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倫敦橋要倒了 是一首非常知名的傳統(tǒng)童謠,來自《鵝媽媽童謠》。它們絕對不像大家對童謠的印象大多是充滿童趣與溫馨的。
這些古老且殘酷的童謠可以追溯到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及社會人文風(fēng)貌,藉由童謠的黑暗面,能讓近代的人們更了解歷史。
倫敦橋是泰晤士河上資格最老的橋,公元965年建成。第一條倫敦橋是木質(zhì)構(gòu)造,兩千年前(50AD)的羅馬時期就有了。不過這條橋很短命,五年后就毀于戰(zhàn)亂。
第二條橋是磚建的,1014年被侵略英國的維京王Olaf拆毀。目的是將英國一分為二,阻斷兩地的交通。
這首歌據(jù)說就是當(dāng)時開始流傳開來的。兩個世紀(jì)后改為石橋,現(xiàn)代所見的倫敦橋已經(jīng)是第三個改建版本,1973年落成,其實(shí)只是在同一位置用同一個名字而已。
倫敦橋是當(dāng)年溝通泰晤士河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歲月滄桑,倫敦橋難逃蒼老的命運(yùn),逐漸顯露了頹敗的跡象,對日益繁重的交通,已不勝重荷,于是,便流傳了這樣一首充滿悲劇色彩的民謠。但老謀深算的英國人,并沒有眼睜睜地看著倫敦橋倒塌,而是把它變?yōu)闊o價寶。
他們大力宣傳倫敦橋的歷史華彩,把廢橋作為古董,賣給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哈瓦蘇湖城地產(chǎn)商。商人把古橋的構(gòu)件逐一編號拆卸,用巨輪運(yùn)至美國,再按原樣在哈瓦蘇湖上把它重新砌筑起來,周圍點(diǎn)綴以英式房舍,成為一個別開生面的旅游點(diǎn)——“小倫敦”。
美國地產(chǎn)商讓英國人賺了錢,自己也并不吃虧,由于“古董橋”的吸引,游客不絕,該城的地產(chǎn)隨之而大大升值,全城百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惠于“古董橋”而富裕起來。
倫敦橋就這樣上演了一出“悲喜劇”。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在世界各地都有著不同的版本。在傲慢民歌指數(shù)它的編號是第502首。這是英國民間的童謠集《鵝媽媽童謠》(Mother Goose)中的一首,創(chuàng)作方法是其他國家傳到英國的。當(dāng)中包含的民間故事在1697年被叫做“母親鵝的故事”,且出現(xiàn)在短的吹牛大話或故事中。
這些故事在1729年被轉(zhuǎn)變?yōu)橛Z。1791年的Newbery(約翰的姓)版本是最早的《鵝媽媽童謠》,也是世界最早的兒歌集。
它包含了五十二首詩,和每首以一個例子說明。鵝媽媽童謠隨著時間經(jīng)過,內(nèi)容不斷擴(kuò)大,包涵數(shù)百首童謠。童謠中又包含許多血腥、殘酷的句子,這主要是由于鵝媽媽童謠當(dāng)時黑暗的時代背景。
18世紀(jì)的英國,發(fā)生了工業(yè)革命,促使資本主義產(chǎn)生,也造成嚴(yán)重的貧富不均與階級對立。使得大多數(shù)的人民成了資本主義的工具和犧牲品,他們大多生活困苦艱難,在這種人心動亂、生活環(huán)境差的年代,會出現(xiàn)鵝媽媽童謠里的這類歌詞也不會是稀奇的事。
有些歌詞是反應(yīng)時代背景,有些歌詞則是反映了一部分的現(xiàn)實(shí),發(fā)瘋的人、殺人犯、殺了父母的小孩、賣掉小孩的父母等等,在窮困的時代皆是常見的角色,把他們的故事寫進(jìn)童謠中,也許當(dāng)下的人們看了會無法接受,但那卻是一個歷史的悲哀。
這首歌在歐洲幾個國家都有相應(yīng)的版本。所以各地的寓意應(yīng)該都有不同。基本上很明顯有述說當(dāng)年筑橋艱辛,以及該橋命途坎坷的含義。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最早期的印刷記錄版本是1744年的,在一本名為Tommy Thumb's Pretty Song Book 的書出現(xiàn)。
現(xiàn)存最古老的版本可能是在1823年紳士雜志的一名記者聽見了一名的婦女在查爾斯二世 (1660至1685年) 統(tǒng)治時期成長的口述:London Bridge is broken down(注意:歌詞有變,后來的版本是“falling down”,也就是“正在倒下來”,在這里是“已經(jīng)倒塌”,有趣的是:后世的版本反而是“正在倒下來”。)
