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高熱驚厥:看中醫(yī)如何清熱涼血退燒?;純?歲,前幾天在校上課時發(fā)高燒,氣粗,面
小兒高熱驚厥:看中醫(yī)如何清熱涼血退燒?;純?歲,前幾天在校上課時發(fā)高燒,氣粗,面紅,手足輕微抽搐。老師急忙打電話通知家長,家長把孩子送到醫(yī)院后經(jīng)過一系列的檢查并治療,可是治療效果并不好。
患兒媽媽說,孩子出現(xiàn)這種情況已不是一兩次了。這起因于三年前孩子因感冒而出現(xiàn)高熱驚厥,自此每次感冒即高熱驚厥,曾幾次住院治療,都未能達(dá)到遠(yuǎn)期治療效果。
當(dāng)時診見孩子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于是問孩子大小便如何,其母說孩子小便黃,大便便秘嚴(yán)重,有時拉不出來。綜合患兒上述表現(xiàn)來看,判斷孩子這是陽明熱盛,于是給以如下方藥:生曬參,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枳實,大黃,鉤藤等,3付,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后其母告訴說服藥后,拉下很多大便,高熱也隨之退了。唯還有輕微抽搐,于是減去原方中的知母,石膏這類苦寒之藥,加入僵蠶,蜈蚣,又開出兩付,患者服完后手足已不抽搐,病去人安,患者家長很是高興。后隨訪一年,高熱驚厥也沒有再出現(xiàn)過。
陽明熱盛癥狀的臨床表現(xiàn)和初步診斷? 如何緩解和預(yù)防?
表現(xiàn)為壯熱,惡熱,面赤,汗大出,心煩,渴喜冷飲,舌質(zhì)紅苔黃而燥,脈洪大或滑數(shù)。
治療法則: 清熱保津。
施治方法:
(一)內(nèi)服方藥
1.基本方藥: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以上方藥,水適量,煮米熟湯成,取汁250毫升,分為2次服,每日1~2劑。
2.加減變化:如欲加強清熱生津之力,可加金銀花、鮮石斛、蘆根;如熱盛而津氣耗損,除上述見證外,又有些微惡寒脈洪大而芤者,可加人參,以清熱益氣生津;若熱擾神明而譫語,可加犀角、連翹、竹葉卷心,以泄熱清心;若熱盛波及肝經(jīng),引動肝風(fēng),出現(xiàn)手足搐搦者,可配伍羚羊角(先煎汁兌藥服)、鉤藤、菊花等,以涼肝息風(fēng)。若口腔潰瘍者,加黃連、大黃。
施治要點:
(一)陽明熱盛之證,以壯熱,汗出,心煩,口燥渴,苔黃燥為主證,但有時大汗出后的片刻間,體表之熱也可能暫時略有降低,而“口燥煩渴”之癥仍不解者,仍須使用白虎湯方。
(二)若兼見四肢厥逆,而胸腹灼熱不除,無陽明腑實及神志異常之證者,此為熱
厥之證,即熱邪深伏于陽明氣分,陽氣不能暢達(dá)于四肢所致,宜用白虎湯以清里熱。
(三)夏月所見高熱,心煩,口渴,應(yīng)與“新加香薷飲”證相鑒別,即后者又有惡寒,無汗,頭身重痛等寒濕表證,故而不能單用白虎湯純清里熱,以防寒涼郁遏,反致表閉病重。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篇》中指出:“手太陰暑溫;如上條證(附注:指二十二條之白虎湯證),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钡魞H見汗不出,而無寒濕表證者,仍可使用白虎湯,或白虎湯中加薄荷。
(四)臨床上,常以白虎湯加清肺化痰之品治療肺炎病中之肺胃熾熱之證型,多有療效。
(五)素體陰血虧虛,或素體陽氣不足者,當(dāng)慎用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