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小麥古人知道的可能比你多


小麥一詞的由來,一是出自《許氏說文》,“天降瑞麥,一來二麰,像芒刺之形,天所來也?!焙唵蔚姆g過來就是,小麥?zhǔn)抢咸熨n予的。
《詩》云︰“貽我來牟”是矣。又云︰來象其實,象其根?!惰髸访溤诲葞熷e。
這里的貽是遺, 留下的意思。來牟則是“麥”的析聲。 來為小麥, 牟為大麥。
蘇頌曰∶大、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谷之貴。
無寒熱溫涼四性,所以麥涼、麯(qū)溫、麩(指麥殼)冷、麪 (miàn)熱也。
地暖處亦可春種夏收,然四氣不足多有毒。大概意思就是春天種夏天就收的小麥不具備四季的氣,所以屬于殘次品,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古人認(rèn)為面是有毒的,所以吃完面要對著天空呼氣,表示將毒氣吐出。但也有可能只是吃太飽,吐吐噯氣。
蘇恭曰:小麥作湯,不令皮坼乃能消熱止煩。大要利小便、益肝氣、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
注:這里的不令皮坼,就是不要剝開麥殼。
《素問》曰,麥屬木肝之谷也,肝病宜食之。
鄭玄云,麥有孚甲,屬木。
《別録》亦云,麥養(yǎng)肝氣具與《素問》合。
許慎云,金旺而生火旺而死,其麪白其性燥當(dāng)屬金。
孫思邈云,麥養(yǎng)心氣,心病宜食之。
且《內(nèi)經(jīng)》五常政大論篇亦謂,火曰升明。參考其功,除煩、止渴、收汗、利溲(尿)、止血,皆心之病。即從孫氏亦得。
朱震亨曰,田家用以代谷湏(mǐn)曬燥以少水潤舂(chōng)去皮,煑為飯,食可免麪熱之患
《本經(jīng)逢源》云,愚按∶五谷中惟麥得春升之氣最早,故為五谷之長。察其性之優(yōu)劣,則南北地土所產(chǎn)之不同∶北麥性溫,食之益氣添力;南麥性熱,食之助濕生痰。故北人以之代飯,大能益人,養(yǎng)肝氣,去客熱,止煩渴,利小便,止漏血唾血,令婦人得孕。南方氣卑地濕,久食令人發(fā)熱,鄉(xiāng)土不同故也。干面益胃強(qiáng)肝,濕面生痰助濕,初夏新者尤甚。新麥性柔,助濕熱尤甚。而斬獲時遇雨色變者,食之令人作嘔,能傷胃氣。麩皮多筋而性寒,能發(fā)肝風(fēng)脾氣,且最難化。受其傷者,惟草果能消去之,其治走氣作痛,用釅醋拌麩皮炒熱,袋盛熨之。小麥粉乃麩皮洗筋澄出。
知識要點:
【火曰升明,(按∶火性上升而光明。)土曰備化,(按∶土生萬物,無所不備。)金曰審平,(按∶物之至不平者,金能平之,故曰審平。金王于秋,四時之氣亦以秋為平也。)水曰靜順。(按∶靜者水之體,順者水之性?!?br>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原籍福建路泉州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qū)),后徙居潤州丹陽縣。中國北宋中期官員,杰出的天文學(xué)家、天文機(jī)械制造家、藥物學(xué)家。
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人(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qū)姬石鎮(zhèn)許莊村),生性質(zhì)樸厚重。
別錄,書目名,共二十卷,西漢劉向撰。是中國第一部有書名、有解題的綜合性的分類目錄書。
朱震亨(1281~1358年),男,字彥修,元代著名醫(yī)學(xué)家,婺州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人,因其故居有條美麗的小溪,名“丹溪”,學(xué)者遂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以上皆為古書里的摘錄,意在分享古人智慧。身體如有不適,請科學(xué)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