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文夏之命——早夏無都原因探幽兼駁第一王朝虛無論

2023-07-23 14:28 作者:文脈云  | 我要投稿

閱讀提示: 嚴格來說,本文標題“早夏無都”應(yīng)該叫“早中夏河南無大都”。夏王朝直到BC1750年才在河南洛陽偃師有了二里頭都城。立國之初在河南嵩山一帶也有禹居陽城——登封王城崗,啟居陽翟——禹州瓦店等小城為王者所居。有夏一代“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終壬戌)。1”,BC1750年已經(jīng)完全進入晚夏一段。為方便期間,后文還是統(tǒng)一使用“早夏無都”指代“早中夏河南無大都”這一特殊歷史現(xiàn)象。 到目前為止,夏代早期無都城是客觀事實,是擺在考古學乃至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進程研究道路上的一個熱點和難點。也正是因為早夏無都的客觀事實,直接導致了“中國歷史第一王朝夏朝是否真實存在”重大懸案的產(chǎn)生并一直懸而不決,而且一段時間以來“第一王朝虛無論”還甚囂塵上。 早夏無都令人遺憾的事實,對考古學和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似乎是個巨大BUG,是個難以逾越的障礙。但其中卻包含著深刻邏輯和另類機遇。歷史無論呈現(xiàn)出何種面目,呈現(xiàn)出的面目本身就可能蘊含著解開問題的答案,就是歷史規(guī)律的面紗照。天遂人愿的遺跡遺物記錄記載未必更有利于認識歷史,把握規(guī)律,洞察秋毫。 結(jié)合考古發(fā)現(xiàn)、傳世文獻和人類學關(guān)照,仔細梳理,潛心鉤沉,對“早夏無都”也許能給出另一種更合理更積極的答案與解釋,甚至據(jù)此探索出另一片歷史研究的開闊地帶。因此,本文明起源研究系列第四專題——“文夏之命”選擇“早夏無都”作為開篇之作。

(瓦店遺址大型祭祀遺跡全景 新華社發(fā)) 一、早夏無都已趨定論。 長期以來,關(guān)于有無“夏”,什么是“夏”的爭論,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早夏無都”,或者更準確地說叫“早夏無大都”。 1、杳無蹤跡的早夏都城。 徐旭生在山西夏縣尋找夏都,因為都傳說晉南是。沒找到夏都,只找到了西陰村,那是仰韶時代的遺址。又循著《史記》載“昔伊洛竭,夏亡”的信息在洛陽盆地挖掘,終于在偃師二里頭找到了一個大型遺址。再次讓人遺憾的是,這次盡管挖到的是夏墟了,可惜是晚夏之墟,碳十四測年越測越晚,最后的始建年代到了BC2750年,與后來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的夏代始建年代BC2070年差了350年。此后,一代代考古人努力想在豫西晉南找到早夏之都,最終都失望而歸。事實上,隨著科技的發(fā)達,城市化進程的加深,在豫西晉南或者泛中原地區(qū)在發(fā)現(xiàn)一個滿足第一王朝大都城的可能性已經(jīng)微乎其微。早夏無大都到目前為止?jié)u成定論。乃至鄒衡提出著名的論斷:“夏不是沒有發(fā)現(xiàn),而是如何識別它”。孫慶偉也將鄒衡的話奉為圭臬,成為其著作《鼏宅禹跡》的卷首語2。 直到目前為止,能列入早夏都城的考古遺址都普遍規(guī)模很小,無法令人信服。包括:登封王城崗遺址。一般認為是禹居陽城,有大小二城。禹州瓦店遺址。一般認為是啟居陽翟。這幾個遺址普遍規(guī)模很小,達不到一般意義上的王朝都城級別。不要和其后的二里頭二里崗遺址相比,甚至還比不上比之早幾百年,BC2300年就開始建造的陶寺遺址和石峁遺址,令人無法信服。因為早夏無都,給夏這個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中國第一王朝是不是真的存在帶來巨大質(zhì)疑。對于專業(yè)的考古學而言,沒有宏都大邑作為載體,對于普通史前文化研究似乎問題不大,但是對于研究一個大王朝來說,就像學習解剖沒有尸體一樣不可想象。 2、相互對立的解釋觀點。 因為早夏無都已經(jīng)是無法繞開的準客觀事實,就形成了若干對立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夏朝根本就不存在,大禹是神話,沒有真人真事,所以不但早夏無都,夏朝本就沒有,何來都城? 