”,故圖110右下為已定位的康居(Kokand),康居正上為黎軒(Alexandrian),最左為奄蔡(Niyaz)。奄蔡左為咸海,故《史記》說“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云”。咸海與里海相鄰,應被漢朝稱為“北?!???梢娔切┱J為里海是漢朝所說西海的判斷是錯誤。再見西元1885年圖111(與圖110為同一張地圖):

圖111 西元1885年地圖,大宛、扜鰛、于窴和烏孫

圖111最左為大宛(Dawan),大宛右為扜鰛(音“wu wen”,即Oshokwas),扜鰛右為于窴(Khotan)。最上為烏孫(Ustin)。再見西元1885年圖112(與圖111為同一張地圖):

圖112 西元1885年地圖,大夏、印度和身毒

圖112左上為已定位的大夏,最下為身毒(Sinde),身毒上為天竺(Jetch),天竺上為印度(Indus)。而大夏正下Hindoo僅供參考。由本圖知,印度、天竺和身毒各有其地。今天的India,在“坤輿萬國全圖”上稱為“應帝亞”,并非印度、天竺或身毒。見《坤輿萬國全圖》113:

圖113 坤輿萬國全圖,應帝亞(India)

圖113中,坤輿萬國全圖之時,India仍為原始部落狀態(tài)。圖113左有說明:“應帝亞……人生黑色弱質,其南方少穿衣,無紙以樹葉為書,用鐵錐當筆。其國王及其各處言語不一。”這與處于今巴基斯坦的天竺、印度和身毒不在同一個文明層次。故從應帝亞傳播什么文明到西方是不可能的事。巴基斯坦沒有種姓制度而今印度有,有其歷史原因。正如何新說,India與印度、天竺不是一個概念。酈道元《水經注.卷一》說:“釋法顯(西元334-420年)又言……自河以西,天竺諸國,自是以南,皆為中國,人民殷富。中國者,服食與中國同,故名之為中國也。”中國與印度、天竺關系極密切?!杜f唐書》載“王玄策)走至吐蕃,發(fā)精銳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羅國七千余騎,以從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羅那順以歸……開元八年……南天竺國王尸利那羅僧伽請以戰(zhàn)象及兵馬討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軍。玄宗甚嘉之,名軍為懷德軍。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羅僧伽寶多枝摩為國造寺,上表乞寺額,敕以歸化為名賜之。十一月,遣使冊利那羅伽寶多為南天竺國王”。

? ? ? ?釋氏《西域記》記載:“恒曲次東有瞻婆國城,南有卜佉蘭池,恒水在北,佛下說戒處也。恒水又徑波麗國。即是佛外祖國也,恒水又東到多摩梨軒國,即是??谝病笄匾幻骒y。”此多摩梨軒國在恒河的東海出口,為Palmyras。見圖114(與圖112為同一地圖)。

圖114 多摩梨軒國

下面是西元1721年地圖115(Map of Turkey, Arabia and Persia,作者John Senex曾擔任安妮王后的地理學者,1728 年被選入英國皇家學會)[36]

圖115 西元1721年地圖,托勒密(波羅蜜)王朝

? 圖115左上為羅馬(Rama),羅馬左下為The Holy Land(神圣地),與羅馬合稱即“神圣羅馬帝國”。羅馬右下為Palmira遺址(ruins)。Palmyra現(xiàn)被譯為“巴爾米拉”,學界認為這是希臘語“棕櫚樹”,但它也是梵語“棕櫚樹”。印度將佛教等經書用棕櫚樹的葉子來記載,即貝葉經?!癙a”的梵語發(fā)音為“B?”,Palmira即“波羅蜜”。Ptolemy(托勒密)即Palmira(波羅蜜)。因此托勒密王朝即有佛教基因的波羅蜜王朝。見西元1683年地圖116(Syrie Ancienne,Manesson-Mallet, Allain)[37]

圖116 西元1683年地圖,波羅蜜(托勒密)王朝

? 圖116左是凱撒帝國(Cassiottide),右邊Palmyrene以一個領地的地位用大字體標示,大字體下方為具體的Palmyra城市。此時Palmyrene王國尚未成為遺跡。再見西元1555年地圖117(La sphere des deux mondes, conposée infran?ois, par Darinel pasteur des Amadis, Boileau de Bouillon, Gilles)[38]

