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不要命,全靠八字硬!這群非洲奧德彪有何魔力?隆迪血淚史!


最近,網(wǎng)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
「虛假的男人愛看美女熱舞,真正的男人愛看彪子拉蕉。」
所謂「彪子拉蕉」,指的就是奧德彪拉香蕉。
他們是一幫生活在非洲布隆迪、靠運輸香蕉為生的老表,「奧德彪」是網(wǎng)友對他們的統(tǒng)稱。
相信大部分人都刷到過這樣一支視頻。

一個非洲小哥,騎著二八大杠自行車,載著500斤重的香蕉,在公路上風(fēng)馳電掣,
配上口哨神曲bgm,熱血又魔性,適配度簡直起飛。
你要是問他,這樣騎車怕不怕,他肯定會說:「一路不要命,全靠八字硬!」

對他來說剎車就是擺設(shè),這玩意他從來不用,
因為這車速,一旦剎車,瞬間的摩擦力會讓車子爆胎,他會掛得更快。

目前抖音平臺上,僅#奧德彪和#奧德彪拉香蕉兩個詞條的播放量已經(jīng)超過了10億。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奧德彪拉香蕉背后,是布隆迪不為人知的血淚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奧德彪和他們所生活的非洲布隆迪。
非洲奧德彪

布隆迪是東非大裂谷之上的一個內(nèi)陸國家,
境內(nèi)地形復(fù)雜,多高原和山地,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
因為處于非洲大陸的中心位置,外形又酷似心臟,布隆迪也素有「非洲之心」的稱號。
可這個美麗溫柔的名字背后,是布隆迪人民窮困潦倒的生活現(xiàn)狀。

布隆迪國土面積27830平方公里,和中國桂林市差不多大,
人口卻有1200多萬,比桂林人口的2倍還多。
地理位置上,布隆迪被周圍國家緊緊包裹著,
北有盧旺達,南有坦桑尼亞,西邊還緊挨著剛果。
沒有???,商品進出口都要借助其他國家的港口。

布隆迪也不像其他非洲國家那樣,擁有豐富的鉆石、黃金以及石油資源,這就導(dǎo)致布隆迪的工業(yè)制造業(yè)極度落后。
整個國家基本上是靠農(nóng)業(yè)支撐起來的。
香蕉是布隆迪最盛產(chǎn)的水果之一,同時也是出口國外的重要經(jīng)濟作物。
當(dāng)?shù)仃P(guān)于香蕉的食譜數(shù)不勝數(shù),還會用香蕉來釀啤酒。

香蕉啤酒是布隆迪的國酒,別看名字是啤酒,它的度數(shù)可不低,
兩杯淡黃色甜甜的香蕉啤酒下肚,立馬就會有種天旋地轉(zhuǎn)的感覺。

由于生活條件的限制,布隆迪人的休閑娛樂活動不多,
最好的消遣就是齊聚一堂,不分彼此地用吸管暢飲香蕉啤酒了。

布隆迪香蕉的巨大產(chǎn)量和需求量也催生了一大批靠運輸香蕉謀生,
過著刀尖上舔血的日子的布隆迪人。
有人可能會問了,運哥香蕉怎么也刀尖上舔血了?

2014年的一部國外紀錄片《世界上最危險的路:天路布隆迪》也許能告訴我們答案。
最近這邊紀錄片被中國的一些電影解說up主翻出來,進行了二創(chuàng)。
配上魔性的口哨神曲bgm,瞬間火遍全網(wǎng)。

up主們給這些每天騎著自行車拉幾百斤香蕉的布隆迪人,
取了個十分拉風(fēng)的別名「奧德彪」。
每當(dāng)bgm響起,網(wǎng)友們就知道,這是奧德彪又要拉香蕉了,
還有人將這首bgm戲稱為「命運蕉響曲」。
紀錄片中的老潘(潘弗雷特.納扎格Pamphlet Nazague)是一位釀酒師,也是當(dāng)?shù)匾患蚁憬镀【谱鞣坏睦习濉?/p>
每個禮拜,老潘都會到市場上去收購香蕉,需要混合購買三種類型的香蕉,
比較甜的、比較面的和比較便宜的,才能釀制出成色不錯的香蕉啤酒。
今天老潘購買了8串香蕉,大約有160公斤重,
他是絕不會自己騎自行車運輸香蕉的,因為他知道這很可能讓他早登極樂。

