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紫薇田園都市工地唐墓清理簡報

2021-12-09 08:33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紫薇田園都市工地唐墓清理簡報

《考古與文物》 2006年01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為配合西安南郊“紫薇田園都市”房地產(chǎn)開發(fā)項目的建設(sh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對該工地范圍內(nèi)的古墓葬進(jìn)行了搶救性發(fā)掘。自2002年9月進(jìn)入工地,至2004年12月,共發(fā)掘古墓葬485座,絕大多數(shù)為唐墓。其中M60未被盜掘,隨葬品保存較好,又出土了新的種類,故先予以報道。

一、地理位置

“紫薇田園都市”位于西安市南郊長安區(qū)郭杜鎮(zhèn)北2公里,北距西安市區(qū)約8公里。M60位于該工地J區(qū)21號樓基槽東北部(圖一)。

二、墓葬形制

該墓系斜坡臺階墓道單室土洞墓,平面呈刀形,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殘長6.44米,墓室底距地表深7.8米,方向176度。

墓道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殘長2、北端寬1.2、南端寬1.14米。底為臺階式,殘留4個高低不等的臺階。臺階寬18-36、高12-18厘米,兩側(cè)留有6厘米寬的土臺。墓道底踩踏光滑,壁面平直,填土為花土。

甬道平面略呈南北商長方形,進(jìn)深1.9、北端寬1.2、南端寬1.12、高1.3米。甬道底南半部呈緩坡,北半部同墓室底平。頂為拱形,頂部保存較好,留有十道橫向瓦楞形槽,為專門加工而成。甬道入口處有木板封門痕跡,板厚3厘米,寬度同甬道相同。

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北端略寬,南端稍窄。南北長2.46、北端寬2.12、南端寬2.06、高1.74米。頂為四角攢尖,其頂面交線下弧,形似帳篷。后部略有坍塌,凹凸不平。墓室東壁因坍塌壁面不直,西壁也有坍塌痕跡,壁面不直,北壁較為平直,為原始形態(tài)。墓室西半部留有平面呈梯形的生土臺棺床,長度和墓室相同,南端寬0.75、北端寬1.2、高0.2米。棺床北側(cè)稍高,與南側(cè)高差約為10厘米(圖二)。

三、葬式與葬具

墓室內(nèi)棺床上葬一人,骨架已腐朽成粉末狀,保存狀況極差。從骨架殘存形狀及牙齒位置看,應(yīng)為仰身直肢,頭向北。葬具為木棺,雖已完全腐朽,但痕跡還比較明顯。棺痕長1.9、北端寬0.58、南端寬0.42米。殘留有棺釘、板灰等。棺底鋪墊一層青色草木灰。

四、隨葬器物

該墓共出土隨葬器物 41件。主要有陶俑、陶器、銅錢、小件生活用品等。所有隨葬品皆出自墓室,陶俑按順序擺放在墓室東部,銅錢、鐵剪等小件放置于棺床上,原應(yīng)置于棺內(nèi)(圖三)。

(一)陶俑

共計 29件。種類有鎮(zhèn)墓俑、立俑、胸像俑和動物俑。皆為泥質(zhì)紅陶模制,燒成后通體施以彩繪。1.鎮(zhèn)墓俑

天王俑 2件。出于蘑室入口處東西兩側(cè)。腳踏兩小鬼,立于樹墩狀底座之上。底座平面呈橢圓形,束腰,表面留有斜凹槽。左右兩側(cè)對稱鏤1.5-2.5厘米的孔。

標(biāo)本 M60∶1,頭略偏右,面微上仰。突眉環(huán)眼,闊鼻翹起,抿嘴。面部肌肉飽滿,擰眉怒目,表情兇悍。頭頂臥一展翅豎尾的孔雀。面部涂肉紅色,眼、眉、須發(fā)涂黑色??兹肝怖L條狀黑、紅彩,頭、身繪紅彩,其上點(diǎn)繪黑色。腆胸隆腹,雙肩后聳。兩臂斜張,右臂屈肘向前,手握拳。左臂向下。手握拳抵干左膝上。身著袍,外套明光鎧,雙圓護(hù)胸周圍貼飾金箔。腰間束帶呈繩索狀,并向兩側(cè)上翹起成環(huán)。鎧衣及袍下擺有綠、黑彩繪。背部繪黑、黃、紅彩裝飾。肩裹長角龍首護(hù)膊。龍首涂黃色,布滿黑斑點(diǎn),唇吻涂紅,睛涂黑色。小臂裸露,涂成肉紅色。雙肩各置一骨朵,肩下各飾一向外側(cè)飄蕩的巾角。雙腿分別裹護(hù)甲;面上涂紅色、白色,面下涂黑色成魚鱗狀。足蹬赭色靴。左腿屈膝抬起,腳踏小鬼脊背。右腿直立,踏在另一小鬼胸上。下部小鬼均裸身,左邊小鬼頭向左回盼,前爪撐地,后腿曲作爬狀。頭部位于天王兩腿之間,頭頂被戰(zhàn)袍下擺遮擋,凸圓睛、嘴微張,面目猙著。右有邊小鬼仰面躺地,姿態(tài)模糊。胎表施白色粉底。通高 58.5厘米(圖四,上;封底)。