觀點二:認為有夏朝,夏朝晚期的都城是二里頭,早夏也應(yīng)該有都城,只是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部分研究者還在期盼奇跡出現(xiàn),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豫西晉南甚至周邊什么地方一下子挖出一個超級大遺址,一勞永逸地解決夏朝的早期歷史和看起來似乎令人尷尬的夏文化研究困局。 觀點三:就是前面述及以著名考古學家鄒衡為代表認為“夏不是沒有被發(fā)現(xiàn),而是如何識別它3”。該觀點相當客觀冷靜,也相當有見地和說服力,但在實際操作之中需要警惕夏王朝唯中原觀,否則很容易把“識別夏王朝的眼光”只聚焦停留在河南一帶,難得真相。 關(guān)于早夏無都,以上幾種觀點各執(zhí)一詞,在目前的思維框架和材料體系下,誰也不可能說服對方。但是幾種觀點持有者都似乎沒有把精力放到“早夏為何無都”的刨根問底和徹底解決上。本研究嘗試一種假設(shè)——假設(shè)夏朝和禹是客觀存在的史實,結(jié)合各種考古、文獻和人類學材料,解讀為什么早夏會沒有大都城。且看以下分析。 二、早夏無都原因探幽。 早夏無都有四大原因,其中三個是外因,是客觀因素;一個是內(nèi)因,是主觀因素。尤其是主觀內(nèi)因,是中華文明起源階段一筆極其重要的精神財富,卻一直沒有被重視和弘揚。 1、逢疊災(zāi)九死一生。 早夏恰好處在人類步入文明時代后最大的災(zāi)難期。從BC2200到BC1900年經(jīng)歷約300年的ka4.2千年冷事件。此次疊災(zāi)持續(xù)達到三百年,包括了多種災(zāi)害,旱災(zāi)、水災(zāi)、地震、泥石流、瘟疫、戰(zhàn)爭等反復沖擊。人類疊災(zāi)有一個顯著特征,越是到災(zāi)難的最后,造成的傷害越大。因為越往后人類應(yīng)對災(zāi)害的能力越弱。此次冷事件給當時的人類造成了滅頂之災(zāi)。到BC1900前后龍山時代末期,泛中原地區(qū)的聚落數(shù)量減少了85%甚至更多,可謂九死一生。其中: 黃河中下游“從龍山時代到二里頭時代,整個地區(qū)聚落總數(shù)量從1669個驟降至180個,聚落總面積從218.33平方公里銳減到47.05平方公里。換言之,二里頭時期黃河中下游聚落總數(shù)量僅為龍山時期的10.78%左右,其聚落總面積也縮小至龍山時期的21.45%左右4”。 山東地區(qū)“全境聚落總數(shù)從龍山時代的677處驟減至二里頭時期的44處,龍山之后銳減幅度高達先前聚落的93.50%;另一方面,在龍山時代之后,山東地區(qū)多處龍山時期的超大型聚落也消失殆盡,如兩城鎮(zhèn)(面積256萬平方米)、堯王城(面積300萬平方米)、桐林(面積200萬平方米)等,取而代之的二里頭時代面積最大的聚落僅在10萬平方米上下4”。 晉南地區(qū)“龍山時期是當時人口最為稠密的區(qū)域,分布著陶寺(面積280萬平方米)、周家莊(495.4萬平方米)、方城(200萬平方米)、縣底(110萬平方米)、南柴(110萬平方米)等一系列大型聚落;龍山時代結(jié)束后,這一地區(qū)的最大聚落驟減至30萬平方米左右。另一方面,這一區(qū)域二里頭時代早期的聚落大致集中于運城盆地,計算整個晉南地區(qū)的聚落總面積,可知其從龍山中晚期近2000萬平方米驟降至二里頭時代早期不足300萬平方米,收縮幅度高達85%左右4”。 建設(shè)大都城是極其消耗民力的工程,即使是現(xiàn)代社會新建一個都城都不是輕松之事。在人口只有幾十萬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早期,建設(shè)一個幾百萬平米的大都城,往往要經(jīng)歷上百年若干代統(tǒng)治者的巨大投入才可完成。期間還要祈求天公作美。據(jù)現(xiàn)代建筑學專家考證,僅僅石峁皇城臺城門,“建造該城門用工約400人,時間4個月5”。而皇城臺城門的工程量,保守估計占整個石峁古城建設(shè)工程總量應(yīng)該不超過百分之一,足見其工程之浩大。 遭逢300年大災(zāi)疊,人類生存尚且朝不保夕,更遑論大興土木。待大洪水過后中原王朝與百姓經(jīng)歷九死一生逐步休養(yǎng)生息,文明得以重新繁榮。才在BC1750年前后于洛陽盆地二里頭物色到新的風水寶地,也是先祖禹龍興之地,建造出龐大的二里頭晚夏都城,成為廣域王權(quán)國家的有形開端。又150年至BC1600年代被新興商族所滅。 此階段中龍山時代王都陶寺古城的遺址命運特別值得關(guān)注。在BC1900年代被廢棄后有近1000年的完全空白期,即使周邊村落已經(jīng)開始恢復了,陶寺遺址仍舊無人問津??