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練筆:立身、行道、揚名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出自《孝經(jīng)》,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價值觀。立身即安身立命,進可做出可立于世間的事業(yè),退能找到安頓靈魂的歸宿;行道即堅守道義、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揚名,不過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結(jié)果罷了;更強調(diào)揚名于“后世”而非“當世”,足以讓我們體會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無數(shù)歷史名人正是深刻認識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揚名的關系,并踐行一生,才被世代所記起;在當今社會,很多人卻直接把名利當作了目的。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聯(lián)想和思考?請以“立身、行道和揚名”為主題,結(jié)合現(xiàn)實寫一篇文章。
斷鴻聲里盡千秋
????千秋風月,一點孤鴻;百年塵煙,斷墨迷蹤。
????古往今來,能人志士渴望在史冊上留下一筆,是為揚名。讀書人淹沒于書寫著名利的墨痕,好像揚名是唯一目標。
????可是,名聲飄若飛蓬,煊赫一時又將寂滅如殘燈。我以為,在揚名之外,立身與行道更應根植于民族之魂。
????在當今,桎梏已然被打破,積弊在革新中消除??晌铱吹?所謂“宣誓”時有聲嘶力竭,所謂“頭條”上真假難辨。千篇一律的范式,佐之以幾分夸張與虛飾,好像就成了當下的“揚名秘訣”。
????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也不該如此。揚名之“名”,根于立身,篤于行道,一如千秋傳響之斷鴻聲。
????斷鴻有聲,喚曰“立身”。立身者,在進取中立命,在謙退中安魂,汨羅江畔《九歌》歇而發(fā)《天問》,一生求進之屈原無法在濁流中立身;疏桐葉下寒枝揀盡,東坡猶宿魂于山水與民間,進退有度自我排遣因而謫路上也能安身。在這樣的進與退之間,我們可以覓得“此身”。然后,凌越時間長河,拋卻志意之分,千千萬萬的“此身”佇立在千秋的斷鴻聲里,明確心志所系,真情所托,執(zhí)“此身”,尋“立身”,進退浮沉中書寫自己的“一生”。
????千秋有兆,自于“行道”,行道者,在堅守中直行,在正義中求道。所以“道”其為何?是立身之后頓悟所得,是進退沉浮后使心靈明澈,是傴僂卻蒼梧的身影在稻田里守望,是孤寂卻執(zhí)著的紙筆描畫藍圖與夢想。然后,此身有此行,此行證此道,雜交水稻滿足了數(shù)億人的溫飽,神舟與天宮激蕩起國人的驕傲。是奉獻,也是滿足;是堅守,也是探索。以道化行,以行證道,工農(nóng)商學,各行各業(yè),盡一份力,捧一顆心,于正道直行時書寫萬民的“蒼生”。
????斷鴻聲里盡千秋,立身行道名自留。那些傳于史書的英魂,未必名滿于當世,然而其名所至,必名副其實。其身合于名,其道亦證于名,于是歷經(jīng)時代煙塵揚名后世。一去不還的壯士,隱姓埋名的學者,精益求精的工匠,奮發(fā)圖強的書生,埋藏舊時代的余音,揭開新時代的大幕,于世立身,以心行道,淡然于名者反而揚名。
????由此觀之,青年人不必限于名。不立不行名自滅,立身行道名自揚。
????立行古今,斷鴻猶見;千秋風月,身道俱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