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跖》--莊子
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qū)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不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丘請為先生往說。” 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之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飄風(fēng),強(qiáng)足以拒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zé)o往?!?孔子不聽,顏回為馭,子貢為右,往見盜跖。 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膾人肝而饣甫之??鬃酉萝嚩?,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fā)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邪?為我告之:‘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xué)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幸于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大極重,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之膳!’” 孔子復(fù)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謁者復(fù)通。盜跖曰:“使來前!” 孔子趨而進(jìn),避席反走,再拜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嗔目,聲如乳虎,曰:“丘,來前!若所言,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焉。將軍有意聽臣,臣請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wèi),西使晉、楚,使為將軍造大城數(shù)百里,立數(shù)十萬戶之邑,尊將軍為諸侯,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yǎng)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盜跖大怒曰:“丘,來前!夫可規(guī)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謂耳。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丘雖不吾譽(yù),吾獨(dú)不自知邪?且吾聞之,好面譽(yù)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今丘告我以大城眾民,是欲規(guī)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長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后世絕滅;非以其利大故邪?
“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nóng)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糜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以后,以強(qiáng)陵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
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子以甘辭說子路而使從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殺衛(wèi)君而事不成,身菹于衛(wèi)東門之上,子教子路菹此患,上無以為身,下無以為人,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謂才士圣人邪?則再逐于魯,削跡于衛(wèi),窮于齊,圍于陳、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豈足貴邪?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zhàn)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強(qiáng)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
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于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fù)石自投于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yǎng)壽命者也。
“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自上觀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
“
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瘐、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天與地?zé)o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托于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說其志意,養(yǎng)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無復(fù)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 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zhí)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據(jù)軾低頭,不能出氣。歸到魯東門外,適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闕然數(shù)日不見,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跖邪?”孔于仰天而嘆曰:“然?!绷录驹唬骸磅诺脽o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頭,編虎須,幾不免虎口哉!” 子張問于滿茍得曰:“盍不為行?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真是也。若棄名利,反之于心,則夫士之為行,不可一日不為乎!” 滿茍得曰:“無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故觀之名,計之利,而信真是也。若棄名利,反之于心,則夫士之為行,抱其天乎!” 子張曰:“昔者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今謂臧聚曰,汝行如桀、紂,則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賤也。仲尼、墨翟,窮為匹夫,今謂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則變?nèi)菀咨Q不足,士誠貴也。故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滿茍得曰:“
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
,諸侯之門,仁義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為臣;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論則賤之,行則下之,則是言行之情悖戰(zhàn)于胸中也,不亦拂乎!故《書》曰:‘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 子張曰:“子不為行,即將疏戚無倫,貴賤無義,長幼無序。五紀(jì)六位,將何以為別乎?” 滿茍得曰:“
堯殺長子,舜流母弟,疏戚有倫乎?湯放桀,武王殺紂,貴賤有義乎?王季為適,周公殺兄,長幼有序乎?儒者偽辭,墨子兼愛,五紀(jì)六位將有別乎?
