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哲學導論(全30講)

虛幻產(chǎn)生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矛盾。
如果現(xiàn)實是虛幻的,現(xiàn)實的虛幻應(yīng)該逆轉(zhuǎn)為理想上的虛幻,虛幻就會消解。掌握未來的客觀必然性從而不變性是消解虛幻的最好方法,但是虛幻不可能
徹底消除。

所謂界限只是思維的界限,所以人廣義上的身份能否理解為“能耐”,用鼬的話說是“器量”
邊緣感來自于邊緣的痛苦的體驗。因為所謂的邊緣正是理論包擴不了的東西,遲早要被哲學包含。
科學在某種程度上上可以讓人的感性消滅,如果是這樣,可能會讓人扯底限入虛幻。因為理性的變化性也沒了,包含不了新的東西。
這里否定了客觀必然性
神就是擁有絕對必然性。其實我們應(yīng)該理解一點,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質(zhì)是一種前時間概念,而重要的是未來。未來有客觀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但是經(jīng)常有人不承認這一點。
所謂有名相,就是有形式,從而就是有不變性,這種不變性本身就包含著變化性。因此印度哲學抓住了虛幻的現(xiàn)象。
我覺得還是中國哲學抓到根了
這個不變化只適用人類
感性幾乎沒法用數(shù)學理解。
如果講法越多就是實在,那實在就是所有具體
在我看來事物可以以不存在的形式來存在。也就是說存在也不能是唯一的。這個還要等待科學的發(fā)展。
社會關(guān)系,所謂宿命只是在人思維領(lǐng)域適用。
辯證法的源頭。反題就是一個題,甚至可以代表正題。
虛無是不存在,虛幻是潛在的存在。
如果能用思維理解不存在,那么實際上他已經(jīng)自我矛盾了。因為不存在就是一種潛在的存在,存在是一種潛在的不存在。
易就是對變化的強烈的,暴炸的刻服,本質(zhì)仍是用不變的范疇統(tǒng)攝變化。
把不易再當作種變易就能達到一種辯證運動。抽象本質(zhì)是一種變易的不變易形式,而簡易的形式達成了與抽象的不同。
萌芽不一定是貶義,樸素只是強調(diào)非科學性
不是向上性,而是曲折性
科學主要是為了進行各種社會運動。
易把抽象到具體推演到極致。
我始終認為有客觀必然性,所以我不認為非得靠,只靠易
孔子成為圣人確實不是因為文化本身,而是因為統(tǒng)治者的支持。
3其實挺神秘的,也有三生萬物
玄學就是不變中包含著變化
讓我想到了鳴人。甚至重粒子bgm那個音樂有點天的呵護的感覺。
哲學的藝術(sh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