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叢書》 宋 王楙 (十七)
萱堂桑梓 現(xiàn)代人稱自己的母親為北堂萱,這源自《毛詩 伯兮》的詩,說“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卑凑兆⒔猓X草,能讓人忘記憂愁。背,北堂。這意思是說君子為國家在前線驅(qū)逐來犯的敵人,很久沒有回家,家人非常想念他,于是便種植諼草在北堂,來忘記憂愁。因為北堂屬于幽陰之地,可以種萱草,最初并沒有代表母親,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代表母親,相傳到現(xiàn)在。 可能北堂的位置處在幽陰之地,也就是說所有的婦人都可以稱為北堂,為何單獨只代表母親呢?這些經(jīng)傳的注解,很多已經(jīng)背離先王三百篇的旨趣,這北堂萱的說法正好與將鄉(xiāng)里稱為桑梓的謬誤相同。 《詩》的意思是講人依賴桑梓來生活,因而不敢毀壞或傷到桑梓,借以表達尊敬之意,就如父子之間相互依靠,不是說桑梓代表鄉(xiāng)里??蓮臇|漢開始,便將桑梓代表鄉(xiāng)里了。 韓信之幸 韓信準備討伐魏國,他率領(lǐng)軍隊出發(fā)前問酈生“魏國是有沒任用周叔為大將呢?”酈生說“是柏直”,韓信說“那是個沒用的東西?!庇谑欠判穆蚀筌姽粑簢n信采用疑兵之策,他將船停泊在離晉國很近的地方,派士兵埋伏在夏陽,利用木罌渡軍襲擊安邑,虜獲魏王豹。 這位周叔,韓信向來很怕他,他的才華必定在韓信之上,否則韓信不會畏忌他。假設(shè)魏國任用周叔為大將,那么韓信一聽到這消息便不敢輕舉妄動,怎可能想出木罌渡軍之計呢?就是因為魏國不任命周叔為大將,這才讓韓信僥幸大破魏國。 韓信繼續(xù)討伐趙國,廣武君向成安君請兵,計劃在半途截了韓信的軍糧,并勸成安君挖深溝、將城墻筑高,不要和韓信、張耳正面交戰(zhàn),不出十天我可將這兩位大將頭拿下來給你。廣武君料敵如此了然,絕對不是那種沒有把握的計策。假設(shè)成安君聽從廣武君,那么韓信、張耳的頭顱未必能保住。因為當時韓信很小心翼翼收縮兵力在試探對方用什么方法抵抗。有人來向他匯報成安君不用詐謀奇計,否決了廣武君的計策,韓信聽了匯報欣然大喜,放心率領(lǐng)大軍向趙國前進,大軍委蛇曲折,暗派輕騎進入趙國內(nèi),豎立漢朝的旗幟,擾亂趙國的軍隊,之后韓信在泜水上斬了成安君。這回韓信破了趙國,也屬于僥幸。 那個時候韓信剛被漢朝任用,打下這二國,在當時功勞最大,但都是因為對方?jīng)]任用賢才導(dǎo)致的,難道這就是天意?后來他帶軍攻取燕國,之后攻下齊國,皆迎刃而解勢如破竹,這些歸功于投靠韓信廣武君所出的計策。 讀到韓信解開廣武君身上的繩索,請廣武君面東而坐拜他為師,虛心向廣武君請教行軍進取方法,可知廣武君料敵制勝的謀略,比世人所傳的還高深莫測,足以讓韓信心服。如此,魏國沒任用周叔,趙國不肯使用光武君的計策,反而是韓信使用了光武君的計策,這就是韓信為何能戰(zhàn)勝一切敵人的訣竅,不愧是漢朝人杰??! 名字相沿 有前輩說,前漢的酈食其、審食其,名字相沿,不知何義。 我個人以為肯定是仰慕對方的為人,好比如司馬相如仰慕藺相如的為人,所以也取名為相如。而且名食其的人,不只酈、審二位,他們之前有司馬食其,可見《戰(zhàn)國策》記載,之后還有趙食其,西漢人。我覺得應(yīng)該是酈生仰慕司馬食其的為人,而后取名為食其,后來的趙食其想必也是如此。大家以為食其這個名字,是從酈、審二人開始,不知道酈、審之前已經(jīng)有人取這個名字。又如前漢有金日磾,后漢有馬日磾,晉朝有段匹磾,魏朝有于粟磾。 太上皇名 懶真子說,漢朝剛建立時,離古代還不是很久,當時的風俗崇尚簡略,所以太上皇無名,母媼無姓。但《唐 宰相表》記錄的劉氏時,說太公名煓,字執(zhí)嘉,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伯、仲、邦、交,劉邦即是漢高帝。