“
且子正為名,我正為利。名利之實,不順于理,不監(jiān)于道。吾日與子訟于無約曰:‘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易其性,則異矣;乃至于棄其所為而殉其所不為,則一也?!试唬瑹o為小人,反殉而天;無為君子,從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極。面觀四方,與時消息。若是若非,執(zhí)而圓機(jī);獨(dú)成而意,與道徘徊。無轉(zhuǎn)而行,無成而義,將失而所為。無赴而富,無殉而成,將棄而天。
“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鮑子立干,申子自埋,廉之害也;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
無足問于知和曰:“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彼富則人歸之,歸則下之,下則貴之。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今子獨(dú)無意焉,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忘邪?”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為與己同時而生,同鄉(xiāng)而處者,以為夫絕俗過世之士焉;是專無主正,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與俗化。世去至重,棄至尊,以為其所為也。此其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yuǎn)乎!慘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監(jiān)于體;怵惕之恐,欣懽之喜,不監(jiān)于心;知為為而不知所以為,是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于患也?!?無足曰:“夫富之于人,無所不利,窮美究勢,至人之所不得逮,賢人之所不能及,俠人之勇力而以為威強(qiáng),秉人之知謀以為明察,因人之德以為賢良,非享國而嚴(yán)若君父。且夫聲色滋味權(quán)勢之于人,心不待學(xué)而樂之,體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天下雖非我,孰能辭之!” 知和曰:“知者之為,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爭,無以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爭四處而不自以為貪;有余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為廉。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jiān)之度。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計其患,慮其反,以為害于性,故辭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譽(yù)也。堯、舜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辭其害,而天下稱賢焉,則可以有之,彼非以興名譽(yù)也?!?無足曰:“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約養(yǎng)以持生,則亦猶病長厄而不死者也?!?