圖117 西元1555年地圖,波羅蜜(托勒密)王朝

圖117左下即Ptolemais(托勒密),Ptolemais右上為C?∫area(凱撒),將Ptolemais與凱撒右上的Palmyra隔開,說明托勒密正受凱撒攻擊,被隔離成兩個托勒密(波羅蜜)。Ptolemais與Palmyra距離之近、被凱撒隔離,證明了Palmyra正是托勒密。Palmyra左上亦為凱撒(Casiotis),為羅馬所在。最右上為Europus(歐羅巴),本文推測“歐羅巴”實是“幼(發(fā))拉(底河)壩”,然后被移植成為歐洲名字。學界認為西元前30年羅馬的凱撒滅掉托勒密王朝,地圖116、117表明凱撒滅掉托勒密王朝的時間是西元1683年左右。托勒密王朝一共十三世,享國275年,則托勒密一世應在西元1408年左右(1683-275=1408)。埃及金字塔“Pyramid”的名稱已說明其建造者和年代:“Pyramid”也即“Ptolemy ta”或“Palmyra ta”,中文即“托勒密(波羅蜜)塔”,后又引申為“棱錐體”。托勒密修建吉薩大金字塔,再次驗證鄙作“從舊地圖研究尼羅河出??谂c兩河流域演化”中的結論“吉薩大金字塔的修建亦應在西元1400年以后,再早誤差不超過一百年”,及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托勒密、歐幾里得等人均為西元1400年左右。1623年傳教士艾儒略在《職方外紀》中載“昔國王嘗鑿數(shù)石臺如浮屠狀”、下埃及的莎草紙原型為貝葉經、上埃及的象征是蓮花,均體現(xiàn)了波羅蜜王朝的佛教基因。但Palmyra不是現(xiàn)中文所指婆羅門,中文婆羅門乃指Brahman。其史實為:西元1241年蒙古第二次西征攻占威尼斯,隨窩闊臺去世而部分撤回。西元1260年蒙古旭烈兀(托雷之子)第三次西征攻陷敘利亞,蒙哥大汗去世,旭烈兀命怯的不花鎮(zhèn)守敘利亞,自率部東歸。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滅亡,明朝對中亞的西察合臺蒙古后裔帖木兒汗國要求按元例進貢。1387年起,帖木兒多次遣使向明朝進貢?!睹魇贰份d:“(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帖木兒貢馬二百。其表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tǒng)一四?!瓰閮|兆之主……臣無以報恩,惟仰天祝頌圣壽福祿,如天地永永無極’”。1396年,帖木兒扣押明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使節(jié),對外宣戰(zhàn)。西元1401年帖木兒占領敘利亞。西元1402年,在安卡拉戰(zhàn)役中帖木兒軍大勝奧斯曼軍,俘獲其君主巴耶塞特。同年朱棣靖難成功,在南京稱帝,帖木兒回師與大明交戰(zhàn),死于途中。此后帖木兒帝國分裂,對明徹底稱臣納貢,其一即莫臥兒帝國。托勒密(波羅蜜)王朝應是帖木兒留在大秦的軍隊所建,其建的波羅蜜塔(Pyramid),是集中國皇陵、佛教石浮屠與蒙古帝國雄心于一身的宣示。比薩斜塔(Torre di Pisa)似與蒙古托雷(Torre)有關,應是蒙古人建在托雷之后。

? ? ? ? ?蒙古西征亦是東方科技西傳。黃忠平引《史集.合贊汗傳》:“(1300年)9月15日星期六[6月4日],王旗停駐于篾刺合。第二天,[蒙古伊兒汗國合贊汗]前去參觀天文臺……他降旨在地的高大拱頂建筑和阿卜瓦卜--必兒附近建造一座預定為某些功效的天文臺。他清楚地敘述了這些功效,以致在場的學者們都對他的卓越的論斷感到驚訝,因為過去從未做過這樣的事。學者們說:‘建造這樣的天文臺很難?!痆合贊汗]教導他們,讓他們仔細地著手建造天文臺,并按照他的指教建成它。他們[學者們]和所有精巧的建筑師們一致認為,類似這樣的天文臺,[以往]從來沒有人建造和知道過。”亞歷山大圖書館是西方對波羅蜜王朝圖書匯集的記憶,其原型是的黎波里(Tripoli)圖書館。帖木兒信奉伊斯蘭教,但其時伊斯蘭尚為多學說交匯之時,天文臺等興建體現(xiàn)了當時伊斯蘭的開放精神。波土戰(zhàn)爭后,中近東淪為歐洲的殖民地,伊斯蘭經被修改,例如伊斯蘭經開篇就引用年代更晚的《耶經》,包括出埃及記、基督教、以色列被征服等波土戰(zhàn)爭前后的內容,使《耶經》比伊斯蘭經更悠久和權威,全無當初伊斯蘭“收集全世界的書”、“實現(xiàn)世界知識總匯”的氣象。中近東人民的中興,取決于他們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能恢復歷史記憶。這是文藝復興的真相。

? ? ? ?現(xiàn)確定安息位置。《史記》載“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shù)千里。”,《漢書.西域傳》:“烏弋山離國……行可百余日,乃至條支……至烏弋山離,南道極矣。轉北而東得安息……安息國,王治番兜城……臨媯水。”《后漢書》:“安息國,居和櫝城,去洛陽二萬五千里。北與康居接,南與烏弋山離接。

? ? ? ?《漢書》時安息都城為番兜城,從烏弋山離轉北而東得安息;《后漢書》時安息都城為和櫝城,從條支港轉北而東復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故安息部分國土(可能就是都城)在條支港東北方向。見西元1744年地圖118(New Mapof Persia,Isaak Tirion)[39]。