為老潘運香蕉的是紀錄片中的奧德彪一號小塔(塔西恩.瑪里琪薩Tasian Maniarakitsa),
目的地是15公里外的老潘的啤酒作坊。
小塔跨上他的二八大杠,這就啟程了。
幸運的是,出發(fā)后有很長一段下坡路,這讓小塔的騎行輕松很多。

車子俯沖而下,這段路小塔從來不敢剎車,
沒有高超的技術(shù)和過硬的心理素質(zhì),一般人都無法活著到達目的地。
45分鐘后,小塔來到了老潘啤酒廠門前。
小塔沒上過學(xué),騎自行車,幾乎是他唯一的謀生技能。
別看他今年只有22歲,但已經(jīng)是2個孩子的父親了。

他對記者坦言,這份工作賺的不多,也沒什么前途,他連一條新褲子都買不起,
但他不是愛做白日夢的人,至少這份工作能讓他全家不挨餓。
相比小塔,老潘的日子就過得舒心的多了。
他做釀酒師已經(jīng)有15年了,村里好幾個人都為他打工。
工人們接到香蕉后,先把香蕉埋在坑里,讓它們自行成熟。

之后,再把成熟的香蕉剝皮,和一種清洗過的甘草混在一起,
用手擠出香蕉里的汁液,裝桶,加入酵母,存放幾天,香蕉啤酒就做好了。

制作過程雖然看起來惡心,但香蕉啤酒的味道卻濃郁香甜。
這里不存在兩瓶酒掰不倒的男人,如果有,那就三瓶。
打聽度數(shù),是很傻的行為,干了這么多年釀酒師的老潘也從未測試過酒精度,一切全憑天命。

送香蕉的奧德彪小塔,若是碰上新酒出爐,也免不了抿上兩口,但絕不會貪杯。
自行車不查酒駕,但奧德彪們自覺將安全貫徹到底,畢竟騎這玩兒可比開車危險多了。
不拉香蕉的日子里,奧德彪要么拉貨,要么拉人,反正只要他們醒著,就一定在飛奔。

老潘啤酒作坊所在村子的旁邊有一條通往布隆迪最大城市布瓊布拉(Bujumbura)的公路,
卡車司機安托萬(安托萬.卡布拉Antoine Kabura)在這條公路上的駕駛經(jīng)驗已經(jīng)超過10年了,
閉著眼都能開到目的地,但在一些路段,他還是不得不放緩車速,因為他知道車后一定有一堆跟屁蟲。

那些想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的二八大杠騎手們會選擇掛在卡車后面。
印度老表扒火車,堪稱世界奇觀。
能跟他們PK的,只有非洲奧德彪扒卡車。
布隆迪沒有一輛卡車能逃得了被扒的命運,卡車呼嘯而過,后面跟的是一串奧德彪。
他們一手扶自行車把,一手扒住卡車尾,有時候還玩?zhèn)€接龍游戲。

這種高難度動作之下,甚至還有彪哥敢雙手脫把,吹著口哨耀武揚威。
要知道一個意外,半條命就報廢了。
不止是他們危險,卡車司機也慌得一批。
前面要是有個障礙物,或者路面有坑的話,卡車司機可以急轉(zhuǎn)彎或者剎車閃躲,
但奧德彪們由于視線受阻,很可能原地灰飛煙滅。

每年,在此類交通事故中喪生的人不計其數(shù),政府也懶得統(tǒng)計。
卡車司機安托萬說,他認為政府應(yīng)該采取一些措施,這類危險行為應(yīng)該被禁止。
每天往返于布加拉馬(Bugarama)和布隆迪最大的城市布瓊布拉(Bujumbura)之間,
運輸香蕉的埃里克(埃里克.杰圖恩卡 Eric Nitzitunga)也是一名奧德彪。

他和女友住在布加拉馬(Bugarama)一條主要公路旁邊。
他們還沒有孩子,畢竟埃里克這份工作實在是太玩命了。
布加拉馬(Bugarama)距離布瓊布拉(Bujumbura)大約40公里遠,這里的香蕉價格更便宜。
埃里克每天把布加拉馬(Bugarama)的香蕉運往布瓊布拉(Bujumbura)賺取差價。
這樣的工作比小塔那樣的純粹搬運工更賺錢一些。

布加拉馬(Bugarama)的騎手在布隆迪全國都很有名,
他們運送的貨物最重、最大,品類最多,騎行速度也最快。
當(dāng)然,在閻王爺那里也最如雷貫耳,因為他們每天都要與牛頭馬面擦肩而過。
奧德彪們沒上過學(xué),卻是從不會讓牛頓失望的終極實踐者。
面對記者的鏡頭,埃里克展示起了他捆綁香蕉的獨門秘訣。