知和曰:“平為福,有余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今富人,耳營鐘鼓管籥之聲,口嗛于芻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遺忘其業(yè),可謂亂矣;侅溺于馮氣,若負(fù)重行而上坂也,可謂苦矣;貪財而取慰,貪權(quán)而取竭,靜居則溺,體澤則馮,可謂疾矣;為欲富就利,故滿若堵耳而不知避,且馮而不舍,可謂辱矣;財積而無用,服膺而不舍,滿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內(nèi)則疑劫請之賊,外則畏寇盜之害,內(nèi)周樓疏,外不敢獨(dú)行,可謂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遺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盡性竭財,單以反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也。故觀之名則不見,求之利則不得,繚意絕體而爭此,不亦惑乎!” 【譯文】 孔子和柳下季結(jié)為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盜跖,盜跖的隨從士卒有九千人,橫行天下,侵害諸侯,穿室破戶,趕走人家的牛馬,奪取人家的婦女,貪得而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祀祖先。所經(jīng)過的地方,大國守護(hù)城池,小國躲入城堡,萬民受苦。 孔子對柳下季說:“做人父親的,一定能教導(dǎo)他的兒子;做人兄長的,一定能教育他的弟弟。如果父親不能教導(dǎo)他的兒子,兄長不能教育他的弟弟,那么父子兄弟的親屬關(guān)系就沒有尊貴了?,F(xiàn)在先生是當(dāng)世的有才之士,弟弟是盜跖,是天下的禍害,而你不能教育他,我私下為先生羞愧。我請求替先生去說服他?!?柳下季說:“先生說‘做人父親的一定能教導(dǎo)他的兒子,做人兄長的一定能教育他的弟弟’。如果兒子不聽父親的教導(dǎo),弟弟不接受兄長的教育,雖然現(xiàn)在有先生這樣的辯才,又能拿他怎么樣呢?而且跖的為人是心血如泉涌一樣的旺盛,心意如暴風(fēng)一樣的難測,強(qiáng)悍足以抗拒敵人,善辯足以掩飾過錯,順從他的心意就高興,違背他的心意就發(fā)怒,容易用語言侮辱人。先生一定不要去?!?孔子不聽,讓顏回駕車,子貢陪乘,去見盜跖。 盜跖正在泰山的南面休整士卒,細(xì)切人肝而食??鬃酉萝囎呱锨?,見了通報的人說:“魯國人孔丘,聽說將軍義氣高尚,恭敬地前來拜見?!?通報的人進(jìn)去通報。盜跖聽到此事大怒,眼睛像發(fā)光的星星,頭發(fā)直立頂著了帽子,說:“此人不是魯國的狡猾虛偽之人孔丘嗎?替我告訴他:‘你編造言語,假稱文、武,頭戴裝飾得像樹枝一樣的帽子,腰纏死牛脅皮做的皮帶,整天說一些荒謬的話,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專生是非,以迷惑天下的君主,使天下的讀書人不務(wù)正業(yè),假作孝弟,而僥幸得到封侯富貴。你的罪惡極大極重,快回去吧!不然,我將用你的肝增加我的午餐?!?孔子再次通報說:“我有幸認(rèn)識柳下季,希望能到帳幕中拜見?!蓖▓笳咴俅瓮▓蟆1I跖說:“讓他到前面來!” 孔子快步前行,離開席位退步而走,再次拜見盜跖。盜跖大怒,伸開雙腳,握劍瞪眼,聲音像哺乳的母虎,說:“孔丘到前面來,你所說的話,順從我的心意就活,違背我的心意就死?!?孔子說:“我聽說,大凡天下人都有三種美德:生就魁梧高大,容貌漂亮無雙,無論老幼貴賤見到他都十分喜歡,這是上等的德行;智慧能夠包羅天地,能力足以分辨各種事物,這是中等的德行;勇武、強(qiáng)悍、果決、勇敢,能夠聚合眾人統(tǒng)率士兵,這是下等的德行。大凡人們有此一種德行,便足以南面稱王了。如今將軍同時具備了上述三種美德,你高大魁梧身長八尺二寸,面容和雙眼熠熠有光,嘴唇鮮紅猶如朱砂,牙齒猶如排列的貝珠,聲音洪亮好似黃鐘,然而名字卻叫盜跖,我私下為將軍感到羞恥而不可取。將軍如果有意聽從我的勸告,我將南邊出使吳國、越國,北邊出使齊國、魯國,東邊出使宋國、衛(wèi)國,西邊出使晉國、楚國,為將軍建造數(shù)百里的大城,設(shè)立數(shù)十萬戶人家的封邑,尊將軍為諸侯,跟天下各國除舊布新,停戰(zhàn)休兵,收養(yǎng)兄弟,供祭祖先。這才是圣人賢士的作為,也是天下人的心愿?!?盜跖大怒說:“孔丘上前來!凡是可以用利祿來規(guī)勸、用言語來諫正的人,都只能稱作愚昧淺陋的順民。如今我身材高大魁梧,面目英俊漂亮,人人見了都喜歡,這是我的父母給我留下的德性??浊鹉慵词共划?dāng)面吹捧我,我難道不知道嗎?而且我聽說,喜好當(dāng)面夸獎別人的人,也喜好背地里詆毀別人。