漢高帝的父親,漢朝史籍沒記載名字,唐史卻記載了,這也太搞笑了。 我個人認為太上皇的名字在《后漢 章帝紀》的注解有說到,所以《唐書》提到很正常,《后漢 章帝紀》注解說,太上皇名煓,另一名為執(zhí)嘉,和《唐書》所說稍微有些差別,但沒說是從哪個注解而來的,我仔細考究后,原來出自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不止這些,比如惠帝張后、文帝薄后,以至蒲父這些人,名字也都有記載,《史記》、《漢書》本傳的確沒見到。在《漢書》沒見到太上皇的名字、母媼的姓,是司馬遷沒記載。馬永卿說漢朝的風俗崇尚簡略,所以太上皇無名,母媼無姓,這說法有過失。 文王之囿 《后漢 楊賜傳》里樂松說“文王有百里園林,當時的人以為是小園林;齊宣王的園林是五里,當時的人以為這園林太大了?!闭聭烟幼⒔膺@么說,《孟子》里齊宣王問說“文王的園林面積七十里,寡人的園林面積是四十里?!边@里說的百里、五里,與《孟子》的說法不同。 我個人讀《世說》里面有樂松這句話,《世說》是說齊宣王是五十里,才知不是五里。當時的史書在五字下漏寫了一個十字。因為七十里和百里較為接近,四十里接近五十里,樂松所說的面積數(shù)也是個大概。揚雄也說“文王有百里園林,齊宣王有四十里園林?!币彩钦f文王有百里園林,難道文王的園林真的是百里。章懷太子沒有仔細考究啊! 晉元帝 《隨筆》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楚幽王是黃歇的兒子,也就是說嬴、羋的祖先,享受的應(yīng)該不是同族類人供奉的祭品。 我個人通過考究,發(fā)現(xiàn)晉元帝是牛金(此牛金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將牛金,而是瑯琊王府小吏牛金。)的兒子,不是司馬家的孩子。西晉在懷、愍二帝時滅亡,后來元帝在江左建立東晉,算起來也有二百多年時間。司馬氏的種也就五十多年,但牛金的種傳了一百四十多年。雖然司馬家廟里的祖先享受的應(yīng)該不是同族類人供奉的祭品,但卻因為他們而延續(xù)了國家的命脈,這是上天安排牛金來幫忙司馬家的江山延續(xù)下去,絕對不是偶然,所以當時有流傳“牛馬之讖”的說法。 (補充“牛馬之讖”說法:當時有一本流傳很廣的讖書叫《玄石圖》,上面記有“牛繼馬后”的預(yù)言,司馬懿暗中請管輅幫忙占卜子孫運勢,管輅占卜的結(jié)果與《玄石圖》不差毫厘。司馬懿想不透是什么意思。司馬懿有位大將叫牛金,某天他想到“牛繼馬后”的預(yù)言,于是司馬懿心中有了這個坎,怎么都覺得牛金將來會對他的子孫不利,便派人請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因此稀里糊涂地送了命。之后司馬懿的孫子司馬覲襲封瑯琊王,他的妃子夏侯氏與王府小吏牛金勾搭成奸,后夏侯氏生下了司馬睿,司馬睿也就是后來的晉元帝,也是小吏牛金的種。) 青州從事 《徐彭年家范》記載,他的兒子問“人們所說的酒為青州從事,是什么意思?”徐彭年回答說“《湘江野錄》說以前青州從事擅長釀造酒,所以這么說?!? 我個人考究《世說》,發(fā)現(xiàn)和這個說法不一樣,《世說》說桓公有位主簿,他擅長分別出酒的好劣,好酒的話他稱酒為青州從事,劣酒的話他稱酒為平原督郵。因為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他用地名來說好酒能下臍,而劣酒只能在膈上住。從事是美差,督郵賤職。取地名與官職二者結(jié)合作比喻酒的好劣。 夜雨對床 人們以“夜雨對床”來形容兄弟間的事。比如蘇東坡的《與子由詩》引用到這句,蘇東坡的靈感是來自韋蘇州的《示元真元常詩》里的這句“寧知風雨夜,復(fù)此對床眠?!钡f蘇州的另一首詩《贈令狐士曹》說“秋檐滴滴對床寢,山路迢迢聯(lián)騎行。”