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白堊紀末的小恐龍

2020-03-15 14:33 作者:阿獠娜  | 我要投稿

? ? ? ?在大眾的印象里,恐龍最大的特征無疑是巨大的體型,最著名的霸王龍、三角龍、劍龍、雷龍......大都是吸引眼球的大家伙。不知為何,在一些科普作品中也延續(xù)了這種膚淺的觀點,沒有突破恐龍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甚至還有意淫恐龍體型越變越大的。實際上作為中生代的陸地霸主,就算在白堊紀末期(坎潘期~馬斯特里赫特期,8360萬~6600萬年前)非鳥恐龍也有很多小家伙,不然食物鏈就崩潰了。


獸腳亞目演化樹
鳥臀目演化樹

由于蜥腳類都是大家伙,所以這兒略過。

1、厚頭龍下目(腫頭龍下目)

這類恐龍是白堊紀晚期的特有品種,必殺技火箭頭槌,在《侏羅紀世界》中頂翻監(jiān)獄鐵門的冥河龍就屬于此類。它們的身長大都在2m左右,不超過4.5m,其中最小的是皖南龍。

皖南龍,身長0.8m,生存于8000萬年前的中國安徽,是最原始的厚頭龍下目之一,除植物外可能還吃昆蟲。

皖南龍

2、角龍下目

這個家族的角龍科大家都不陌生,各式各樣的角、盾像自助餐一樣隨意組合,讓人眼花繚亂。但除了體型龐大的角龍科,角龍下目還有許多不長角的小家伙。

微腫頭龍,身長0.6~1m,生存于7730萬~7350萬年前的中國山東,原被歸為腫頭龍類,但后來發(fā)現(xiàn)是角龍下目的原始物種。

微腫頭龍

微角龍,身長0.8m,生存于7210萬年前的中國甘肅,目前是疑名,但可以肯定是角龍下目成員。

微角龍

弱角龍,身長0.8m,屬于弱角龍科,生存于7200萬~7100萬年前的蒙古,是原角龍的近親。

弱角龍

此外,角龍下目在白堊紀末期還發(fā)現(xiàn)了未成年的喇嘛角龍(50cm)和戈壁角龍(21cm)。

3、虛假的鳥腳類恐龍

它們看起來像鳥腳類,實際上是比鳥腳下目更原始的鳥臀目恐龍,個頭比起巨大的鴨嘴龍類小得多,身長通常在2m左右,最大不超過4m。

何耶龍,身長1.6m,屬于熱河龍科,生存于8360萬年前的蒙古,它的頭骨像馬頭一樣長,所以以馬頭人身的佛教.印度教神明何耶揭梨婆為名。

何耶龍

艾伯塔奔龍,身長1.6m,屬于帕克氏龍科,生存于7700萬年前的加拿大,脛骨在小型鳥臀目中算是很細長的,奔跑速度很快。

艾伯塔奔龍

4、薄板類

薄板類是鳥腳下目中的另類分支,與禽龍、鴨嘴龍的關系很遠,在白堊紀晚期繁盛于南半球。它們身長在1.5~5m之間。

特立尼龍,身長1.5m,薄板類,生存與7400萬年前的南極洲。

特立尼龍

加斯帕里尼龍,身長1.7m,薄板類,生存與8300萬~7800萬年前的阿根廷,也是個奔跑能手,會吞食胃石幫助消化。

加斯帕里尼龍

5、凹齒龍科

凹齒龍科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歐洲,當時的歐洲是一片破碎的海島。注意,這又是一類白堊紀晚期特有的恐龍,身長在1.6~5m之間,實際上白堊紀晚期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新型小恐龍,說恐龍越變越大的人壓根不了解恐龍。

柵齒龍,身長1.6m,生存于8000萬年前的奧地利,因牙齒上的條狀脊得名。

6、甲龍下目

甲龍下目除了遼寧龍這只小烏龜,通常體型中等,白堊紀末期的一些品種其實比過去的大多數(shù)甲龍都小。

魔頭 繪龍,長2.7m,魔頭是種名,生存于7500萬~7210萬年前的中國內(nèi)蒙古,屬于甲龍科,是該科體型倒數(shù)前三的物種(倒數(shù)前2是遼寧龍和龍胄龍)

魔頭 繪龍

奧地利 厚甲龍,身長2.2m,結(jié)節(jié)龍科,生存于8350萬~7620萬年前的奧地利和法國,當時那兒還是海島,可能是由于海島環(huán)境造就了它結(jié)節(jié)龍科倒數(shù)第一的成年體型(比它小的棄械龍、原棄械龍還是未成年)。

奧地利 厚甲龍

7、西北阿根廷龍科

該科的成員大都在1~2m左右,少數(shù)可達到6m,但都是瘦子,體重非常輕。它們出現(xiàn)于侏羅紀中期,但主要繁盛于白堊紀晚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它們不屬于手盜龍類,而是很原始的角鼻龍下目。