圖118 西元1744年地圖,番兜城、和櫝城

圖118左為蕃兜城(Fasado Kobin),右為和櫝河(Hindment),故和櫝城可能是對蕃兜城的另一稱呼(若考慮b與d的走音,Kobin亦為Khodin)。見西元1881年地圖119(Persia, Afghanistan and Baluchistan,Chicago-based Rand McNally)[40]

圖119 西元1881年地圖,番兜城、和櫝城

圖119中即番兜城、和櫝城(Ft.Koh Khvadja),從Khvadja可知,將Kobin研判為Khodin是有根據(jù)的??磮D120中蕃兜城與條支港位置。

圖120 西元2019年11月衛(wèi)星地圖,條支港與蕃兜城位置

由圖120,從條支港到安息都城蕃兜城(蕃兜城左上方的湖水,即Mear zara湖),即東北方向。從唐朝吐火羅道十六都督府來看,亦正處于波斯都督府所轄位置。安息與條支在條支東有邊界,但在條支西部分界不明確。《漢書》《后漢書》均說安息隸屬條支,此后則條支隸屬安息,實際俱為一體,其中還有阿蠻等諸國。直到安息改名波斯,而后大食從波斯分裂。本文不劃分安息與條支在條支西的邊界。

? ? ? ?《北史.西域》載:“漢氏初開西域,有三十六國。其后,分立五十五王,置校尉、都護以撫之……西域自漢武時五十余國,后稍相并,至太延中為十六國。分其地為四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為一域;蔥嶺以西,海曲以東為一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為一域;兩海之間,水澤以南為一域。內諸小渠長,蓋以百數(shù)……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居兩海之間”??芍饔蚍炙挠?,置校尉、都護以撫之,兩海(紅海河波斯灣)之間、水澤(當時兩河流域為海灣和沼澤)以南的大秦即為其中一域。前述兩河流域的撣(Sem)國王雍由調即漢大都尉。綜合如圖121。

圖121 漢朝西部四域

?? ? ? ? 漢朝滅后,波斯從安息分裂?!段簳?西域》載“波斯國,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河經其城中南流……其王姓波氏,名斯”。唐(西元801年刊印)《通典》載“波斯,后魏時通焉。在達曷水之西,都宿利城。有河經其城中南流,即條支之故地也。大月氏之別種……西去海數(shù)百里,東南去穆國四千馀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大食,大唐永徽中,遣使朝貢云。其國在波斯之西……遂滅波斯,又破拂菻及婆羅門城……有國以來三十四年矣。初王已死,次傳第一摩首者,今王即是第三,其王姓大食……杜環(huán)經行記云:‘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苫國在大食西界,周回數(shù)千里……有大川東流入亞俱羅……天竺……或云婆羅門……從月氏、高附國以西,南至西海,東至盤起,皆身毒之地……有別國數(shù)十,國置王。雖各小異,而俱名身毒’”。

? ? ? ? ?由唐《通典》知,波斯在古條支國內,其西邊距海只有幾百里,西北距離拂菻(大秦)有四千五百里,且在達曷水之西。見西元1744年地圖122(New Mapof Persia,Isaak Tirion)[41]

圖122 西元1744年地圖,波斯宿利城與大食亞俱羅城

? ? ? ?圖122的最右為達曷(Kehement)水,達曷水左下為地圖時代所標示的波斯堡里(Persepolis),波斯堡右下為宿利城(Shiras)。有河經宿利城中南流。宿利城離西海數(shù)百里,唐時波斯灣南上,故距拂菻四千五百里。所有描述一致。這說明中國古籍所說的波斯即為波斯主體,而非波斯邊緣部落。永徽二年(西元656年)大食遣使到唐朝時,其國成立34年,故大食于西元622年建立。但其滅亡波斯則在永徽二年之后,故《通典》語序有亂。圖122左上為大食都城亞俱羅(Iarjaria),亞俱羅接近巴格達。這說明中國古籍所說的大食亦為阿拉伯主體,而非阿拉伯的邊緣部落。波斯王阿羅憾所說“又充拂林國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傳圣教,實稱蕃心。諸國肅清,于今無事”,此拂菻正是阿拉伯半島之拂菻。