梢源竽懖聹y陶寺應(yīng)該經(jīng)歷了巨大的瘟疫以致成為時人心目中的死地,上天詛咒之地,再無人敢在其原址上生活。直到過去的時間足夠長,上一代人對大瘟疫大死亡大詛咒的恐懼記憶徹底抹平之后才又重新恢復生機。 2、早失國三世而斬。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早期邦國建設(shè)都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幾代領(lǐng)導者的持續(xù)努力和投入。目前考古發(fā)掘龍山時代僅有的兩座大城——石峁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建設(shè),都經(jīng)歷了超過百年周期甚至更長,期間也一定經(jīng)歷了若干代統(tǒng)治者大量人財物力的投入與辛勞。石峁城于BC2300年左右始建皇城臺,到BC2100年前后才最終由鯀建成了超過400萬平米包括內(nèi)城外城三級體系的超級大城。陶寺都城也是在BC2300年前始建小城(比石峁城始建年代略早),隨后持續(xù)擴建用時超過100年,方始建成達300萬平米的大王都。這其中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建設(shè)大都的早期邦國,必須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有一個相當長的國家穩(wěn)定周期。 令人喟嘆的是,禹之后的夏王朝經(jīng)歷了短暫的繁榮,便陷入一地雞毛的政治動蕩之中。禹一世英名、律己甚嚴。后世子孫卻虎父犬子,三世而斬,十分不肖。 從啟開始一嗣天下承平,即露奢靡享樂苗頭與跡象?!赌?非樂篇》記載,“啟乃淫溢康樂,野于飲食。將將锽锽,莧磬以方。湛濁于酒,渝食于野,萬舞翼翼,章聞于天,天用弗式。6” 及至禹孫啟子太康,即已耽于游獵,不理政事,釀成東夷之變,終至“太康失國”,“后羿代夏”。 早夏王朝政權(quán)在經(jīng)歷三世之后,迅速進入東夷作亂的混戰(zhàn)時代,缺乏營造大都的和平環(huán)境。 經(jīng)歷太康失國,后羿代夏,中原王朝政治持續(xù)動蕩。來自東夷方向的有窮部族首領(lǐng)后羿上臺后也內(nèi)斗頻仍,又有寒浞代羿,無暇顧及建都立城。 傳世文獻記載東夷作亂后繼之為“少康中興”。但是少康中興的具體年代因史料缺乏,究竟是緊接著夏后相的第六代還是二里頭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目前尚無定論。如果是第六代,肯定到不了BC1750年。無論如何,夏代王室帝系是有缺失的。從司馬遷《史記》的筆墨看,并沒有少康中興的直接內(nèi)容應(yīng)該不是疏忽,而是刻意為之的春秋筆法。如果按照《史記》記載,從啟開始到少康中興,中間的太康、相、仲康三王統(tǒng)治期都是亂作一團,并經(jīng)歷了相當漫長的東夷統(tǒng)治無王期。 3、西北望故都猶在。 陜北、晉南、豫西、江漢是早夏王朝的基本疆域,此疆域與目前的認知最大的不同是陜北河套舊地及其統(tǒng)治中心石峁古城的存在。對夏王朝開國者禹啟乃至第三代太康而言,石峁與陶寺尚在并皆是盛極一時的宏都大邑,客觀上也使得再大興土木營造一座新的大都沒有那么迫切與必要。而這兩座大都,無論是老家故鄉(xiāng),還是故國王畿,因為無法選擇的歷史恩怨,夏代王子王孫對它們都懷有極度復雜的情感。 其一,陶寺與禹夏的關(guān)系一直被淡化或者選擇性遺忘。 陶寺略早于石峁,始建年代約補充300偏早,到BC1900年代被廢棄,從禹啟父子建立夏朝的BC2070年代也順延了170年。一直以來,自從陶寺被發(fā)掘,其作為堯都或者堯舜之都的面目逐漸被揭開也基本取得共識。但是這個堯都或者堯舜之都在整個中國二里頭之前的王都都不確定的條件下,太過光芒四射,以致再無人考慮其在禹夏時代的地位以及其與禹夏王朝的關(guān)系。一直以來,晉南被稱作夏墟,原因何在?怎樣理解晉南夏墟的文化實質(zhì)?陶寺遺址后期曾出土一個扁壺,上以朱筆書寫兩個字。一字爭議較大,或為馮時認定的“邑”、或如何弩認定的“堯”,或如本研究所堅持的“夏”。另外一個字跡清楚形狀明白,沒有爭議,就是繁體字的“文”字。二字連讀,不就是夏王朝的學名“文夏”嗎?陶寺遺址后半段已經(jīng)進入夏代紀年,遺址中出現(xiàn)“文”字,與易經(jīng)六卦里面出現(xiàn)“自邑告命”的“命”字,遙相呼應(yīng)成“文命”。結(jié)合禹之另名“姒文命”,相互印證,頗有說服力與想象空間。