從這句可以了知“對床夜雨”,不一定特指兄弟,形容朋友也可以。后來白樂天的《招張司業(yè)詩》說“能來同宿者,聽雨對床眠。”這句最理解韋蘇州詩意的,所以“夜雨對床”不只形容兄弟。 我個人讀鄭谷的《訪元秀上人詩》,有句說“且共高僧對榻眠”,《思圓防上人詩》說“每思聞凈話,夜雨對繩床。”夜雨對床也可以形容與僧人的關(guān)系,也不是沒有根據(jù),所以不只單獨形容兄弟。 現(xiàn)代人只知道這句“夜雨對床”是用來形容兄弟關(guān)系,而不知道還能形容其他關(guān)系,那是因為蘇東坡用它來形容兄弟關(guān)系的緣故。白樂天也不是沒用“夜雨對床”來形容別的,但時間過去太久了。人所寫的文章,不論寫的怎么樣,凡是有當代名人、賢人推薦,即便那文章確實不怎么樣,也會被世人看得很重。如果沒獲得名人、賢人的推薦,即便文章寫得再好,也不被世人注意,韋蘇州的詩很好,蘇東坡引用了他的詩,這就說明為什么韋蘇州的詩句在現(xiàn)在這么流行,并把“夜雨對床”專指兄弟關(guān)系。 員貢二書 員半千上書說“臣家中的存款不到一千錢,但有田地三十畝,五十石谷子,聽說陛下要封神岳,舉豪英,所以賣了田地谷子帶著錢來到京師?!钡鹊取_@是效仿貢禹,貢禹上書,說“臣貢禹不但年紀大還貧窮,家中存款不到一萬,老婆、孩子以及普通低劣食物,都沒有,生活貧困,但有田地三十畝,若陛下看重微臣,我愿將那三十畝田地賣了,以共車馬?!边@二書說的是同一意思,而且所說也都是事實,不是什么矯情飾詞。后世學人讀了,可以想象那當時的純實之風。而現(xiàn)在的人都在求外補(地方官),把看重名譽的人當成異類。嗚呼!天下撒謊作偽風氣流行,這二人是極為特別的事例。 千里莼羹 《晉書》記載陸機去拜訪王武子,武子在陸機面前放羊酪,指示陸機說“卿吳中何以敵此?”陸機說“千里莼羹,末下鹽豉?!庇腥苏f千里、末下都是地名,這兩個地方出產(chǎn)莼、豉。但《世說》記載這句是這樣說的“千里莼羹,但未下鹽豉耳?!弊x《世說》,看著不像是說地名。蘇東坡的詩句說“每憐莼菜下鹽豉”,又說“未肯將鹽下莼菜”,蘇東坡的意思和《世說》一樣。可杜子美有詩句說“我思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睆堚犐降脑娋湔f“一出修門道,重嘗末下莼?!边@二位所說的,千里、末下是地名了,看來前輩諸公的看法各自不同。 我個人讀湖人陳和之的說法,他說千里是地名,在建康管轄區(qū)內(nèi),千里這地方所產(chǎn)的莼菜非常好吃,那么依此末下也應(yīng)該是地名?!毒|素雜記》、《漁隱叢話》都是順《世說》的說法,認為末下應(yīng)該是未下,但《漁隱叢話》認為千里是湖名,而且引用《酉陽雜俎》記載的酒食里有千里之莼。我個人認為末下很少人說出處,說千里莼倒是很多,比如《南北史》記載沈文季說崔祖思說“千里莼羹,非關(guān)魯、衛(wèi)。”梁太子說“吳愧千里之莼,蜀慚七菜之賦?!眳蔷啤扒Ю镙桓?,萬丈名膾?!鼻Ю镏?,說的人特別多。 明妃琵琶事 傅玄的《琵琶賦 序》說“故老言漢送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于馬上奏之?!笔绲摹睹骶~》也說“匈奴請婚于漢,元帝以后宮良家子配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尉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睆闹锌梢粤酥獜椗玫娜耸请S從,不是人坐在馬上邊走邊彈。 現(xiàn)代人畫的《明妃出塞圖》,都是明妃面帶愁容坐在馬上彈琵琶,而且很多賦詞也都描述明妃自鼓琵琶。黃魯直的《竹枝詞》,注解引用傅玄的序,說馬上奏琵琶,是烏孫公主,認為明妃也是馬上奏琵琶的,是沿襲前人的錯誤。我個人以為黃魯直的這個注解,說明他不知道石崇的《明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