要確保香蕉山的重心,與自行車的重心重合,這樣才不會再轉(zhuǎn)彎時人仰車翻。

和女友擁抱告別后,埃里克踏上了今天的旅程。
今天布加拉馬(Bugarama)的香蕉是8000布隆迪法郎一串,大約相當(dāng)于20人民幣。
他的二八大杠上綁了500斤重的香蕉。
這樣的重量,即使在當(dāng)?shù)?,也算是嚴重超載的。
埃里克干這個工作已經(jīng)有5年多了,他對自己的車技非常自信。
至今為止只不過骨折了幾次,小命還在。
長達幾公里的下坡路,再加上500斤的負重,
讓埃里克在公路上風(fēng)馳電掣,速度很快就達到了每小時70公里。

這個時候,他是完全沒有辦法按剎車的,否則下一秒就可能變成骨灰。
今天埃里克的運氣不太好,碰上了下雨天,他在公路上縱享絲滑,
但也只能等待下一段上坡路,使速度自然降下來。
與此同時,要打起12分精神,注意前方的路況。
有時候,埃里克也會忍不住誘惑,去扒卡車。
但結(jié)果往往是狼狽不堪。
這幾年,政府部門已經(jīng)對通往布瓊布拉(Bujumbura)的危險路段采取了管制措施,增加了交警的數(shù)量。

一旦有騎手被發(fā)現(xiàn)扒卡車,將面臨高額的罰款。
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奧德彪們會在聽到警察的哨聲后立即松手,根本就不會給警察罰款的機會。
距離布瓊布拉(Bujumbura)15公里處有一段難走的上坡路,
如果沒人幫忙推車,載著幾百斤重的香蕉,根本不可能走上去。

于是,這里出現(xiàn)了職業(yè)推車手,每幫人推一次車,可以賺取10布隆迪法郎。
漫長的爬坡結(jié)束后,埃里克往往會在路邊的小店買一瓶汽水,一飲而盡。
接下來的15公里,都是下坡,轉(zhuǎn)眼來到了布瓊布拉(Bujumbura)。
埃里克要送貨的第一家店鋪位于城市的最南端。
載著500斤貨物的埃里克,一個神龍擺尾,熟練地將二八大杠停在了店門口。
每周埃里克給這家店送5次香蕉,一串香蕉,他收取12000布隆迪法郎。

他的進貨價是8000,也就是說,每串香蕉,他能賺取4000布隆迪法郎的差價,大約相當(dāng)于10元人民幣。
埃里克要送貨的第二個商家位于城市西北邊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店主是位美麗的單親媽媽愛麗絲。

生下4個孩子后,丈夫跑了。今天由于下雨路滑,埃里克來晚了。
愛麗絲表示,這耽誤了她做生意,她今天只能付給埃里克1萬布隆迪法郎了。
龐大的自行車運輸業(yè)催生了另外一個生意,那就是自行車維修。
亞歷山大.塔西斯(Alexander Tarsis)已經(jīng)在布瓊布拉(Bujumbura)農(nóng)貿(mào)市場邊上,做了5年的自行車修理鋪老板了。

他手下有100多個人為他打工。
店鋪的生意非常火爆,甚至有人從剛果過來找他修車,
真應(yīng)了那句俗語「淘金的不如賣鏟子的」。
埃里克也來到了亞歷山大的店鋪更換輪胎。
此前,他的車胎已經(jīng)修補過4次了,今天他需要換一個新的,
否則再遇上下雨天,騎行將非常危險。
修車工拿出一個新輪胎,包裝盒上寫著「鉆石牌」。

如果你是生活在中國的70后、80后,可能對這個品牌還有印象。
2000年之前,鉆石牌車胎還活躍在中國大大小小的路邊修車攤位中。
不僅是車胎,大部分非洲自行車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那些逐漸淡出國人視野的二八大杠,走進非洲,成了當(dāng)?shù)厝说纳a(chǎn)工具。
換好車胎,埃里克踏上了回程的旅途。
這就是非洲奧德彪的一天,歸來要么一身灰,要么一盒灰,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

拉上香蕉我無法剎車,放下香蕉我無法生活。
說到這兒,也許你會認為,彪哥們是掙扎在布隆迪社會底層的一群人,其實不然。
他們恰恰是拿到了跨入溫飽線的最后一張門票的人,
因為有一輛二八大杠,至少可以保證他們不至于沿街乞討。
2018年,聯(lián)合國公布的《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
布隆被評為了世界上最不幸福的國家。