如今你把建造大城、匯聚眾多百姓的意圖告訴給我,這是用利祿來誘惑我,而且是用對待順民的態(tài)度來對待我,怎么可以長久呢!城池最大的,莫過于整個天下。堯舜擁有天下,子孫卻沒有立錐之地;商湯與周武王立為天子,可是后代卻遭滅絕,這不是因為他們貪求占有天下的緣故嗎? “況且我還聽說,古時候禽獸多而人少,于是人們都在樹上筑巢而居躲避野獸,白天拾取橡子,晚上住在樹上,所以稱他們叫作有巢氏之民。古時候人們不知道穿衣,夏天多多存積柴草,冬天就燒火取暖,所以稱他們叫作懂得生存的人。到了神農(nóng)時代,閑居是多么安靜舒適,行動是多么舒緩自得,人們只知道母親,不知道父親,跟野獸生活在一起,自己耕地吃飯,自己織布穿衣,沒有傷害別人的心思,這就是道德的極盛時代。然而到了黃帝就不再具備這樣的德行,跟蚩尤在涿鹿的郊野上爭戰(zhàn),流血百里。堯舜稱帝設(shè)置群臣,商湯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殺死了紂王。從此以后,世上總是依仗強(qiáng)權(quán)欺凌弱小,依仗勢眾侵害寡少。商湯、武王以來,就都是禍害人民的人了。 “如今你修習(xí)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掌握天下的輿論,想用你的主張教化后世子孫,穿著寬衣博帶的服裝,說話與行動矯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諸侯,想用這樣的辦法求取高官厚祿,要說大盜再沒有比你大的了。天下為什么不叫你為‘盜丘’,反而稱我是‘盜跖’呢?你用甜言蜜語說服了子路讓他死心塌地地跟隨你,使子路去掉了勇武的高冠,解除了長長的佩劍,受教于你的門下,天下人都說孔子能夠制止暴力禁絕不軌??墒呛髞?,子路想要?dú)⒌舸勰娴男l(wèi)君卻不能成功,而且還在衛(wèi)國東門被剁成了肉醬,你讓子路被剁成肉醬,對上無法保身,對下無法做人,這就是你那套說教的失敗。你不是自稱有才智的學(xué)士、圣哲嗎?卻兩次被逐出魯國,在衛(wèi)國被人鏟平足跡,在齊國走投無路,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圍困,不能容身于天下,你的那套主張有什么可貴之處呢? “世上所尊崇的,莫過于黃帝,黃帝尚且不能保全德行,而征戰(zhàn)于涿鹿的郊野,流血百里。唐堯不慈愛,虞舜不孝順,大禹半身不遂,商湯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出兵征討商紂,以上這六個人,都是世人所尊崇的,但是仔細(xì)評論起來,都是因為追求功利喪失真性而強(qiáng)迫自己違反了性情,他們的做法乃是極為可恥的。 “世人所稱道的賢士,就如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讓了孤竹國的君位,卻餓死在首陽山,尸體都未能埋葬。鮑焦行為矯飾,非議世事,竟抱著樹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進(jìn)諫不被采納,背著石塊投河而死,尸體被魚鱉吃掉。介子推算是最忠誠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吃,文公返國后卻背棄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走隱居山林,也抱著樹木焚燒而死。尾生跟一位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沒有如期赴約,河水來到尾生卻不離去,竟抱著橋柱而淹死。以上這六個人,跟分尸的狗、飄在河面的豬以及拿著瓢到處乞討的乞丐沒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視名節(jié)輕生赴死,不顧念身體和壽命的人。 “世人所稱道的忠臣,沒有超過王子比干和伍子胥的了。伍子胥被拋尸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這兩個人,世人都稱作忠臣,然而最終被天下人譏笑。從以上看來,伍子胥、比干之流,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你孔丘來說服我,假如告訴我關(guān)于鬼神的事,那我不知道;假如告訴我人世間的事,不過如此而已,都是我所聽說過的事?,F(xiàn)在讓我來告訴你人之常情:眼睛想要看到色彩,耳朵想要聽到聲音,嘴巴想要品嘗滋味,志氣想要充分滿足。