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觀我,明心見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國高考Ⅲ卷)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
人生下來,是一張純潔的白紙,沒有任何墨染,不著一筆,最是純粹。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p>
后來,紅塵種種凡濁澆在心田,種出來一顆欲望的樹,需要時時裁剪,才能不走歪路。
人的一生,最難得的是自知之明,最需要的是看清自己。
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領(lǐng)域,不同的時間,做著不同的事,做著不同的人。
一個家庭,媽媽可以是媽媽,也可以是毒梟;父親可以是父親,也可以是小人;兒子可以是兒子,也可以是警察。
以后,他們還可以是慈祥的老太太,白發(fā)蒼蒼的老爺爺,滿肚肥腸的大貪官,他們在不同的身份間切換自如,每一個身份都是他們,又不是他們,每一面都有真有假,又全是真實(shí)的演繹。
他們是怎樣的一個人,又是如何從一張白紙變成一幕幕真實(shí)的人生百態(tài)圖。這其中,作出抉擇的是選擇。時代呼吁一種傾向,我們選擇了成為自我。
六國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嬴政的選擇決定了他成為秦始皇。歷史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個人是其中不起眼的一滴水珠。
要看清自己,看的不止是我,還有旁人。
每個人都踐行著自己的規(guī)矩,貫徹著自己的世界觀、價(jià)值觀、人生觀,或踐踏道德,或踐踏法律,或遵守道德,或遵守法律。
不同的人相遇在一起,彼此的規(guī)矩相互摩擦,或改變,或堅(jiān)定,求同存異,最終留下來的,就是我。
插隊(duì)、不插隊(duì),道德、不道德,物質(zhì)、不物質(zhì)。
見證他人或?qū)蝈e的行為,作出自己的選擇,堅(jiān)持自己的選擇,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去用實(shí)際行動看清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遍遍挖掘,一遍遍經(jīng)歷,一遍遍直面內(nèi)心,目睹有悖自己規(guī)矩,踐踏自己人生意義的行為,去拷問,去詰責(zé),去追索,用具體的行動去證明,告訴自己,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想象永遠(yuǎn)只是想象,想過一回,想過千百回,不到真正面對的那一刻,人永遠(yuǎn)也不會知道自己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做出怎樣的行為。
一個恐高的人可以奮不顧身的攀登高樓去救人,一個德行圓滿的圣人也可以一朝墜落凡塵,看一個人,不只要看他怎么說,怎么想,更要看他怎么做。
以人觀我,明心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