? ? ? ?波斯王子多次向唐朝求援,正是請求唐軍維護兩河流域。史書載高宗不允,其實高宗一直在出兵,當時唐朝所患者不是阿拉伯而是吐蕃,吐蕃地處高原生命禁區(qū),占之無益,不占又為患。吐蕃攔截中國本土與西域要道?!抖鼗筒匚耐罗肺墨I譯注》載“至羊年(西元659年)......達延莽布支于烏海東如與唐廷蘇定方交戰(zhàn),達延戰(zhàn)死,且以八萬敗于一千。一年”,唐高宗得以于西元661年置西域十六都督府,置大秦州?!杜f唐書》載“(吐蕃)后與吐谷渾不和,龍朔(西元661年)、麟德中遞相表奏,各論曲直,國家依違,未為與奪。吐蕃怨怒,遂率兵以擊吐谷渾。吐谷渾大敗。”《西藏王臣記》等西藏史料記載西元667年“倫布噶(即吐蕃大相祿東贊)為報此恨,又率領藏軍十萬,大襲唐軍,噶爾卒于軍中。此后又盛傳唐軍(蘇定方)入藏,急將覺阿釋加像迎至神變寺,藏于南鏡門內,以泥封門,別繪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幾,唐軍果至,縱火燒布達拉宮”。唐高宗咸亨元年(西元670年)四月詔薛仁貴率眾十余萬以討伐吐蕃,薛仁貴兵敗。唐高宗儀鳳三年(西元679年)唐軍與吐蕃再戰(zhàn)于青海,先勝后敗。吐蕃疆土擴張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zhèn),北抵突厥,地方萬余里。武則天臨朝后,多次發(fā)兵征討吐蕃,互有勝敗,武則天長壽元年(西元692年),王孝杰大破吐蕃之眾,克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等四鎮(zhèn),乃于龜茲置安西都護府。武則天長安二年(西元702年)吐蕃請和。此后吐蕃時降時叛,天寶六載(西元747年,唐玄宗年號)詔副都護高仙芝討伐并擊敗吐蕃,于是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恐,咸歸附。安史之亂后唐朝自顧不暇,被吐蕃截斷西域通道,西域各都護府仍孤軍奮戰(zhàn)數(shù)十年。唐朝的確已竭中央政府之力來保障西域安定。

? ? ? ?唐時波斯既滅,波斯遺民往東回歸烏弋山離的安息舊地。隨著阿拉伯的分裂和明朝壯大,波斯從烏弋山離的安息基地再次壯大,遂有阿巴斯一世從印度河流域到兩河流域的擴張。從戰(zhàn)史上看,中國與波斯向來唇齒相依。中國強大常就是波斯強大之時,中國內亂常就是波斯衰弱之時。此一格局至今未變。隨著歐洲崛起,大秦作為西部前線的地位日益加強。西藏作為西域天樞,于今完全回歸中國,此為中國之幸,亦為世界和平之保障。

現(xiàn)從宏觀視角確定中國史書中的西域各地距離數(shù)據(jù)。

? ? ? ?《史記》《漢書》《新唐書》為漢朝、宋朝政府對漢史、唐史的編修,《通典》為唐宰相對黃帝時期至唐朝天寶末年歷史的編修,《舊唐書》為后晉政府對唐史的編修,其測量技術較高,大尺度上的測量數(shù)據(jù)較為精準。而《后漢書》為南北朝分裂時的私人修史,《魏書》是反映北魏歷史,《北史》則是私人對北魏到隋的修史,其局部描述更為豐富,但在大尺度上的測量數(shù)據(jù)相差較大(亦可能因當時規(guī)定的一里長度變短所致)。

? ? ? ?安息距離:《史記.大宛列傳》“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shù)千里”;《漢書.西域上》“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大月氏國,治監(jiān)氏城,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東至都護治所四千七百四十里,西至安息四十九日行, 南與罽賓接”;《后漢書.西域傳》“安息國,居和櫝城,去洛陽二萬五千里。北與康居接,南與烏弋山離接。地方數(shù)千里,小城數(shù)百,戶口勝兵最為殷盛。其東界木鹿城,號為小安息,去洛陽二萬里……大月氏國,居藍氏城,西接安息,四十九日行……去洛陽萬六千三百七十里……其后甘英乃抵條支而歷安息,臨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門、陽關者四萬余里”;《魏書.西域》“安息國,在蔥領西都蔚搜城。北與康居,西與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去代二萬一千五百里”;《北史》列傳卷85《西域》“安息國,在蔥嶺西,都蔚搜城。北與康居,西與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去代二萬一千五百里”。

從以上記錄,《漢書》記錄安息距長安為11600里,大月氏距長安亦11600里,安息與大月氏相隔不遠。但《后漢書》《魏書》《北史》將安息到洛陽距離提高到25000里(這里的“代”不是山西代縣,而是北魏前身代國,在洛陽以西,故距安息更近),安息東界離洛陽亦有20000里。大月氏與洛陽距離亦提高到16370里。

? ? ? ?波斯距離:《舊唐書》卷198《西戎傳》“波斯國,在京師西一萬五千三百里,東與吐火羅、康國接,北鄰突厥之可薩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臨大海”;《通典.西戎》“波斯,后魏時通焉。在達曷水之西,都宿利城。有河經其城中南流,即條支之故地也……東去中國萬馀里,西去海數(shù)百里,東南去穆國四千馀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新唐書》列傳147《西域下》“波斯,居達遏水西,距京師萬五千里而贏。東與吐火羅、康接,北鄰突厥可薩部,西南皆瀕海,西北贏四千里,拂菻也”;《魏書.西域》“波斯國,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去代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北史》列傳卷85《西域》“波斯國,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去代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八里”。