人生在世高壽為一百歲,中壽為八十歲,低壽為六十歲,除掉疾病、死喪、憂患的歲月,其中開口歡笑的時光,一月之中不過四五天罷了。天與地是無窮盡的,人的死亡卻是有時限的,拿有時限的生命托付給無窮盡的天地,迅速地消逝就像是駿馬良駒從縫隙中驟然馳過一樣。凡是不能夠使自己心境獲得愉快而保養(yǎng)壽命的人,都不能算是通曉常理的人。 “孔丘你所說的,全都是我想要廢棄的,你趕快離開這里滾回去,不要再說了!你的那套主張,狂妄急切,全都是巧詐虛偽的東西,不可能用來保全真性,有什么好談?wù)摰哪兀 ?孔子再三拜謝快步離去,走出帳門登上車子,拿在手里的韁繩三次脫手,眼睛失神模糊不清,臉色猶如死灰,低垂著頭靠在車前的橫木上,頹喪地不能喘氣?;氐紧攪鴸|門外,正巧遇上柳下季。柳下季說:“近來多日不見,看你的車馬好像外出過的樣子,恐怕是前去見到盜跖了吧?”孔子仰天長嘆道:“是的。”柳下季說:“盜跖是不是像先前我所說的那樣違背了你的意愿呢?”孔子說:“正是這樣。我此舉就像沒有生病而自行針灸一樣,急匆匆地跑去撩撥虎頭、撫弄虎須,幾乎不免被虎口吞掉??!” 子張問滿茍得:“為什么不修養(yǎng)仁義的德行呢?沒有德行就不能取信于人,不能取信于人就不會得到任用,不能得到任用就不會得到利祿。所以,從名譽(yù)的角度來觀察,從利祿的角度來考慮,仁義才是最要緊的。假如拋棄名利,只在內(nèi)心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為,也不能一天不修仁義??!” 滿茍得說:“沒有羞恥的人才會富有,善于吹捧的人才會顯貴。大凡獲得名利最大的,幾乎全在于無恥而多言。所以,從名譽(yù)的角度來觀察,從利祿的角度來考慮,無恥多言才是最要緊的。假如棄置名利,只在內(nèi)心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為,也就只有保持他的天性了?。 ?子張說:“當(dāng)年桀與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如今對地位卑賤的奴仆說,你的品行如同桀紂,那么他們定會慚愧不已,產(chǎn)生不服氣的想法,這是因為桀紂的行為連地位卑賤的人也瞧不起。仲尼和墨翟窮困到跟貧民一樣,如今對官居宰相地位的人說,你的品行如同仲尼和墨翟,那么他一定會改變?nèi)萆t恭地說自己比不上,這是因為士大夫確實有可貴的品行。所以說,權(quán)勢如天子,未必就尊貴;窮困為貧民,未必就卑賤。尊貴與卑賤的區(qū)別,取決于德行的美丑?!?滿茍得說:“小的盜賊被拘捕,大的強(qiáng)盜卻成了諸侯,只要在諸侯的門內(nèi),就有了所謂仁義。當(dāng)年齊桓公小白殺了兄長、娶了嫂嫂而管仲卻做了他的臣子,田成子常殺了齊簡公自立為國君而孔子卻接受了他贈與的錢幣。談?wù)撈饋砜傉J(rèn)為桓公、田常之流的行為卑下,做起來又總?cè)プ鲞@些卑下的事情,這就是說言語和行動在胸中相互矛盾和斗爭,豈不是與情理極不相合嗎!所以古書上說過:誰壞誰好?成功的居于尊上之位,失敗的淪為卑下之人?!?子張說:“你不修養(yǎng)仁義的德行,將會使親疏沒有倫常,貴賤沒有準(zhǔn)則,長幼失去序列。這樣一來五倫和六位,又拿什么加以區(qū)別呢?” 滿茍得說:“堯殺了親生的長子,舜流放了同母的兄弟,親疏之間還有倫常可言嗎?商湯放逐夏桀,武王殺死商紂,貴賤之間還有準(zhǔn)則可言嗎?王季被立為長子,周公殺了哥哥,長幼之間還有序列可言嗎?儒家偽善的言辭,墨家兼愛的主張,‘五紀(jì)’和‘六位’的序列關(guān)系還能有區(qū)別嗎? “而且你心里所想的在于名,我心里所想的為了利。名與利的實情,不合于理,也不明于道。我曾經(jīng)跟你在無約面前爭論不休:‘小人為財而死,君子為名獻(xiàn)身。他們變換真情、更改本性的原因有所不同,而舍棄該做的事而為不該尋求的東西而喪命卻是一樣的?!哉f,不要去做小人,要反過來追尋天性;不要去做君子,要順從自然的規(guī)律?;蚯蛑?,順其自然;觀察四方,順隨四時變化而消長。是是非非,牢牢掌握循環(huán)變化的中樞;獨(dú)自順?biāo)炷愕男囊?,跟隨大道往返進(jìn)退。不要執(zhí)著于你的德行,不要成就于你所說的仁義,那將會喪失你的天性。不要為了富有而勞苦奔波,不要為了成功而不惜獻(xiàn)身,那將會舍棄自然的真性。 “比干被剖心,子胥被挖眼,這是忠的禍害;直躬證實父親偷羊,尾生被水淹死,這是信的禍患;鮑焦抱樹而死,申生寧可投河自沉,這是廉的毒害;孔子不能為母送終,匡子發(fā)誓不見父親,這是義的過失。這些現(xiàn)象都是上代的傳聞、后代的話題,認(rèn)為士大夫要言論正直,并用行為去實踐,所以他們才會遭到災(zāi)殃,遭受如此的禍患。” 無足問知和說:“人們沒有誰不想樹立名聲并獲取利祿的。如果他富有,人們就歸附他,歸附他就自以為卑下,以自己為卑下就會尊崇富有者。受到卑下者的尊崇,就是人們用來延長壽命、安養(yǎng)身體、心情快樂的辦法。如今你竟然沒有這種欲念,是才智不夠呢?還是有念頭而力量達(dá)不到呢?還是故意推行正道而念念不忘呢?” 知和說:“如今有這么一個興名就利的人,就認(rèn)為跟自己是同時而生、同鄉(xiāng)而處,而且認(rèn)為是超越了世俗的人了;其實這樣的人內(nèi)心里全無主見,用這樣的辦法去看待古今和是非的不同,只能是混同流俗和世事。舍棄了貴重的生命,離開了崇高的大道,而追求他一心想要的東西。這樣去延長壽命、安養(yǎng)身體、追求快樂,不是跟大道相去甚遠(yuǎn)嗎!悲傷的痛苦,愉快的安適,不能從形體上顯現(xiàn)出來;驚慌的恐懼,歡欣的喜悅,不能從內(nèi)心流露出來。只知道去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卻不知道為什么去做,所以尊貴如同天子,富裕占有天下,卻始終不能免于憂患?!?無足說:“富貴對人們來說,無所不利,享盡天下的好處并擁有最大的權(quán)勢,這是道德極高尚的人不能得到的,也是賢達(dá)的人不能達(dá)到的;挾持他人的勇力用以顯示自己的威勢,掌握他人的智謀用以表露自己的明察,憑借他人的德行用以贏得賢良的聲譽(yù),雖然沒有掌握過國家,卻像君父一樣威嚴(yán)。而且聲色、滋味、權(quán)勢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不用學(xué)習(xí)就自然喜歡,不用模仿身體就能習(xí)慣。欲念、厭惡、回避、俯就,本來就不需要教導(dǎo),這是人的本性。天下人即使都認(rèn)為我的看法不對,誰又能擺脫這一切呢?” 知和說:“智者做事總是依從百姓的需求,不去違反民眾的意愿,所以,知足就不會爭斗,無所作為因而也就沒有探求。不知足所以不斷貪求,四處爭奪卻不自認(rèn)為是貪婪;有剩余所以處處辭讓,舍棄天下卻不自認(rèn)為清廉。清廉與貪婪的實質(zhì),并不是因為迫于外力,而應(yīng)該轉(zhuǎn)回頭來察看內(nèi)心是否有度。身處天子之位卻不用顯貴傲視他人,富裕到擁有天下卻不用財富戲弄他人。權(quán)衡它的后患,考慮事情的反面,認(rèn)為有害于本性,所以拒絕而不接受,并不是要用它來求取名聲與榮耀。堯與舜做帝王而和睦團(tuán)結(jié),并非行仁政于天下,而是不想因為追求美好而損害生命;善卷與許由能夠得到帝王之位卻辭讓不受,并不是虛情假意地謝絕推辭,而是不想因為治理天下危害自己的生命。這些人都能趨利避害,因而人們稱譽(yù)他們是賢人。這是有意避害的心念,并不是為了沽名釣譽(yù)。” 無足說:“如果一定要固守名聲,勞苦身體而謝絕美食,儉約奉養(yǎng)以維持生命,那么這也只是長期病困而不死罷了?!?知和說:“均平就是幸福,有余便是禍害,事物都是這樣的,而財富更是如此。如今的富人,耳朵要聽鐘鼓管籥的樂聲,嘴巴要嘗牛羊美酒的美味,以刺激他的情意,遺忘他的事業(yè),可以說是迷亂極了。沉溺于憤懣的盛氣之中,像背著重物爬行在山坡上一樣,可以說是痛苦極了;貪求財物而招惹怨恨,貪求權(quán)勢而耗盡心力,安靜閑居就沉溺于嗜欲,身體充盈就盛氣凌人,可以說是患病了。為了貪圖富有追求私利,獲取的財物堆得像高墻還不知足,而且越是貪婪就越無法放棄,可以說是羞辱極了。財物囤積卻沒有用處,念念不忘又不愿割舍,滿腹的憂心煩惱,企求增加永無休止,可以說是憂愁極了。在家中總擔(dān)憂竊賊的偷竊,在外面總害怕寇盜的傷害,在家樓窗緊閉嚴(yán)防,在外不敢獨(dú)自行走,可以說是畏懼極了。以上這六種情況,是天下最大的禍害,大家都遺忘掉而不知明察,等到禍患來臨,想要傾家蕩產(chǎn)保全性命,只求一天的安寧也不可能。所以,從名聲來說看不見,從利益來說得不到,使心意和身體受到困擾而竭力爭奪名利,豈不是迷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