既然晉南被稱作夏墟,晉南最大的都城,堯舜時代的王畿,在禹夏一朝還繼續(xù)矗立,對禹夏建造大都沒有任何影響嗎? 陶寺為何未能成為夏的都城?陶寺與禹夏的關(guān)系是既故都王畿影響新都建設(shè),又是傷心之地不會在此立國。 其二,石峁與禹夏的關(guān)系一直未有被揭示。 石峁比陶寺略晚,也在BC2300年代左右,直到BC1800年代被廢棄,離禹啟建國已經(jīng)有270年了。在文明起源研究系列前文《禹生于石——禹夏與石峁古城關(guān)系考》中,已經(jīng)解釋了石峁這座北方大都是禹的故鄉(xiāng),先夏故都。在禹建夏的BC2070年前后,處在整個古城特別繁榮的階段7。另外,從禹啟二王均生于石峁古城的史實來看,現(xiàn)代研究者對于二王以及夏王朝早期與石峁的互動關(guān)系密切程度嚴重低估了,對二王之于石峁故國的情感可能也低估了。 在禹建國時石峁陶寺兩座大城都完整并相對繁榮地矗立著。陜北、晉南、豫西、江漢已經(jīng)是夏王朝的領(lǐng)土疆域,北面兩大板塊已有大都,完全沒有必要在豫西、江漢帝國剛剛納入不久的版圖中再新建都城。如果總是審視夏王朝國土的眼光僅僅局限在豫西一隅,就會覺得夏王朝必須要有豫西境內(nèi)的大都才合理。 4、遺腹子自邑告命。 早夏無都最最重要的原因,應(yīng)該是禹人生特殊經(jīng)歷以及由此給與后世子孫的太祖政治遺囑。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故機械之心藏于胸中則純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遠之所能懷!是故革堅則兵利,城成則沖生;若以湯沃沸,亂乃逾甚8?!睘槭裁丛缦臎]有大都?從《淮南子 原道訓》這段記載來看,很有可能是禹汲取乃父慘痛教訓,不再造大城,甚至有可能成為有夏一代的祖訓——不建大都。此處“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均好理解,也不難做到。唯獨“壞城平池”這種鮮明的場景感,絕非后世史家能夠無端臆測和隨意捏造。 大禹,姓姒,名文命。此前的史學家,對禹這個名字都沒有給過多少關(guān)注和闡釋。從多個早期文獻記載來看,禹盡管生逢動蕩之世,家庭不幸,也憑借軍旅起家,并有過征伐三苗的殘酷戰(zhàn)爭經(jīng)歷。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對文治武功的關(guān)系,保持了高度的清醒認知,在血腥、野蠻的龍山時代,已經(jīng)深刻認識到了和人心、免征戰(zhàn)的必要與可貴。所以,無論是自取,還是他頌,“文命”二字,作為禹的名字,可能就反映了中國王朝開創(chuàng)者的最高政治理想。而“壞城平池”,不建大都,就是最直接的體現(xiàn),也是留給后世最可觸摸的政治遺產(chǎn)??上甏眠h,這份寶貴的政治遺產(chǎn)后世子孫卻迷惑其中,成為認識“夏”和“禹”最大的障礙。歷史的神秘與吊詭,何其諷刺! 在《易經(jīng)》中也有相應(yīng)記載,“泰卦爻辭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9”。其中的“城復于隍”,考古學上也有對應(yīng)。陶寺遺址晚期有考古發(fā)現(xiàn),城墻被推倒在護城河。有解讀為奴隸或國人暴動。如果解釋為大禹繼位后,推倒城墻填塞護城河,以示親近百姓,當更符合歷史情境。 按照“文命”的邏輯再來回顧一下文獻記載的夏代前期歷史,對于早夏無都就很容易理解了。禹遺腹而生,孤兒寡母,歷盡千辛萬苦而成就一代帝業(yè),深知民間疾苦,也深知萬邦和諧之道,汲取父親鯀的教訓,立國之后決定不再建設(shè)大都城,并將此作為有夏一代的祖訓。及至子啟和孫太康,也許在生活上逐步享樂,但在是否建設(shè)大都城問題上,尚且不敢公然違背祖訓,大興土木。 關(guān)于禹的皇祖遺訓,并非本文杜撰,有明確的傳世文獻記載?!渡袝份d“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逼渲小懊裎┌畋荆竟贪顚帯?,“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10”等名句均為后世耳熟能詳?!段遄又琛吠ㄆ际菍首暹z訓的追思與悔恨,禹在世時對夏后氏子孫的諄諄訓誡,當屬可信。