標(biāo)本M60∶2,頭戴軟盔,頭盔后、左、右均凸起成斜沿。突眉,瞇眼,高鼻,抿嘴。頭頂臥一展翅豎尾的孔雀。鳥身白底略施紅粉,通體再飾褐點(diǎn)。身著灰黑色及膝袍。外套明光鎧,雙圓護(hù)胸周圍、上至后領(lǐng)、下至腹下均貼飾金箔。胸、腹下各飾紅、黃色腰帶一條。袍前短及膝,后長幾曳地,鎧甲下擺至膝上。肩裹長角龍首護(hù)膊。身姿動作與前者相同。右腿直立,腳踏小鬼之背上。小鬼通體白底施紅粉,面目猙獰、眼黑、兇惡、作不堪忍受狀。左腿抬起,腳踩于白色小鬼之背上。小鬼眼、口均作紅色,圓眼、大口,前肢微曲,后腿蜷曲,只穿黑短褲,其余裸體,好似待機(jī)逃跑之勢。通體除黑褲外均作灰白自色。通高58.2厘米(圖四,下)。

鎮(zhèn)墓獸 2件。出于墓室人口處,天王俑之后。人面、獸面各一。腳踏怪獸,立于樹墩狀底座之上。底座形制與天王俑的基本相同。

標(biāo)本 M60∶3,人面。面目猙獰,外形兇惡。突眉環(huán)眼,高鼻,抿撅嘴,黑長須。面頰肥大,頸部臆腫、扇形雙耳。面耳均作紅色,高額頭上長曲錐狀椅角,白底紅色。腦頂豎起螺螄狀高髻,白底黑色。雙臂張開,右臂曲,掌上舉過頭,四爪伸張。左臂微曲,握拳。兩肩臂上均裝飾有三股向上的焰狀徽鬃,下端白底畫黑色小紋,上端均作前黑后白色。全身布滿豹狀褐斑點(diǎn),黑色兜肚狀連衣直通檔下。高隆胸,胸前飾金黃色橢圓形圖案。連衣上添白底黑花圖案,似花瓣數(shù)組。身略側(cè)向右,左腿斜伸蹬地板,右腿曲膝抬起,足踩怪獸之頭。怪獸橫臥于胯下,通身白底上涂紅彩。頭向右,蜷曲。尖嘴大張,斜瞇眼,小斜耳、曲腿、大肚。通高 43.5厘米(圖五,上;封三,2)。

標(biāo)本 M60∶4,獸面。圓凹眼、突眉、高鼻、突顴骨、方下顎、大盆口、鰍牙咧嘴。面飾白底紅粉,黑眼。高額頭上生二支黑色椅角,角下夾白色圓球一個,頭頂上豎起火焰狀的高髻。兩臂張開。右臂上舉、四爪用力張開。左臂微曲,手握拳。兩臂及肩上均豎三股焰狀鬃毛,上端為白底黑色,下端白底,部分涂黑線。身上布滿豹皮狀褐點(diǎn),黑色兜肚狀連衣直通檔下。高隆胸、胸上飾金黃色橢圓形圖案。連衣飾黑色圖案,現(xiàn)多已脫落。身略向右側(cè)斜,左腿斜伸,右腿曲膝抬起,足爪踩于怪獸頭部。怪獸頭朝右,尾向左。長鼻、方唇、大口,斜瞇眼、凸額頭,斜小耳、大肥肚,前后腿均蜷曲。通高43厘米(圖五,下;圖七,左)。

