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部分》2.49 感覺論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49、感覺論
? 也叫感覺主義。它認為人的感覺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感覺論從感覺出發(fā),可以走向唯心主義,也可以走向唯物主義,關鍵在于對哲學基本問題如何回答。唯心主義感覺論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觀點出發(fā),認為認識的來源只是感覺,除此而外,就什么也不存在或什么也不知道了。如貝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物體只不過是感覺的組合。休謨說:“人心中從來沒有別的東西,只有知覺”,[1]并且無論如何也不會獲得有關知覺和客體的關系的任何經驗。馬赫主義認為,感覺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基礎,客觀事物是“感覺的復合”,只有感覺才能被設想為存在著的東西。唯心主義的感覺論,把感覺看作主觀自生的,否認感覺反映的內容是客觀世界,這完全是一條從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認識路線。列寧說:“唯心主義哲學的詭辯就在于:它把感覺不是看作意識和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而是看作隔離意識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墻壁;不是看作同感覺相符合的外部現象的映象,而是看作‘唯一的存在’?!?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2]
? 唯物主義感覺論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觀點出發(fā),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認識的來源是感覺,感覺是物質的反映,物質是感覺的本原。如古希臘的伊壁鳩魯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感覺是認識的來源,錯誤的產生是由于人們對感覺的錯誤解釋和判斷造成的。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羅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感覺是我們一切知識的源泉”。拉美特利說:物質是我們感覺的普遍原因,“除了感官以外,再沒有更可靠的向導”。[3]如果想認識真理,就必須永遠從感覺開始。唯物主義感覺論承認感覺來源于客觀世界,這是貫徹了從物到意識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但舊唯物主義者在承認感覺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的同時,卻把感覺作為認識的全過程。它不懂得感覺只是事物表面、片面和不完全的反映,是沒有反映事物本質的,不懂得感性認識必須上升為理性認識,不懂得認識過程的歷史性和辯證法,因而不能建立起科學的認識論。只有馬克思主義才第一次正確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唯物地而且辯證地指出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由感性認識到論理認識的推移的運動”。[4]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開始于經驗,離開感覺經驗人們就不可能產生認識。但是,認識不能停留在感覺經驗,認識有待于深化,即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這樣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所以說,“這種基于實踐的由淺入深的辯證唯物論的關于認識發(fā)展過程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以前,是沒有一個人這樣解決過的”。[5]
注:
[1] 《人類理解研究》135頁。
[2] 《列寧選集》第二卷46頁。
[3] 《十八世紀法國哲學》196頁。
[4] 《實踐論》。
[5] 《實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