維達格里龍(1.1m)、巧鱷龍(1.4m)、賈巴爾普爾龍(1.8m)......約7000萬~6600萬年前的印度出土了一大堆西北阿根廷龍科的疑名小恐龍。

下方是巧鱷龍

速龍(1.5m)生活在8600萬~8300萬年前的阿根廷,惡龍(2.1m)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馬達加斯加,它們以魚為食。

惡龍

8、似鳥龍下目

似鳥龍下目不屬于手盜龍類,而是手盜龍類的姊妹演化支。它們以善于奔跑著名,也有很多較小的物種。

急速 似鳥龍,身長2.45m,重22kg,生存于6800萬~6600萬年前的美國。

急速 似鳥龍

似象鳥龍,身長2.5m,重36kg,生存于7500萬年前的蒙古。

似象鳥龍

9、阿瓦拉慈龍超科

這是一群越變越小的恐龍,原始的物種身長都在2m左右,如簡手龍(2.1m,16110萬年前)、半爪龍(2.5m,12500萬~11300萬年前)等。到了白堊紀末期,這類恐龍身長超過1m都算是大哥了,它們是最小型的非鳥恐龍之一,甚至比起樹棲的擅攀鳥龍科、小盜龍類、近鳥龍科也不遑多讓。

小馳龍,身長0.5m,體重185g。生存與7200萬~7100萬年前的蒙古,是最小型的非鳥恐龍之一。手部像近親一樣退化成了一個大型指爪,專門用來挖開堅硬的白蟻冢。

小馳龍

秋扒爪龍,身長0.57m,重515g,生存于7000萬~6600萬年前的中國河南,會偷井......錯了,是偷蛋。它的化石與一顆重1136g的偷蛋龍類的蛋保存在一起。

秋扒爪龍

臨河爪龍(0.65m,440g,75~72.1Ma),游光爪龍(0.6m,355g,84Ma),角爪龍(0.75m,760g,72~71Ma)......白堊紀末期這個類群的小恐龍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10、偷蛋龍下目

偷蛋龍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也知道它們個頭大都不大,大部分在2m左右,連小學生的恐龍書應該都有介紹。而偷蛋龍下目最繁盛的時期就是白堊紀末期,單單偷蛋龍一項,就可以打臉吹噓小恐龍變少的牛皮。

偷蛋龍下目種數(shù)

豫龍,身長0.5m,重525g,生存于7000萬~6600萬年前中國河南。

豫龍

斑嵴龍,身長0.7m,重1.25kg,生存于6600萬年前的中國江西。

斑嵴龍

可汗龍,身長1.25m,重9.5kg,生存于7500萬年前的蒙古。

可汗龍

11、馳龍科

馳龍科也是很著名的小恐龍類群,喜歡恐龍的都認識,它們在白堊紀末期依舊繁盛。

哈茲卡盜龍,身長0.75m,重940g,生存于7500萬~7210萬年前的蒙古。它是白堊紀的大白鵝。

哈茲卡盜龍

西爪龍,身長1.27m,重3.6kg,生存于7650萬年前的加拿大。

西爪龍

12、傷齒龍科

傷齒龍通常被當作恐龍智商的典范,大家應該也知道這是群小恐龍,它們在白堊紀末期也是很繁盛的。

原鳥形龍,身長0.5m,重90g,生存與7500萬年前的蒙古。標本可能被消化過,腦殼有個明顯的三角齒獸的咬痕。

原鳥形龍

阿瑪斯龍,身長0.66m,重640g,生存于7500萬~7210萬年前的蒙古。

阿瑪斯龍

? ? ? ?從上面的介紹可知,白堊紀末小恐龍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出現(xiàn)了一些過去沒有的新興類群,如厚頭龍下目。就算除去手盜龍類,恐龍依然有堪比三疊紀時期腔骨龍、皮薩諾龍大?。?~3m)的物種,如西北阿根廷龍科和一些鳥臀目。如果加上手盜龍類,反而可以說晚期的恐龍沖擊了體型更小的生態(tài)位,如阿瓦拉慈龍超科。

???????關于恐龍晚期逐漸衰退的謬論除了變大說,還有結(jié)構(gòu)古舊說,這就是對恐龍完全不了解的門外漢的意淫。其它恐龍先不說,對于霸王龍大家可以去看看黑毛羊駝的科普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5914772?from=search&;seid=12249132726255191604,實際上它是中生代最完美的陸地掠食者??傊岢鲆粋€觀點要附帶堅實的證據(jù),光靠貼幾篇論文名字連引用了哪句話也說不出來是不夠的。文學性和真實性也不是對立的,兩者可以兼容,科普切不可為了過嘴癮亂吹牛皮。


白堊紀末的小恐龍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任丘市| 辽阳县| 从化市| 安塞县| 历史| 桂林市| 巨鹿县| 南汇区| 迁西县| 高淳县| 浦城县| 错那县| 沙洋县| 沁源县| 资阳市| 阳西县| 芦溪县| 新晃| 青海省| 鄱阳县| 南丹县| 肥西县| 大埔区| 冷水江市| 长治市| 密山市| 清水县| 南召县| 涿鹿县| 永新县| 维西| 玉林市| 德保县| 西华县| 江西省| 长宁区| 许昌市| 泉州市| 金坛市| 山东| 乾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