(圖片來自廣濟文化,大禹) 三、早夏無都絕無僅有。 本文一開篇即已交待“早夏無都”實為“早中夏河南無大都”。分析完早夏無都各個可能的決定因素后,從總體上俯瞰中國歷史上為何出現(xiàn)早夏無都這樣一個極端特殊的怪異現(xiàn)象。按照人類文明起源后一般常識,一個大王朝,必有其都城。如果找不到這個王朝的都城,那么文獻記載或者民間傳說的這個王朝是否真實存在,就值得懷疑。尤其是人類早期文明,都城是文明是否存在并高度發(fā)達的核心標志。四大早期文明都有自己的都城: 蘇美爾文明——烏魯克+烏爾雙城記。 古埃及文明——孟菲斯。 古印度河文明——摩亨佐達羅+哈拉帕“雙城記”。 良渚文明——良渚古城。 其后的國家,尤其是疆域廣闊大王國大帝國,如果沒有都城,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早夏無都,有三大客觀外因: 其一,長疊災(zāi)期間開基立國處在華夏族6000年文明史中最艱難的一段,可謂“天非時”; 其二,九州一統(tǒng)疆域內(nèi)已有兩座大都,尤其陜北老家石峁還是龍山時代一座超級大城,可謂“地非利”; 其三,“三世而斬”丟位失國陷入動蕩,缺乏早期王朝建設(shè)大都需要的帝系穩(wěn)定,可謂“人非和”。 早夏無都,有一大主觀內(nèi)因: 禹作為遺腹子個人坎坷辛酸經(jīng)歷和對世道民心深刻體悟,不但覺得大都于國計民生毫無用處,甚至“壞城平池”“城復于隍,自邑告命”,并留下諄諄皇祖遺訓。禹的這個主觀內(nèi)因,也昭示了中國歷史文治天下的肇始——文夏之命。 四大因素決定了早夏無都是中國歷史一個特殊年代產(chǎn)生的特殊事實,在中華6000年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當代之所以出現(xiàn)“早夏無都”這個看似合理且尖銳的疑問,實在是慣性思維和定式思維作怪,使得很多研究者陷入自我設(shè)定的迷霧中,對此絕無僅有的特殊史實不能明辨。 如果換一種思維,放寬都城標準,把石峁古城、陶寺古城以及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也算作某種意義上的夏朝王都,那么早夏不但有都,而且開創(chuàng)了中國后世歷史上多都先河。最早的多都國家是游牧大帝國的開創(chuàng)者契丹大遼,在廣大的北方疆域面積上總共有五京: 上京臨潢府; 西京大同府; 中京大定府; 南京析津府; 東京遼陽府。 大遼皇帝在多都制上以四季捺缽的形式流動辦公,順便修養(yǎng)度假。只要疆域足夠龐大而統(tǒng)治能力以及通訊手段相對薄弱,多都制往往是王朝必然采取的統(tǒng)治手段。夏王朝對于早期國家來說,北起河套大湖陰山山脈,南到江漢平原云夢澤畔,東達渤海,西抵崆峒。尤其是其南北疆域跨度之大,即便是再往后兩千年,相比秦漢帝國,也毫不遜色。有此宏闊的地理疆域空間,出現(xiàn)禹貢九州的宏偉藍圖,的確毫不為過。只不過早夏多都是對歷史事實的繼承,而后世大王朝多都基本是由帝王在當代所建。

(圖片來自文史道,史前洪水) 四、早夏尋都危害廣烈。 圓滿解釋早夏為何無都,“第一王朝虛無論”必然不攻自破。執(zhí)著于早夏尋都,不知道早夏無都極有可能就是歷史真實,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歷史演變規(guī)律,必然導致“第一王朝虛無論”——也即如果找不到早夏都城,要么夏朝不存在,要么夏朝無法研究。如此互為因果的邏輯循環(huán),對中華民族的當代和未來會帶來一系列危害廣烈又遺禍無窮的結(jié)果: 學術(shù)研究上。第一王朝虛無會導致中華文明史嚴重斷層。陶寺作為邦國的堯舜之都已經(jīng)基本形成共識,它的始建年代比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的夏朝元年BC2070年要早達230年,作為第一王朝的夏反而一片迷霧,真實與否存疑,本身就是極不正常的現(xiàn)象。再加上部分考古專家堅持“文字自證論”的考古學本位主義,認為在沒挖到夏代文字之前就不能承認有夏。只承認在商之前有一個考古學上叫二里頭文化的史前文明,至于這個文明是不是叫“夏”,不知道!把本來清清楚楚客觀存在的“夏”王朝近500年歷史,人為地弄得視聽混淆,支離破碎,面目全非。 意識形態(tài)上?!拔鞣绞澜缫宰诮虨闅v史,中國人以歷史為宗教”。作為人類最大的獨立農(nóng)耕單元,中國人崇拜先祖,慎終追遠,慣于在歷史中尋找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欲滅其國,先滅其史。夏商周三代王朝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認知和精神皈依。