布隆迪人的日子,為什么會過得如此糟心呢?事情還要從16世紀開始說起。
內(nèi)亂與殺戮
16世紀時,非洲中部就出現(xiàn)了一個涵蓋現(xiàn)在盧旺達、布隆迪等國的封建王朝。
那時的布隆迪(Burundi)叫做烏隆地(Urundi)。
得益于山地地形,自古以來盧旺達—烏隆地(Ruanda-Urundi)封建王朝的居民就以從事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為生。

國內(nèi)共生活著3個民族,其中胡圖族人口比例約為84%,
圖西族人口比例約為15%,還有1%是特佤族。
胡圖族以農(nóng)業(yè)為生,圖西族以畜牧業(yè)為生,
特瓦族則基本上生活在原始森林里,靠采集和打獵為生,一般不摻和外界的事兒,
所以盧旺達—烏隆地(Ruanda-Urundi)的歷史主要圍繞胡圖族和圖西族展開。
隨著時間的推移,胡圖族和圖西族的少男少女們不斷擦出愛的火花,
兩族說起了同樣的語言,信奉起同樣的宗教,開始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而,19世紀末,隨著殖民者的到來,兩族之間的和諧被徹底打破了。

1884年,柏林會議上,盧旺達—烏隆地(Ruanda-Urundi)被劃為德國殖民地,
此后德國將種族優(yōu)劣論帶到了這里。
「種族科學(xué)」在當(dāng)時的歐洲非常盛行,
1863年,英國學(xué)者約翰·漢寧·斯皮克(John Hanning Speke)提出了「含米特假說」,
聲稱非洲各民族沒有歷史和文明,黑人不具備建立任何文明社會所需的智力,
非洲的任何文明成就都源于含米特人。

根據(jù)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的內(nèi)容,含米特人的始祖為挪亞的次子含(Hamu),與歐洲白人是同宗同源的。
而德國殖民者又把圖西族定為了「含米特人」的一個分支。
如此一來,圖西族的地位就猛地被拔高了。
殖民者們宣揚「含米特假說」的真正目的在于勾勒出一個種族等級結(jié)構(gòu):
歐洲殖民者處于頂端,圖西族處于中間,
占絕大多數(shù)人口的胡圖族成了被壓迫和剝削的農(nóng)奴。

畢竟初來乍到,要順利接管一個國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其內(nèi)部產(chǎn)生矛盾。
如果人民都團結(jié)友愛,像鐵板一塊,那豈不是要三天兩頭就奮起反抗殖民統(tǒng)治了?
相比之下,一個內(nèi)部矛盾尖銳的國家,就好管理的多了。
可問題是,殖民者到來之前,圖西族和胡圖族早已不分你我了,
如何才能強行劃分兩個民族呢?方法也很簡單粗暴:

膚色淺、個子高、鼻梁挺的就是圖西族;皮膚黑、個子矮、鼻梁塌的就是胡圖族。
妥妥地外貌協(xié)會。
這就導(dǎo)致一個家庭里,哥哥可能被劃成了圖西族,弟弟卻是胡圖族。
就問你荒謬不荒謬?更荒謬的事情還在后面。
一戰(zhàn)結(jié)束后,德國戰(zhàn)敗,原屬于德國的東非殖民地盧旺達—烏隆地(Ruanda-Urundi)被劃分給了比利時。

比起德國,比利時頒布的攪屎棍政策更有威力:
凡是家里有10頭以上的牛,就是圖西族;不夠10頭就是胡圖族。
這招成功地在種族對立的基礎(chǔ)上,挑起了階級矛盾。
可我就想問,按照這種劃分方法,如果明天我家的母牛下崽兒了,那我是不是就立馬變成圖西族了?
不管怎么樣,殖民者的一套組合拳下來,原本和平共處的兩個族群,心里隔閡越來越深。

人數(shù)較多的胡圖族一直被打壓,生存物資嚴重匱乏,也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
人數(shù)較少的圖西人掌握著大片良田耕地,擔(dān)任政府要職。
俗話說,謊言重復(fù)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經(jīng)過殖民者的不斷洗腦,圖西族人逐漸產(chǎn)生了一種高高在上的心理,
他們也覺得胡圖族人就是天生的下等人,就該被奴役和壓迫。
20世紀50年代開始,民族解放運動席卷非洲大陸,
歐洲殖民者們越來越無力維持海外殖民地的統(tǒng)治。

