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絲計劃#040 觀眾和故事的紐帶

? ? ? ? 故事和生活到底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生活的某個片段或者某個角度值得被當做故事給別人講述?
? ? ? ? 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或一個動物,為什么可以成為一個故事的主人公,這本書中,羅伯特?麥基認為:
1、主人公是具有意志力的人物。即便是懦弱麻木他也得是有內(nèi)在動力來驅(qū)使這些行為。
2、主人公必須具有自覺的欲望。主人公知道他自己想要什么,才能驅(qū)動情節(jié)。
3、主人公還可以有一個自相矛盾的不自覺欲望。他以為他想的到這個而其實他想得到的是那個。
4、主人公有能力令人信服地追求其欲望對象。
5、主人公必須至少有一次機會達成欲望。
? ? ? ?主人公有意志和能力追求其自覺或不自覺的欲望,一直到線索的終點,一直到背景和類型所確立的人類極限。
? ? ? ?我想到了一些看上去就是簡單記錄了生活的一小段,平靜又真實的電影,比如《天水圍的日與夜》《海街日記》,看上去絕對沒有那些英雄電影,勵志電影那么有明確的欲望和目標感,但是人物的內(nèi)在欲望的張力都是很強的,努力的讓生活平靜下來也是一種欲望,在設定的框架里竭盡所能的達到目標,即便最終沒有達成,是悲劇或開放式結(jié)尾,也要做到極限,讓人有“那確實也是沒辦法的事”或者“這樣也好吧”的感覺。
? ? ? ?所以接著就談到了故事和角色的合理性的問題。
? ? ? 如果觀眾們走出影院后還在想象他們認為本應在我們給予他們的結(jié)尾之前或之后看到的場景,那么他們肯定定是不太滿意的。我們的寫作水平應該在他們之上。觀眾希望我們把他們帶到極限,帶到所有問題都得到回答、所有情感都得到滿足的地方——故事主線的終點。
把我們帶到這一極限的是主人公。他必須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追求他的欲望,直到人類經(jīng)驗在深度、廣度或二者同時滿足的邊界,以達于最終絕對而又不可逆轉(zhuǎn)的變化。話說回來,這并不是說你的影片不能有一個續(xù)集;你的主人公還可以有更多的故事要講。我是指,每一個故事都必須能夠自圓其說。
? ? ? 主人公必須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則可有可無。
? ? ? ?同情是指可愛。觀眾會喜歡這樣的主人公,希望和ta做朋友,做家人。移情是指“像我。觀眾會把自己的某個部分投射到主人公的某種特質(zhì)或行為上,不自覺地想,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這么做,在相同的情境下,我也會想要得到同樣的東西,在那一認同的瞬間,觀眾突然本能地希望主人公得到他所欲求的一切。麥基認為,這就是觀眾和故事的紐帶,讓觀眾認同一位主人公和ta生活的欲望的時候,其實是在為自己的生活欲望加油喝彩。
? ? ? 所以,對于一個好故事來說,移情是絕對的,同情就可有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