類近的歌韻早已從英格蘭從傳遍歐洲,包括丹麥的歌謠“Bro, Bro Brille”,德國的歌謠“Die Magdeburger Brück”,法國自16世紀(jì)已唱頌的“pont chus”,與及14世紀(jì)的意大利歌謠“Le porte”。亦有可能這些歌謠的樂韻,組成這首在英倫三島非常家傳戶曉的歌謠。
起源:
建橋說:歌曲的含義可能只是簡單的與建造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時困難重重有關(guān),但也有一些其他的理論。
燒毀說:1014年,英格蘭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為了將入侵的丹麥軍隊(duì)一分為二,下令燒毀倫敦橋。這件事?lián)f導(dǎo)致了“倫敦橋要倒了”這首著名童謠的產(chǎn)生。
海盜說:起源理論中的一個是:歌曲和1014(或1009)年倫敦大橋被挪威奧拉夫二世摧毀的假設(shè)有關(guān)。1844年由塞繆爾·拉寧(Samuel Laing)出版的北歐傳奇挪威王列傳(Heimskringla)譯本包含了一段óttarr svarti的詩。這首詩有些類似童謠:
London Bridge is broken down. —
Gold is won, and bright renown.
Shields resounding,
War-horns sounding,
Hild is shouting in the din!
Arrows singing,
Mail-coats ringing —
Odin makes our Olaf win!
然而,由現(xiàn)代的翻譯中可以十分清楚的知道,拉寧當(dāng)時以童謠為模子來進(jìn)行他相當(dāng)“自由”的翻譯,在一開始的詩中沒有提及倫敦橋,而這首詩也不太可能是《倫敦橋要倒了》的早期版本。某些歷史學(xué)家質(zhì)疑是否曾發(fā)生過這種攻擊事件。
孩童說:關(guān)于埋葬(可能還活著的)小孩(人柱)到橋基里的理論出自于愛麗絲·柏莎·高姆(Alice Bertha Gomme,后稱為高姆小姐(Lady Gomme))的The Traditional Games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1894-8)一書,并被總是抱持懷疑的艾奧娜(Iona)和彼得·奧佩(Peter Opie)“發(fā)揚(yáng)光大”。這想法根基于一種“原始”文化的思想,即只要把人埋在橋的地基里,這橋就不會倒。但至今并沒有考古證據(jù)顯示倫敦橋的橋基里有任何人類軀體。
瓦立克郡(Warwickshire)斯通萊公園(Stoneleigh Park)的利(Leigh)家有個家族傳統(tǒng),他們相信建筑下有人的獻(xiàn)祭活動。
仙女說:已有數(shù)個試圖解釋歌詞中提到的仙女('fair lady', 'lady gay' 或 lady 'lee/lea')的嘗試,指的是該橋過橋稅的獲益人,也就是英國皇后。(這是古代的安排,過橋費(fèi)是皇后的個人收入)包括:
Matilda of Scotland(c. 1080–1118),亨利一世的妻子,與許多在1110年到1118年間興建的一系列橋梁有關(guān),這些橋橫跨 Bow 與史特拉福(Stratford)間的利河(River Lea)河和其支流,連接倫敦和科爾切斯特。
Eleanor of Provence(c. 1223–91),亨利三世的妻子,掌握1269年到約1281年的橋梁稅收。
現(xiàn)代主義詩人T.S.艾略特于The Waste Land使用了此歌曲首兩句。
影視
1993年電影Falling Down是受到此歌曲啟發(fā),并于電影內(nèi)歌唱此歌曲。
在1966年,Lucille Ball 主演的黃金時段電視特別節(jié)目 Lucy in London 里,Dave Clark Five 出現(xiàn)的時候唱了倫敦橋要倒了。
BBC電視系列劇 A Ghost Story for Christmas 的 A Warning to the Curious 一集里提到該童謠表達(dá)關(guān)于獻(xiàn)祭處女的墳?zāi)沟囊馑?/p>
電視節(jié)目 Dark Shadows(1966 - 1971)以一個幽靈女孩莎拉?柯林斯(Sarah Collins)為特色,她的招牌演出是唱倫敦橋要倒了。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的音韻成為多種不同種類的兒童游戲時的伴唱曲目。其中一種為人熟悉的兒童游戲,是由兩名玩家站在兩邊,舉高并互握雙手形成一道橋拱,而其他玩家連串成一長列,當(dāng)大家唱起《倫敦橋要倒了》的時候,那一列的玩家便連串地走過那道“橋拱”,而當(dāng)唱到尾聲時,那兩名站在兩邊的玩家便將高舉的雙手放下,就如同倫敦橋塌下的狀況,將正正穿越二人的那個玩家捉著,那個被捉著的玩家便輸了。