龍首人身鎮(zhèn)墓俑 2件。出于慕室入口處、鎮(zhèn)慕獸之后。形制大同小異。獸首人身,雙足叉開立于橢圓形底板上。頭頂火焰狀鬃毛,向頂心高聳。面部似龍,短圓耳、突眉、雙目圓睜,長吻,張口做牙,面目猙獰恐怖。赤身裸體,肌肉發(fā)達(dá),小腹微凸,露臍。腰纏布帶,襠前垂簾,后臀外露。右爪上舉,左爪回曲,其上纏繞一蛇。手、足均為三爪形指(趾)。通身涂紅彩,腰帶、檔簾點(diǎn)繪黑彩。標(biāo)本 M60∶7,高 25.6厘米(圖六,上;封三,1)。標(biāo)本M60∶9,高27.6 厘米(圖六,下;圖七,右)。

2.立俑

仕女俑 2件。出于墓室中部。標(biāo)本 M60∶10,頭梳墮馬臀,發(fā)型大而夸張,方鬢似蟬翼,圓形高髻偏左,鬢后露雙耳、發(fā)臀上貼有真頭發(fā),紋理清晰,現(xiàn)已脫落。面頰豐滿,高鼻,小口。面部白底施紅粉,眉、眼、發(fā)髻涂黑。身著對襟廣袖襦衫,肩披帔帛垂至膝下。大紅抹胸,長裙電地,微露雙足,足下有踏板。通體飾白色粉彩,裙上繪黃色花點(diǎn)。高 36.3厘米(圖八,4;封三,3、4)。標(biāo)本 M60∶39,發(fā)型為標(biāo)準(zhǔn)的墮馬髻,服飾裝扮與前者基本相同,高 34.8厘米(圖八,5;圖九,右)。

侍女俑 6件。出于墓室中部。其中4件殘,無法辨別形制。標(biāo)本 M60∶13,男裝侍女,頭裹幞頭,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袍,雙手隱袖拱于胸前。腰間系帶,帶尾結(jié)于左后腰。袍底足尖外露。站立于踏板之上。高33.6厘米(圖八,1)。標(biāo)本 M60∶8,頭梳叢髻,中分、梳蟬樊,鬢后露耳。面部豐滿,眉清目秀。身穿圓領(lǐng)長袍,雙手隱袖擎于胸前。腰間系帶,帶尾結(jié)于左后腰。袍底露雙尖足。高31厘米(圖八,2;圖九,左)。

幞頭俑 2件。出于墓室中部。頭裹幞頭,身穿圓領(lǐng)長袍,右手置肋下,左手置胸前。腰間系帶,帶尾插左后腰,袍底露足尖。幞頭著黑彩,袍著紅彩,大部已脫落。標(biāo)本 M60∶19,高23.4厘米(圖一○,1)。

抬檐子俑 4件。出于墓室中部。2件為一對,形制大小相同,只是手部動作不同。頭裹幞頭,隆鼻、厚唇、雙目前視。身穿圓領(lǐng)長袍,腰間系帶,袍底露足尖。幞頭繪黑色,袍彩脫落。標(biāo)本M60∶17,右手擎至右肩,掌心向上似托物,左手握腰帶。高 19厘米(圖一一,4)。標(biāo)本 M60∶16,左手擎至左肩,掌心向上似托物,右手握拳置胸前。高19.2厘米(圖一一,3)。

騎駝俑 1件。作跨騎狀。頭戴尖角圓帽,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袍,腰間系帶。右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握拳放于腹前。標(biāo)本 M60∶36,高 13.8厘米(圖一○,2)。

3. 胸像俑

幞頭胸像俑 5件。頭裹幞頭,五官端正,眉清目秀。頭繪黑彩,面、身著紅彩。標(biāo)本 M60∶35,高8.8厘米(圖一一,1;圖一二,右)。

侍女胸像俑 1件。頭梳叢髻,面部豐滿,眉清目秀。臉上繪紅彩,發(fā)著黑彩。標(biāo)本M60∶11,高7.3厘米(圖一一,2;圖一二,左)。

4.動物俑

鞍馬俑2件。出于墓室東北角,均殘。標(biāo)本M6O:21,馬頭殘,背上有鞍,站立于環(huán)形踏板之上。殘高24厘米(圖八,3)。

(二) 陶器

彩繪塔式罐1件。出于墓室中部。泥質(zhì)紅陶輪制,胎表施白色粉底。由蓋、罐和座三部分組成。蓋為圓形,其上有五級塔剎形紐。表面施黑彩。罐矮直口,窄沿,溜肩,鼓腹,平底。肩部繪有一圈黑彩回紋。座喇叭形,座腰繪一周墨線。標(biāo)本M60:20,通高51、口徑12、腹徑23.2、底徑9.4厘米;底座高15.6、底徑20厘米(圖一三)。