從以上記錄,《舊唐書》《通典》《新唐書》均記錄波斯(達遏水西)距離京師15000里左右。而《魏書》《北史》將波斯到代國距離提高到24228里,距離京師則更遠。

? ? ? ?拂菻距離:《舊唐書》卷198《西戎傳》“波斯國……西北拒拂菻……拂菻國,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東南與波斯接,地方萬余里”;《通典.西戎》“大秦,一名犁靬……其王理安都城……從條支西度海曲萬里,去長安蓋四萬里……波斯,后魏時通焉。在達曷水之西,都宿利城……東去中國萬馀里,西去海數(shù)百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新唐書》列傳147《西域下》“波斯,居達遏水西,距京師萬五千里而贏……西北贏四千里,拂菻也……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國。去京師四萬里”;《后漢書.西域傳》“其后甘英乃抵條支而歷安息,臨西海以望大秦,拒玉門、陽關者四萬余里”;《魏書.西域》“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北史》列傳卷85《西域》“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

以上,《舊唐書》只記拂菻與波斯方位,但《通典》《新唐書》均記錄拂菻在波斯(達遏水西)西北4500里左右。與波斯距離京師15000里加總,應得拂菻距離京師19500里左右(北路)。但《通典》《新唐書》卻說拂菻離京師40000里,這與《通典》《新唐書》自身的數(shù)據(jù)就沖突了。應是《通典》《新唐書》受了《后漢書》《魏書》影響,因為《后漢書》說大秦距玉門、陽關40000余里,《魏書》《北史》說大秦離代國39400里(南路)。

? ? ? ?南朝劉宋、北齊、北魏時期對對西域測量數(shù)據(jù)偏大了一倍以上。例如《魏書.西域》“罽賓國,都善見城,在波路西南,去代一萬四千二百里……南天竺國,去代三萬一千五百里……每使朝貢”;《北史》列傳卷85《西域》“罽賓國,都善見城,在波路西南,去代一萬四千二百里……南天竺國,去代三萬一千五百里……每使朝貢”。按此數(shù)據(jù),罽賓到南天竺距離達31500-14200=17300里,數(shù)據(jù)偏大了一倍以上。如果距代國就真達31500里以上,南天竺國是沒法“每使朝貢”的。故或者是測量技術落后而致誤差增大,或者是當時一里長度縮短一半有余。從行路時間來看,《漢書》記載大月氏、安息到長安距離均為11600里,大月氏與安息相隔不會太遠,但大月氏到安息需四十九日行,這亦說明當時行路艱難。

七?耶元1435-1506年間西域漢人的分布和控制區(qū)

? ? ? ?明嘉靖年間編修的《陜西通志》,其卷十《土地.河套西域》中有《西域土地人物略》和《西域土地人物圖》。在《西域土地人物略》中有“苦峪衛(wèi)”之名,其第一次是在耶元1435-1446年間作為沙洲衛(wèi)的治所,第二次是在耶元1477-1506年間可能設置“苦峪衛(wèi)”,因此其屬于耶元1435到1506年左右的資料[42]。

? ? ? ?《西域土地人物略》記載:“又西行六程,至天方國。天方國西行十五程,為迷癿力城。又西至牙瞞城。又西為文谷魯城,俱漢兒人,蓬頭帶帽兒,種旱田,出珊瑚樹、眼鏡石。又西為阿都民城。又西為也勤尕思城,其城四隅環(huán)以屋廬,周圍有水,水有舟楫,俱漢兒人,蓬頭帶貓兒,種稻田,出撒黑剌鑌鐵刀。又西為撒黑四塞,其城二重,俱漢兒人,蓬頭帶帽兒。又西為哈利迷城。又西為阿的納城(屬魯迷城管)。又西為菲即城,其城一重,有王子,俱漢兒人,剪蹤被發(fā),戴帽兒,種稻田,養(yǎng)蠶,織金蟒龍撒黑剌剪絨氈。又西為安格魯城(城西距山,山上有巡檢司)。又西為可臺城。又西為孛羅撒城(又西有海,中有舡,載千人,糧飯可用三個月,備用盔甲什物)。又西為魯迷城,其城二重,有自立王子,有纏頭回回及漢兒人。東至孛羅撒一千二百里。

?? ? ? ? 見耶元1720年地圖123(Map of Ancient Arabia,該地圖使用的是托勒密曾使用的部落和城鎮(zhèn)名稱,是德國雕刻師、藝術品商人兼出版商Christoph Weigel的作品)[43]:

圖123 耶元1720年地圖,大秦漢人分布與控制區(qū)

? 圖123最右邊是迷癿力城(Ma∫ani),迷癿力城左邊是牙瞞城(Artemita),牙瞞城左邊是文谷魯城(Aguleni)。文谷魯城均為漢人居住,生產眼鏡。文谷魯城左邊是阿都民城(Adra或Adron)。阿都民城左邊是也勤朵思城(Asphaltites Lucus),也勤朵思城均為漢人居住,種稻田,出產撒黑剌鑌鐵刀,此應即大馬士革刀。本地圖上的地名為托勒密使用的名字,但卻是明朝《西域土地人物略》中的名字,這也證明了托勒密與《西域土地人物略》所記載的資料同時代。也勤尕思城左邊的撒黑四塞又是什么呢?見耶元1855年地圖124(Map ofthe Near East,德國地理學家和制圖師Heinrich Kiepert被公認為是 19 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博學制圖師之一。曾任魏瑪?shù)乩硌芯克L)[44]