在美國這些輸家通常會被集在一起,然后兩邊對壘地玩拔河。
Walter Kaner一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名為“もしもし、あのね”(Moshi, Moshi Ano-ne)的歌,和倫敦橋要倒了相同的旋律很受日本的孩童和美國大兵歡迎,以至于美國陸軍的報(bào)紙 Stars and Stripes 把這首歌稱作“日本占領(lǐng)主題曲”(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me song)。
肆無忌憚樂團(tuán)(Mindless Self Indulgence)有首叫做“倫敦橋”(London Bridge)的歌,不過這首歌和原來那首沒什么關(guān)系。
在2006年1月4日,菲姬發(fā)行了最當(dāng)代版的“倫敦大橋”(London Bridge)作為她的專輯菲常妖姬(The Dutchess)的第一首單曲。
新金屬(Nu-metal)樂團(tuán)Korn在 Shoots and Ladders 一曲里使用了倫敦橋要倒了里頗受歡迎的副歌,表達(dá)這首童謠背后被壓抑的邪惡意義。
英國龐克樂團(tuán) Anti-Nowhere League 在 Streets of London 一曲的翻唱版里使用了來自倫敦橋要倒了的片段,這首歌說的是關(guān)于被欺壓的倫敦人的事。
來自波士頓的 State Radio 樂團(tuán)的 Riddle in London Town 在一行歌詞里提到了倫敦橋要倒了,那行歌詞是“It ain't the bridges that are falling down.”
來自美國舊金山的樂團(tuán) Switchblade Symphony 在他們 Serpentine Gallery 專輯的 Gutter Glitter 一曲里用了這首童謠的一段詞。
歌詞: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
倫敦橋要倒了,
要倒了,要倒了。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倫敦橋要倒了,
我美麗的淑女。
Build it up with,
Iron and bars,iron and bars.
用鐵條把它修好,
鐵和鋼,鐵和鋼。
Build it up with iron bars,
My fair lady.
用鐵和鋼把它蓋好,
我美麗的淑女。
Iron bars will bend and break,
Bend and break,bend and break.
鐵條會彎曲和斷裂,
彎曲和斷裂,彎曲和斷裂。
Iron bars will bend and break,
My fair lady.
鐵條會彎曲和斷裂,
我美麗的淑女。
Build it up with pins and needles,
Pins and needles,pins and needles.
用釘和針把它蓋好,
釘和針,釘和針。
Build it up with pins and needles,
My fair lady.
用釘和針把它蓋好,
我美麗的淑女。
Pins and needles rust and bend,
Rust and bend,rust and bend.
釘和針會銹蝕和彎曲,
銹蝕和彎曲,銹蝕和彎曲。
Pins and needles rust and bend,
My fair lady.
釘和針會銹蝕和彎曲,
我美麗的淑女。
Build it up with gold and silver,
Gold and silver,gold and silver.
用黃金和白銀把它蓋好,
黃金和白銀,黃金和白銀。
Build it up with gold and silver,
My fair lady.
用黃金和白銀把它蓋好,
我美麗的淑女。
Gold and silver I've not got,
I've not got,I've not got.
黃金和白銀我們還沒得到,
我們還沒有得到。
Gold and silver I've not got,
My fair lady.
黃金和白銀我們還沒得到,
我美麗的淑女。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
倫敦橋要倒了,
要倒了,要倒了。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倫敦橋要倒了,
我美麗的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