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分鐘能打二十響,乾隆對此卻不屑——吉拉多尼氣步槍
沙門芒爾少將是達武元帥的第三軍中的一名騎兵師長,就在剛才,他聽到了手下的匯報:奧地利軍隊已經(jīng)排好了整齊的橫列線,堵在了他們的面前。
此前,他已經(jīng)擊潰了幾股聯(lián)軍力量,他的騎兵師,也是第三軍中戰(zhàn)績最輝煌的一支部隊。
當攻擊命令被下達后,那些身穿灰色盔甲,戴著藍頂高帽的不可一世的法國騎兵在喊殺聲中沖向了奧地利軍隊,眼中沒有絲毫懼色——奧地利人的陣型只有兩列,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沖破。

沙門芒爾將軍仿佛已經(jīng)看見了那些奧地利士兵跪下求饒的場景,然而,接下來的一幕,卻令他永生不能忘記。
奧軍方陣前傳來一聲聲悶響,也沒有煙塵出現(xiàn),但卻就是這樣毫無威懾力的聲音,卻帶給了法軍死神的詔書,只見第一排法軍騎兵齊刷刷地倒向地面,接著是第二排、第三排...奧地利士兵每開一槍,只是低頭撥弄了一下,又可以繼續(xù)射擊,在陣前的空地上,仿佛劃過了一條死線,越過的人,將會接到死神的召喚...
這是關(guān)于拿破侖時代第二次多瑙河谷戰(zhàn)役的一段描寫,后來在騎兵炮的抵近射擊下,奧地利軍隊終于還是潰散了,而達武元帥和拿破侖也最終包夾了奧軍,奪取了維也納,但一直到戰(zhàn)后,法軍都沒意識到,奧軍步槍隊使用了一種精密而又昂貴的步兵武器——吉拉多尼氣步槍。
誕生
氣步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仍是中世紀的1580年的風箱氣槍,現(xiàn)在,它被存放于位于斯德哥爾摩的Livrustkammaren博物館。1580年,這是大多數(shù)歷史學家認為是現(xiàn)代氣槍的開始的時間。

然而這玩意煩得很,開一槍之前要拿風箱使勁按個十分鐘,而且精度和射程都不理想,沒有得到廣泛使用。一直到18世紀,氣步槍才真正成為一種具備實用性的武器。
吉拉多尼氣步槍是由意大利蒂羅爾州的一名槍匠貝塔拉米歐·吉拉多尼(Bartolomeo Girandoni,1729-1799)在1778年左右所設(shè)計的,意大利人倒是沒啥動靜,反而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對此很感興趣,下令研究這種不用火藥的神奇步槍,不久便投入生產(chǎn)。

據(jù)說這奧地利皇帝約瑟夫打獵的時候,特別喜歡用這種氣步槍,因為噪音小,而且關(guān)鍵在于,這玩意是有膛線的,打的相當準,在50米可謂是百發(fā)百中。
在奧地利軍隊中,這種步槍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作“Windbüchse”,翻譯過來就是“風之槍”,這比原來那個什么基尼好聽多了(吉拉多尼:我可真謝謝你)
設(shè)計
吉拉多尼步槍在當時可謂獨樹一幟,因為在所有國家軍隊的制式武器中,唯有這把槍,是不用火藥的,也唯有這把槍,是能夠連續(xù)發(fā)射二十發(fā)子彈而不用裝填的,看到這,你可能眼前一亮,這東西不是要逆天?當所有人都在一槍打完然后在那邊使勁戳槍管的時候,合著你這玩意搬上去砰砰砰砰就能撩倒二十個人?那奧地利為啥不統(tǒng)一歐洲了?
古話講,物極必反,用在這里也是一樣的,雖然說吧,這玩意性能是好,但是價格貴啊!首先是膛線,這就不用多說了,得工匠手工一根根拉出來,要多少工時工錢就不用提了。其次這玩意是真正的“前線打得爽,后勤直罵娘”的貨色(實際上是前線爽完再罵娘),當你扣完二十下扳機后,等待你的就是一個空空如也的氣瓶,你要干嘛呢,哎,你要拿著氣筒(對就是你給自行車輪胎打氣的那玩意),對著這個氣瓶壓1500下,1500下!這可真是見了鬼了,我要在槍林彈雨的戰(zhàn)場上,對著一個氣筒死磕十分鐘...
據(jù)說為此,奧地利軍隊想了個辦法,讓人開著專門運送氣瓶的馬車送到前線,為氣槍兵更換氣瓶,同時,發(fā)明了輪式氣泵,打氣的時候好歹能夠輕松一點...
這東西的氣瓶也難造的很,要把鐵片捶打然后再進行釬焊密封、鉚釘加固,工藝十分復(fù)雜...具體有多復(fù)雜么,我也說不上來,反正就是根本沒法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就對了。關(guān)鍵是,氣瓶壞了還修不了,哪怕只是磕磕碰碰破了一個1毫米的小口子,對不起,扔了回爐重造吧...
吐槽完畢,讓我們來看看這把槍的可取之處。