圖124 耶元1855年地圖,大秦漢人分布與控制區(qū)

? 圖124最上紅線處即撒黑四塞(Dimeschk-e-Scham,也即大馬士革,這里實應為“雙河(谷)四塞”),大馬士革的城有兩重,均為漢人居住。大馬士革下面緊挨也勤尕思城(本圖中為Eschmiskin)。耶路撒冷在也勤尕思城下面。大馬士革左面為哈利迷城(Zahleh)。為更清晰起見,見耶元1835年地圖125(Persia,Arabia, Tartary, Afghanistan,這幅中東和中亞部分地區(qū)地圖由ThomasGamaliel Bradford繪制而成,出自其 1835 年于波士頓出版的地圖集《綜合地圖集:地理、歷史和商業(yè)》)[45]

圖125 耶元1835年地圖,大秦漢人分布與控制區(qū)

? 圖125左邊為哈利迷城(Hauran)。右邊則是迷癿力城的真正名字來源“Meschid Ali”,即本文前述“媒雙河的”。但是哈利迷城已經在地中海邊,無法再西了?!段饔蛲恋厝宋锫浴穮s還有“又西為阿的納城”,這是為何呢?再看其后有注釋“屬魯迷城管”,“魯迷”不是“Rama(羅馬)”,而是“羅馬尼(亞)”。因此其應在西北方向,在今土耳其范圍內。見耶元1570年乙地圖126:

圖126 耶元1570年地圖,大秦漢人分布與控制區(qū)

? 圖126中最右邊紅線處為安都(里)(Aliduli),安都左邊為阿拉堡(Aleppo)。阿拉堡的名字應衍生于安都:Aliduli->Alepoli->Aleppo,而這應該是阿拉伯(Arab)的來源。因此“阿拉伯”是來源于漢朝就有的“安都”的地理名稱,而不是來源于種族名。阿拉堡左上方是阿的納城(Adena),阿的納城亦可能是Adena右上方“ADOLE”。ADOLE左上為菲即城(Felechidi),“有王子,俱漢兒人,剪蹤被發(fā),戴帽兒,種稻田,養(yǎng)蠶,織金蟒龍撒黑剌剪絨氈”。菲即城左邊為安格魯城(Anguri),其城西山上有按中國制度設立的巡檢司。安格魯城左下為可臺城(Chiutalae)??膳_城西為孛羅撒城(Bur∫a),其西有海,有可載千人的大船。海之西有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is,《西域土地人物略》中未記述,實為“長安”之意)。海之再西有魯迷城(ROMANIA)“其城二重,有自立王子,有纏頭回回及漢兒人”。而《西域土地人物圖》則畫得更具體,指出魯迷城“俱漢兒人”,因此魯迷城至少是漢人所控制的區(qū)域。見圖127:

圖127 耶元1435-1506年,《西域土地人物圖》

? 為方便整體了解漢人控制區(qū),現(xiàn)將《西域土地人物圖》中含天方國的圖一并展示如下圖128:

圖128 耶元1435-1506年,《西域土地人物圖》

? 羅馬尼亞的名稱應該來自大秦的地中海東岸的“Rama”。事實上,在甲地圖中,由羅馬尼亞往西南一直到今希臘半島,都有濃重的“秦”的痕跡。見甲地圖129:

圖129 耶元1432-1450年,希臘半島之秦

圖129希臘半島最左邊為Chimera,最下邊為Colochina,均帶有“秦”的痕跡。這應該是唐朝以后,大秦與大食氏發(fā)生戰(zhàn)爭,部分大秦人向西南埃及遷移,另一部分大秦人向西北遷移的結果。圖右邊孛羅撒(Bur∫a)有可載千人的大船,為海上交通提供了條件。因為地中海為馬緯帶,常年風力不足航時不定,必須有足夠的大船來儲備物資。從漢人控制區(qū)分布及其產業(yè)來看,鑌鐵業(yè)、眼鏡業(yè)和航海業(yè)均控制在漢人手中。而眼鏡業(yè)對于天文航海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這是地中海文明的真正源頭。由耶元1435到1506年資料《西域土地人物略》所記載,當時漢人控制了包括大馬士革在內的兩河流域以西,直到地中海東岸,并向北在小亞細亞半島設有封國和巡檢司,再跨過伊斯坦布爾海峽,進入羅馬尼亞,控制魯迷城,把守伊斯坦布爾海峽咽喉,同時向西繼續(xù)擴散。因此唐朝以后,說西羅馬是大秦,亦具有合理性。但在時間順序上,是先有東羅馬的大秦,后有西羅馬的大秦。且究竟是哪個區(qū)域的大秦,需要根據(jù)文獻的上下文來研判。因為隨著大秦人向各地擴散,埃及、埃塞俄比亞等地亦可稱為大秦。