(三) 銅錢

共計2枚。開元通寶和乾元重寶各一,均制作規(guī)整。

開元通寶1枚。標(biāo)本M60:25,銅色發(fā)綠,“元”字第二橫左端上挑,背穿上方有一仰月紋。直徑2.5,厚0.11厘米,重3.8克(圖一四,1)

乾元重寶1枚。標(biāo)本M60:32,I銅色發(fā)黃,錢文深峻,錢肉平整,背穿下有一月紋。直徑2.4,厚0.13厘米,重4克。(圖一四,2)

(四) 其它

銅飾1件。片狀,整體呈長方形,較薄,系用銅片加工而成。標(biāo)本M60:12,長2.6-2.7,寬1.5,厚0.05厘米(圖一五,4)

銅泡釘5枚。形如傘狀,泡上模印出上下兩層,上層一花六瓣,下層十二瓣。標(biāo)本M60:24,高1.7,直徑0.75厘米(圖一五,1)

鐵剪1件。交股式,柄部曲成環(huán)形,銹蝕嚴(yán)重。標(biāo)本M60:26,長17.4厘米(圖一五,3)。

蚌殼1件。表面細(xì)膩光滑,有光澤。標(biāo)本M60:28,長6.2厘米(圖—五,2)。

鐵器1件。銹蝕太甚,無法辨別。

五、結(jié)語

M60未出土墓志,下葬時代只能依靠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類型來推斷。

該墓系小型的單室土洞刀形墓,是中晚唐常見的墓葬形制。出土的仕女俑發(fā)型主要為叢髻、墮馬髻,為中晚唐所常見①。其中標(biāo)本M60:l0的仕女俑,頭上貼真發(fā),非常罕見。

能確定墓葬時代的另一證據(jù)為乾元重寶銅錢?!杜f唐書?食貨志》載:“乾元元年七月(758),御史中丞弟五琦奏請改錢,以一當(dāng)十,別為新鑄,不廢舊錢……文曰乾元重寶。其開元通寶者依舊行用?!薄岸耆?,琦入為相,又請更鑄重輪乾元錢,一當(dāng)五十,二十斤成貫。詔可之。于是新錢與乾元、開元通寶錢三品并行?!雹?。事實上由于乾元重寶大小錢虛值利大,民間盜鑄嚴(yán)重,導(dǎo)致幣制混亂,物價飛漲,以致斗米錢至七千。唐代宗即位后,詔令乾元大小錢與開元通寶等值流通,乾元重寶錢隨即退出流通領(lǐng)域。但直至唐末還有少量鑄行。該墓出土的乾元重寶,制作規(guī)整,文字規(guī)范,應(yīng)為唐肅宗時期所鑄。參考墓葬形制和俑的造型,可以初步斷定,墓葬時代上限不會超過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應(yīng)屬中唐,即公元八世紀(jì)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根據(jù)墓內(nèi)隨葬的鐵剪、蚌殼粉盒等物品可以獲知墓主人系女性。

該墓因發(fā)掘方式的原因,得以完整保存甬道和墓室的頂部結(jié)構(gòu),其下弧交線的四角攢尖頂和橫向瓦楞狀的甬道拱頂在唐墓中比較罕見,這對于研究唐代小型墓葬的形制結(jié)構(gòu)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西安紫薇田園都市工地唐墓清理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胶州市| 砀山县| 宁强县| 湖州市| 轮台县| 巴楚县| 梅州市| 商城县| 南靖县| 调兵山市| 清苑县| 镇坪县| 东安县| 盱眙县| 台南县| 潍坊市| 临桂县| 通许县| 嘉禾县| 江西省| 盐边县| 海口市| 临沧市| 乐山市| 漾濞| 通渭县| 阿勒泰市| 炎陵县| 龙州县| 三都| 都匀市| 确山县| 汾西县| 鄂尔多斯市| 武陟县| 将乐县| 遂宁市| 清水河县| 宁德市| 霍邱县|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