我們可以仔細研究一下這把槍的結(jié)構(gòu),非常簡單:中置彈倉,后置氣瓶(氣瓶兼?zhèn)淞藰屚械淖饔茫?,整體結(jié)構(gòu)和燧發(fā)槍差不多。

不過,這個氣瓶,是預(yù)充氣式的,pcp的鼻祖??!
這個彈倉(彈梭),20發(fā),可更換式的,這不就是彈匣嗎!
它的氣瓶裝量足夠它打30發(fā)子彈,這里就有問題了,為啥是30發(fā)呢?它只能裝20發(fā)啊,如果考慮到更換彈匣,為什么不弄個40發(fā)的呢?
你得考慮到一個問題,這是pcp啊,氣滿的時候,這東西能打110米,氣用了一點,可能就只能打100米了,這越到后面,不是打的越近嗎,如果設(shè)計只能打20發(fā),那我最后幾發(fā),子彈是不是從槍管里滾出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步槍還有一個下掛氣瓶版,據(jù)說這個版本能打60發(fā),雖然丑了點,但是多少能增加點續(xù)航能力,關(guān)鍵時刻或許能保命...

接下來來說說威力。
吉拉多尼氣步槍的威力不可謂不大,它發(fā)射的13mm鉛彈,威力與如今的9mm帕彈傷害相當,能夠擊穿1寸厚的木板。
而且這種鉛制圓彈命中目標后就會擴張變形,要知道這東西可是有毒的,當時的醫(yī)療條件下,除非截肢,否則...命不久矣。


服役
吉拉多尼氣步槍總共的產(chǎn)量不到1500把,相比法國的查爾維爾燧發(fā)槍這種堪稱“拿破侖的AKM”的總共七百萬把產(chǎn)量,只能默默流淚了...
奧地利軍隊使用過這種步槍,這是毋庸置疑的,在許多戰(zhàn)斗中,都有他們的身影,奧地利軍隊中還有專門的“氣槍兵”這一職務(wù)。
奧軍的氣槍兵從最精銳的獵兵(jaeger)中挑選,其標配為1 把吉拉多尼氣步槍、100 發(fā)鉛彈(20 發(fā)裝在槍上,80 發(fā)裝在4 個彈梭里隨身帶著)、3 個壓縮氣瓶(1 個在槍上,另2 個放在身上備用),還有擦槍桿和打氣筒(以備不時之需)。

美國人也曾經(jīng)獲得過這種氣步槍,數(shù)量非常稀少,但他們卻是有跡可循的,各位請看這幅油畫。

英國人也得到過少量的吉拉多尼氣步槍,根據(jù)記載,大概在1793—1801 年之間,英軍也曾使用吉拉多尼氣步槍與法軍進行過戰(zhàn)斗,但由于數(shù)量過于稀少,并沒有什么大的戰(zhàn)果。
令人驚訝的是,1793年,著名的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事件中,馬嘎爾尼從西洋帶來的諸多貢品中就有著一支吉拉多尼氣步槍,當時的清朝皇帝乾隆由此獲得了它,不過,清朝并不重視火器,對于這種“氣銃”,想必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史料中并沒有乾隆使用該種氣槍的記載,至于乾隆到底有沒有用過它,誰也不知道,它可能一直被放置在宮廷倉庫中納垢蒙塵,最后不知所蹤。

使用
重點來了,接下來我要教大家怎么使用這種步槍!以防你們以后有機會得到它的時候,不知道該怎么用.....(可能有機會的吧)
我們拿后裝氣瓶式作例子...
首先,有人已經(jīng)幫你打完了氣(沒錯,他現(xiàn)在正躺在地上,累得直喘粗氣),你接過氣瓶,接下來,你要找一點干凈的水,在氣瓶口的皮質(zhì)墊圈上,稍微涂抹一下,這是為了保證它的氣密性良好。
然后將氣瓶口對準連接處,慢慢旋轉(zhuǎn)進去,擰到最緊,好了,氣瓶安裝完成。
彈梭以同樣的方式安裝,在前部的連接口,依舊是擰進去(不要插拔,它有螺紋,會壞的...)。
好,裝填完成!我們把擊錘用力向后掰,直到它發(fā)出“喀喇”一聲,這意味著子彈已經(jīng)進入待發(fā)狀態(tài)。
把扳機護圈前面的撥片往下?lián)?,打開保險。
最后,瞄準目標(我希望那不是個人)開火。
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