? 回見耶元1555年地圖117同地圖上的圖130:

圖130 耶元1555年地圖,GAD領域

? ? ? ?圖130最上為大馬士革(Dama∫cus),左邊是凱撒(C?∫area和C?∫aria),凱撒下面是哈利迷城(EPHRAIM),哈利迷城左下為也勤朵思城(Azotus),哈利迷城右下為GAD。GAD控制的區(qū)域正是漢人控制區(qū)。從圖130到圖87、圖88,展示了部分漢人控制區(qū)從阿拉伯半島北部退到南部的過程。而幾張地圖中凱撒與GAD始終同進同退,說明凱撒亦可能是漢人控制區(qū)。而圖130中凱撒向托勒密王朝(Ptolemais)發(fā)起攻擊,說明漢人控制區(qū)正在進攻帖木兒殘余勢力。這場東方力量之間的戰(zhàn)斗摧毀了托勒密王朝,但也大大削弱了凱撒和GAD的力量,導致其最終被突厥和波斯擠出阿拉伯半島。

? ? ? ?耶元1488-1505年間的《肅政華夷志》是明代記錄甘肅肅州地區(qū)(相當于今酒泉市全境和張掖市的一部分)經濟、軍事、文化、自然風貌和民風習俗的一本志書。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由肅州兵備道副使張愚創(chuàng)稿,萬歷四十四年(1617),肅州兵備道副使李應魁續(xù)成。清順治十四年(1657),肅州監(jiān)收臨洮府通判高彌高重刊?!睹C政華夷志》記載“威遠城,在衛(wèi)東北三百八十里,城筑于唐、宋,元因之,明初立為所。后因失誤,秋表該部查究,風聞誅族,人民懼,俱入西域……又西夷云,威遠漢人,今在魯迷地方,穿衣戴帽與夷不同,衣制同中國,穿則襟治于背后,網巾同漢人,戴則懸圈于額前,養(yǎng)食豬犬,與回夷處,多不同俗?!边@個記載,講了威遠漢人為躲避朝廷誅族,逃到了魯迷。但這并不是說魯迷等西域漢人都是威遠漢人。如前所述,大馬士革、菲即、魯迷等區(qū)域有著大規(guī)模的漢人政權、冶金、眼鏡、航海產業(yè),不是耶元1368年建立的明朝之后,其所逃跑的一族威遠漢人在短短幾十年間所能建立。相反,正因為這些區(qū)域是漢人控制區(qū),所以才是威遠漢人投奔之所。而威遠漢人的面相、習俗和衣著打扮,說明了當?shù)赝耆芊智宄h人與夷人。鄭和下西洋到達阿拉伯等地,并非人生地不熟,而是有著大量的漢人以供驅使。

? ? ? ? ?西域大秦雖是中華次生文明,但其文明程度一直領先于當?shù)?,可是其卻始終不慍不火,形成散則滿天星,但聚不成一團火的局面,難以形成中國本土這樣統(tǒng)一的力量,其原因在于其沿襲了周朝的封建制度,力量分散甚至內耗,難以形成強大的帝國。但其封建理念,亦是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礎。因此本文說,現(xiàn)代中西文明之爭,本質上仍是秦漢之爭。當然這里的秦不是秦始皇的理念,而是沒有經過秦始皇鞏固的、帶有濃重周朝思維的秦遺民。

八 對語言學的啟示

? ? ? ?本文研究對于語言學有兩啟示。

? ? ? ?一是中國漢字的讀音基本上穩(wěn)定。以前那些大幅改變漢字讀音來作為上古音的研究需再次核查。單音節(jié)發(fā)音只能在象形文字中才可能做到,因為象形文字除了語音,還可以從字形進行區(qū)分。拼音文字絕不可能做到單音節(jié)發(fā)音,否則對同音字不具有區(qū)分度。即使是漢語發(fā)音,若失去象形文字載體而轉為拼音文字,也會很快轉變?yōu)榘藵h字讀音的多音節(jié)。若拿此多音節(jié)文字來作為上古漢語發(fā)音,就是本末倒置。而若出現(xiàn)單詞里重音的變化,則此單詞的漢字讀音就可能消失。語言學的研究,語音僅參考要素之一,語音比對必須與其它歷史文獻和考古相互印證。

? ? ? ?二是西方拼音文字有相當部分的確是對漢字的拼讀?!稘h書.西域傳》說“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雖然西方不同的拼音文字演化到現(xiàn)在的差異已經較大,但在歷史上的確可能經過了《耶經》所說的“天下人都說同一種語言”的時代,因為那時全球中心就是大秦和中國,西方不同的拼音文字都可能以漢字作為相通的共同橋梁。以漢字作為基礎詞匯,研究西方拼音文字的演變,應是正確方向。從本文看出,西方的拼音文字的粒度很粗,相同漢字組成的不同語句,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拼出來便算”,不會考慮不同語句中是否有相同的漢字粒度,所以有五花八門的拼音文字,但發(fā)音仍相近。