同一時期,烏隆地(Urundi)的王子圖西人路易斯·魯瓦加索雷(Louis Rwagasore)迎娶了胡圖族妻子。
1959年,路易斯創(chuàng)立了民族進步統(tǒng)一黨(Union pour le Progres National,UPRONA),
主張民族融合與解放,倡導(dǎo)國家自治與獨立。
1961年9月,路易斯贏得了胡圖人和圖西人兩族的支持,成為烏隆地的總理。
然而,這總理的位置還沒坐熱,一個月后,路易斯就被比利時殖民當(dāng)局暗殺了。
路易斯去世之后,布隆迪民族融合的嘗試被迫中斷,兩大族裔之間的武裝沖突日益頻繁。
1962年,盧旺達—烏隆地分離,兩國獲得獨立,烏隆地(Urundi)改名為布隆迪(Burundi)。

剛獨立時,布隆迪曾恢復(fù)過短暫的王權(quán),
但1966年,軍人出身的圖西人首相米歇爾·米孔貝羅(Michel Micombero)發(fā)動政變,
推翻了國王,建立了布隆迪共和國。
按理說從帝制走向共和,也算是開創(chuàng)新時代了,
可布隆迪卻沒有迎來新氣象,依然深陷種族斗爭的旋渦當(dāng)中。
90年代之前,布隆迪的政權(quán)牢牢地把控在圖西人手中。
本來擔(dān)任政府要職的胡圖族人就少得可憐,圖西族人還想方設(shè)法地要把這些人也清理干凈。

1972年,流亡在外的前任國王恩塔爾五世(King Ntare V)回國,
米孔貝羅借機宣稱,胡圖人與之勾結(jié)意圖清算圖西人,推翻共和國,
致使兩族在多個地區(qū)發(fā)生流血沖突。
隨后,米孔貝羅政府從國家層面對胡圖人展開報復(fù),
布隆迪發(fā)生了獨立后的第一次種族大屠殺。
1972年4月至9月,約20萬至30萬胡圖人被殺,30萬胡圖人成為難民。
進入90年代后,兩族之間的對立局勢才有所緩和。
西方各國大力推行民主化和多黨制,布隆迪為順應(yīng)國際形勢,不得不同意開啟民主化進程。

1992年3月15日,布隆迪頒布新憲法,確立多黨競爭的政治體制,
胡圖族人自然也可以參與政治選舉。
自共和國建立以來,布隆迪一直都是圖西人領(lǐng)導(dǎo)的民族進步統(tǒng)一黨(UPRONA)一黨專政,
各級權(quán)力機關(guān)及軍隊都由圖西人掌控。
圖西人對大選非常自信,他們心里打算盤是:
不就是走個過場嘛,我也讓你們胡圖族人參與一下,顯示一下我的大度,
最后一國之主的寶座肯定還是歸我。
但人算不如天算,要知道胡圖族是有壓倒性的人口優(yōu)勢的。

1993年6月,胡圖族知識分子兼政治家恩達達耶(梅爾希奧·恩達達耶Melchior Ndadaye)在選舉中勝出,
成為了布隆迪獨立后的第一位民選總統(tǒng),也結(jié)束了獨立后圖西人統(tǒng)治這個國家30多年的歷史。
這回圖西人徹底傻眼了,即便恩達達耶不斷強調(diào)他不會侵犯圖西族的利益,
更不會對圖西人展開報復(fù),可圖西人還是無法接受胡圖族人成為國家總統(tǒng)的事實。
1993年10月21日,才在總統(tǒng)位子上僅干了3個月之久的恩達達耶,就被圖西族士兵刺殺了。
這可是30年來,首位胡圖族總統(tǒng)啊,就這樣嗚呼哀哉了,
全國上下數(shù)百萬胡圖族百姓徹底暴走了,紛紛拿起武器,沖向圖西族人。
圖西族人也不帶怕的,兩族正面硬剛,
布隆迪爆發(fā)了持續(xù)12年之久的兩族內(nèi)戰(zhàn),其慘烈程度史無前例。

