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早戀
? ? ? ?我先前曾聽過一種說法,說“早戀”一詞是中國特有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加理解這個說法的正確性。
? ? ? ?12歲以后,正是情竇初開的時候,而我們要阻止他們,便惡其名曰“早戀”。這是一個生理的必然過程。阻止它的原因,我想大抵有兩種,一種是妨礙了學習,一種是大多會走向失敗和分手。
? ? ? ?首先呢,反對早戀,其實是反對一個自然的生理規(guī)律;用西方的話說,甚至是反自由的。從12歲起,他們已經(jīng)存在這樣的戀愛需求,是他們初經(jīng)人事,如果這是一段健全的戀愛的話,我覺得這是沒有阻止的必要的。他們在兒時始終在精神上受著束縛,長大以后,戀愛的需求也會淡了——并且不會因為純粹的愛情而去戀愛,而是奔著物質(zhì)的富裕、在年長之后能夠安度余生,草草地結婚生子,而沒有長期的相處歷練。
? ? ? ?我從前看到過一份研究,聲稱一個人如果在18到22歲間,沒有進行過任何一場戀愛的話,那么基本可以斷定此人一生都很難有戀愛需求了。它的真實性姑且不談。這時,人們的高考才剛結束,人們戀愛的限制也已經(jīng)解禁了,經(jīng)濟也逐漸能夠獨立了;過了這一階段,大概就要開始被催婚了。難道婚姻是一個想催就能催得到,戀愛是一個想開始就能開始的東西嗎?只因在校園中男女走在一起,就要被反復批斗和警告,讓性別之間涇渭分明,讓任意一段戀情絕無開始的可能,這就是你們的目的嗎?何況若是談起經(jīng)濟獨立的問題,學生時代的戀愛,那一些零花錢總是足夠的吧?至少本人是很難相信,在能夠同意給孩子買手機和充值的家長的管理下,那些自己拿錢訂外賣和買早餐的孩子們,居然是沒有零花錢的!
? ? ? ?這其實正是體現(xiàn)了一種封建家長制度的殘留,隨意的操縱人的生命歷程,在一個階段給某些事情畫叉,說不能去做,再在新的階段添上新的條目,說這事要快些完成;對于一些本沒有能力或不想做的事,則嚷嚷著這是每個人都必做的——那么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所作的事明明沒有觸犯任何法律,只是在不當?shù)臅r機去開始一件事情,然后就要被訓斥和拆散(即使他們大多本就不會成功),意義何在呢?不過是拿成年后的晚婚,婚后再延續(xù)著戀愛的過程來替換了它罷了——因為在那之后年齡已打,就無法再推遲了。
? ? ? ?早戀的結果是多種多樣的。你說它必然會使學習的成績一落千丈么?誰能夠肯定?如果說他的心思本就不在學校的功課,以逼迫的方式保持了一定的成績,此時再一分心,不過是現(xiàn)出了本性罷了;如果說他本來就有心于學,誰說戀愛就不能相互督促呢?你如果要說這樣的例子有,但是不多的話,那顯然是偏見了。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如果一件事情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會導致壞的結果,那就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會導致好的結果,另外三分之一則是維持不變了。僅僅因為這樣一種可能性的存在,就拒絕讓他們?nèi)賽?,那爬山就有滑下去的風險、吃飯就有噎著的風險,為什么沒有人阻止呢?只要還把婚姻當做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戀愛是絕不可能沒有的,那就和吃飯一樣是理所應當有的了。
? ? ? ?早戀會導致分手和失敗,這樣的話當然不會是正確的。不論成年或是未成年,戀愛大都是失敗居多的,何況并不是沒有走向成功的案例。婚后也有許多想要離婚的,但存在“婚姻”這一契約性的關系、又有三年冷靜期的加持,離婚的自然就比分手的要少了,因為周期更長、難度更大了。還是老樣子,有成功就有失敗的,青澀的愛情失敗了不一定是因為不愛了,成熟的愛情成功了不一定是真的相愛。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這一過程,只是成年之后被箍住了、將就了、不敢去做了,所以就顯得成年以后是更容易成功的了。
? ? ? ?成年的社會關系不一定會更豐富,不一定能接觸到適合自己的人,甚至有可能不如校園生活來得更多彩,能接觸到更多的同好者。大家都抱著不成熟的想法一起相處,一起歡笑;在最快樂的時光,不做最應當做的事,反而不斷地刻苦,以適應年長后要更加畏縮的生活,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 ? ? ?人的成長會提升只會,會培養(yǎng)興趣,會有愛好,會有社交欲,就會有戀欲。每個人的生命,細細書寫下來,都是一段獨具特色的史詩——戀愛是其中尤其鮮明的一筆??桃獾刈柚顾陌l(fā)生,看不出是真的因為它妨礙了學習、終將走向失敗,倒像是剝奪人獨立意志的一種途徑;畢竟筆筆畫來,經(jīng)濟不獨立、愛好不獨立、思想不獨立,最后連戀愛也不獨立,處處依靠著師長,除了孩子和學生外,再無新的身份了。
——森韜
2023.4.7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