本文大膽研判,西方古代字母文獻,現(xiàn)代西方人可能已經難以辨識,但現(xiàn)代中國人則可能讀懂。

九 總結

? ? ? ? ?本文中,明確給出了漢朝甘英時描述的大秦路線及各個具體地理名稱和位置。

? ? ? ? ?本文中,明確給出了羅馬、希臘、亞歷山大等古代經濟文化中心的真正地理位置,指出亞歷山大的地名不是自西一路向東,而是自東一路向西。

? ? ? ? ?本文中,明確給出了唐朝吐火羅道十六都督府的具體地理名稱和位置。

? ? ? ? ?本文中,明確給出了《山海經》中各個部分的地理位置及其數(shù)據(jù)含義,指出了昆侖墟的“炎火之山”、“虛四方”及其人文地理證據(jù),指出了“眾帝之臺”的作用及其地理位置。指出了《海外東經》《大荒東經》《東山經》與北美的地形和古地名一一對應關系。并且指出《山海經》中記載了一次劇烈的全球變暖天文災難。同時根據(jù)《山海經》考證了人類遷移方向和路線。

? ? ? ? ?本文中,中國古代文獻全面支持了鄙作“從舊地圖研究尼羅河出??谂c兩河流域的演化”關于尼羅河出海口和兩河流域地質變遷的所有結論。其中漢朝時北渡西海需在于羅和斯羅間經過數(shù)百里飛橋的記錄、烏丹與遲散城之間需繞海否則須渡海六日的記錄,都說明當時波斯灣已經北上越過巴格達,直達Samarra,與TharThar湖相連。而當時聲勢正盛的尼羅河弱水天塹,以及地中海西部原始荒蕪,與大秦舟楫相通較少,致使尼羅河西部區(qū)域為不可知,阻止了大秦進一步向西發(fā)展,當時尼羅河出??诓豢赡苡型钩龊C娴钠皆豢赡苡蟹比A人煙。大秦疆域中安都以西的Alexandreta、安都南部的Rama、兩河流域的Hella,展示了世界各地亞歷山大、羅馬和希臘痕跡的真正來源。

?? ? ? ? 本文中,明確給出了耶元1435-1506年間大秦漢人的分布和控制區(qū)域、以及其航海、冶金和眼鏡等產業(yè)控制情況。指出了從東羅馬向西羅馬擴散的時間順序。

? ? ? ? ?本文指出了一個現(xiàn)象:西方歷史中的有不少人名和地名具有一定真實性,但其年代的久遠和地域均以大秦為藍本,被系統(tǒng)性地放大了。西方輕率修改原始資料,對原始資料缺乏尊重。

?? ? ? ? 從本文可知,中國古代文獻與歷史地圖的精確吻合,是十分驚人的。從漢朝到前文西方舊地圖之間,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但各地名及其位置仍高度吻合。這也充分證明了黃忠平說的,中國文獻資料的可靠性,有能力作為世界歷史的校準器。

? ? ? ?從本文可知,大秦作為中華文明在西方的次生文明,在那之后一直到現(xiàn)在,大秦(羅馬、希臘、黎軒或拂菻)始終發(fā)揮著深遠影響。

? ? ? ? 從本文可知,秦漢之爭并未隨著咸陽的攻破而落幕,它的余燼從中原擴展到整個亞歐大陸,它分化為封建國家文明和統(tǒng)一國家文明,從幾千年前一直燃燒到今天,并在今后一定時期內仍將熊熊燃燒。

? ? ?? 西元755年之前,若問黎軒(大秦、拂菻、羅馬和希臘)何在,則安息以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黎軒(大秦、拂菻、羅馬和希臘)。在此之后,大秦仍在安息以東憑借其封建制度遍地開花,但隨著明朝后期力量衰退,大秦的封建制度長期內耗,難以集聚力量。在突厥和波斯兩大帝國的夾擊下,西域大秦終于徹底融入并消失在當?shù)孛褡逯小?/p>

戰(zhàn)城南

去年戰(zhàn)桑干源,今年戰(zhàn)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zhàn),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zhàn)無已時。

野戰(zhàn)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

程碧波:紋明,從舊地圖與中國古文獻研究大秦(9.0版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兴隆县| 乌海市| 紫金县| 长兴县| 富顺县| 塔城市| 白玉县| 北川| 酉阳| 且末县| 汾阳市| 天峨县| 顺义区| 丰宁| 百色市| 安吉县| 峨边| 湘阴县| 宜兰县| 板桥市| 保亭| 于都县| 苗栗县| 施甸县| 台北市| 晋江市| 秀山| 开封县| 九龙坡区| 黔江区| 宁阳县| 沂南县| 西丰县| 满城县| 阳西县| 武邑县| 定边县| 五常市| 尚志市| 循化| 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