1994年,與布隆迪命運緊密相連的鄰國盧旺達,
也因為胡圖族和圖西族的矛盾,爆發(fā)了震驚世界的盧旺達大屠殺,近百萬人喪生。
聯(lián)合國不得不得出手干預(yù)布隆迪和盧旺達國內(nèi)的種族矛盾,但幾年下來,收效甚微。
直到2005年8月,胡圖族人皮埃爾.恩庫倫齊扎(Pierre Nkurunziza)當(dāng)選布隆迪總統(tǒng)后,
兩族內(nèi)戰(zhàn)才逐漸平息下來。

為了避免悲劇再次上演,2005
年3月18日,布隆迪頒布了獨立以來的第六部憲法。
在多黨制的基礎(chǔ)上,還規(guī)定了,任何政府機構(gòu)都不能由由單一民族包攬,
政府和國民議會中,胡圖和圖西兩族所占比例分別不得超過60%和40%,在參議院中各占 50%。
兩個副總統(tǒng)的位置,由來自不同民族和不同政黨的人士擔(dān)任。

說白了就是以后誰也別想獨攬大權(quán)。
動蕩了幾十年的布隆迪,看似迎來了和平的曙光。
可種族矛盾的問題依然沒有徹底解決。
圖西族人在1993年的選舉中敗選之后,再也沒有出過總統(tǒng)。
2015年,已經(jīng)當(dāng)了兩屆總統(tǒng)的恩庫倫齊扎,居然宣布準(zhǔn)備繼續(xù)競逐總統(tǒng)職位。
根據(jù)布隆迪憲法,總統(tǒng)只能連任一次。
民眾指責(zé)恩庫倫齊扎違反法律,此事最終又觸發(fā)了布隆迪境內(nèi)的大規(guī)模騷亂。
多年的戰(zhàn)爭和內(nèi)亂早已讓這個國家破敗不堪,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困頓與希望

根據(jù)美國經(jīng)濟商務(wù)局(Bureau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Affairs)2022年的一份報告,
布隆迪87%的口人生活在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之下。
80- 90%的人口依賴農(nóng)業(yè)生存,青年失業(yè)率約為65%。
2021年,布隆迪的人均GDP是221美金,而世界人均GDP是12234美元,
布隆迪的經(jīng)濟水平還不到全球平均值的1/55,
整個國家一眼望去,就像是財富絕緣體。
根據(jù)世界銀行2020年公布的數(shù)據(jù),
布隆迪是世界上電氣化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只有11%的人用上了電。
這些人大多數(shù)居住在城市地區(qū),農(nóng)村的通電率只有3%。

這意味著幾乎所有布隆迪農(nóng)村家庭都依賴木柴等固體燃料做飯和照明,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為增加家庭勞動力,布隆迪的婦女只能使勁生,一家六七個娃是常態(tài)。
結(jié)果越生越窮,越窮越生。
由于醫(yī)療條件有限,布隆迪人的平均壽命只有61.57歲。
除了公務(wù)員、醫(yī)生、教師等幾個屈指可數(shù)的體面職業(yè),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生活都不穩(wěn)定。
捕魚、種地、做陶藝、做木工、做搬運工,實在不行就靠乞討和打劫偷盜為生。

提到貧窮,人們最容易聯(lián)想到的2個字就是「懶惰」,
但是當(dāng)看到生活在布隆迪這片土地上的非洲人時,
我們好像很難對他們下這樣一個簡單的定義。
正如紀錄片中的那些奧德彪們,他們起早貪黑,拿命在與生活賽跑,
只為了讓家人和自己吃上一口飽飯。
就像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的那樣:「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我想正是他們這種不怕艱苦、努力奮斗的精神,感染了眾多網(wǎng)友,也讓人欲罷不能。
身上若無千斤擔(dān),誰拿生命賭明天?
如果最近感到生活不如意,不妨去看看彪子拉蕉。
這幫神一樣的男人,一定會飆到你的心坎兒里。
只要二八大杠還在飛馳,生活就還有希望。
一生不信命,全靠八字硬。
網(wǎng)友們戲稱「奧德彪不能失去二八大杠,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
如今,奧德彪的梗被用在了各類以非洲為題材的短視頻中,配上獨特的bgm,魔性十足。

奧德彪不是某一個人,而是生活在世界各地,從事著各行各業(yè)工作,
永不向生活和苦難低頭的所有人,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精神。
每個為夢想和生活而拼搏的人,在奧德彪身上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奧德彪。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bgm響起,彪哥們已拉起了香蕉,飛奔在生活的跑道上。
也愿各位流水線上的奧德彪,送外賣的奧德彪,
工廠公司里的奧德彪,碼農(nóng)奧德彪…不論風(fēng)里雨里,都能肆意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