第一王朝是否虛無,是華夏民族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大是大非之事。夏王朝虛無還隱含著隨之而來華夏族的“夏”是否也是虛無,其所涉及的族群認同與凝心聚力歷朝歷代均為頭等大事。 國家治理上?,F(xiàn)代文明國家治理,往往可以從國家歷史乃至人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當所有的文明起源都建大都,當所有的考古都以大都大城為首要標志點時,在4000年前,中國歷史三代之首的開國君主,就不以大都為則,而以文治為命,為中華文明奠定了最深沉的治理底色,也給后世治國理政提供了最寶貴的經(jīng)驗遺產(chǎn)。如此一筆重要的政治歷史遺產(chǎn)與財富卻被長期埋沒,不能不令人感到極大遺憾。 “早夏無都”背后蘊含的文治天下理念,無獨有偶!夏王朝煌煌祖訓“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后世王朝也不乏英明帝王有與之相同的真知灼見。有清一代,因來自東北森林漁獵,皇室對幾個漢王朝念茲在茲情感深厚的長城卻心懷否意,不屑一顧。康熙帝面對萬里長城曾有一段非常經(jīng)典的論述,“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tǒng)大兵長驅(qū)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梢娛貒?,唯在修德安民,民心得而邦本固,而邊境自安,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11 (文明博大精深,筆者疏陋淺聞,歡迎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方詩銘,王修齡輯錄.古本竹書紀年輯證[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孫慶偉.鼏宅禹跡[M].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18. [3]鄒衡著.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M]. 科學出版社,1998:24-30. [4]張莉.文獻之外的夏代歷史——考古學的視角[J].中國文化研究,2018(03):38-50. [5]國慶華.陜西石峁皇城臺城門用功試釋[J].建筑史學刊,2022,3(01):109-126. [6][戰(zhàn)國]墨翟原著;周才珠,齊瑞端譯注.墨子全譯[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7]李旻.重返夏墟:社會記憶與經(jīng)典的發(fā)生[J].考古學報,2017(03):287-316. [8][漢]劉安撰,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9]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0][漢]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繁體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1]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M].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為原創(chuàng)內(nèi)容,若要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文夏之命——早夏無都原因探幽兼駁第一王朝虛無論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新河县| 手游| 县级市| 沅江市| 龙山县| 肇源县| 上蔡县| 义马市| 吉隆县| 玉环县| 朝阳县| 屏东县| 弋阳县| 道孚县| 武隆县| 定南县| 林州市| 东阿县| 资兴市| 平阴县| 勃利县| 和平区| 穆棱市| 罗源县| 苗栗县| 清镇市| 广元市| 柏乡县| 社旗县| 长白| 潍坊市| 墨竹工卡县| 龙门县| 乌拉特中旗| 绿春县| 闵行区| 钦州市| 扶风县| 衡水市| 盐亭县|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