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少林少林!少林功夫的前世今生

2022-02-23 18:19 作者:芝蘭學社  | 我要投稿


在明代,武林中人傳言少林棍法為神所授,此神即緊那羅王神。緊那羅王在佛教神話里屬于天龍八部之一,為音樂神?!镀叻鸢似兴_大陀羅尼神咒經(jīng)》列舉的十數(shù)位伽藍神大多與焚音、焚響有關,這也許是少林僧人將緊那羅王神附會為護法神的原因之一。
?



緊那羅王神為喇嘛教所推崇。元代時,由于蒙古上層統(tǒng)治者信奉喇嘛教,元初的少林寺主持福裕在寺內(nèi)殿中供奉了緊那羅王的神像。清初書籍《說嵩》追述元朝皇后光臨少林寺時,看見此像“形象丑怪”,不禁心生憎惡,以手帕掩面而過。此像神情雖然與人相似但頭上有角,“裸體執(zhí)棍”“靈活欲動”,的確與眾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明正德年間豎立的《嵩山祖庭大少林寺那羅延神護法示跡碑》的碑文中,把護法神那羅延神的形象由傳統(tǒng)常見的手持金剛杵改為手執(zhí)棍子,這一細節(jié)可能是那羅延神信仰與緊那羅王神信仰混淆的明證。這一內(nèi)藏玄機的轉(zhuǎn)變,或許是因為少林寺聞名于世的棍法里,有一些招式傳自喇嘛教僧人。眾所周知,少林實戰(zhàn)功夫中,棍法歷來享有盛譽,不過,其在明代以前的師承已很難考究。而在明代,廣受推崇的擅用棍者是元末嚇退紅巾軍的廚務僧人,明萬歷年間編撰的《少林棍法闡宗》在論及少林棍的來源時,就引述了廚務僧人嚇退紅巾軍的傳說。不過,書內(nèi)說“若知退紅巾軍者耶?乃觀音大士化身‘緊那羅王’也”。在這本書中,緊那羅王神信仰已經(jīng)代替了那羅延神信仰。書中還暗示緊那羅王的棍法此后仍存于世,因為寺僧“演其技不絕”。這些言論意味著,少林棍法得自傳說中的緊那羅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該書還說“嗣有哈嘛師(指“喇嘛僧”)者,似亦緊那羅王之流亞”,即把明代中期在少林寺活動的一位喇嘛僧視為緊那羅王的后裔,并說這位喇嘛神僧在寺內(nèi)的緊那羅王圣壇上秘密傳授拳棍之術,而受教的弟子是一位法號叫匾囤的少林僧人。該書的作者程宗猷亦是武林中人,他在少林寺學藝十多年,故他的敘述頗具代表性。??




少林寺在明代與喇嘛僧結(jié)緣事出有因。從明初開始,出于懷柔西藏的需要,朝廷相繼對藏區(qū)喇嘛教各教派的領袖一一予以安排,封了不少王、法王以及世俗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喇嘛僧到內(nèi)地活動、傳教。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等多位皇帝對這種來自邊陲的文化十分感興趣,其中明武宗在位期間,不但在宮禁修煉喇嘛僧傳授之法,還于正德五年(1510年)做出驚人之舉,一下子封了4個喇嘛僧為法王。這還不算,《明實錄》記載,年輕的皇帝甚至于同年六月鑄金印,自命為“大慶法王”,可見對喇嘛教的推崇已到了極致。流風所及,喇嘛僧在社會上變得更加活躍。直到明武宗死后,朝廷才重新調(diào)整以往重用喇嘛僧之策,革去了不少濫封的法王等稱號,通過種種措施使喇嘛教回歸正常的文化交流范圍。不過,少林寺主持古梅著于弘治年間的《塔銘》,透露在喇嘛教盛行期間,曾有一位“西天梵僧(指喇嘛僧,名叫道源)”在少林寺進行“助緣”等宗教活動,極受尊重。此人就是前述《少林棍法闡宗》所載在寺內(nèi)傳授棍法的喇嘛僧??磥?,喇嘛僧的確曾在少林寺傳授棍法。由于喇嘛僧被視為緊那羅王的后裔,所以其棍法得自神的傳說更容易讓人相信。這類說法并非《少林棍法闡宗》獨創(chuàng),俞大猷在撰寫的《新建十方禪院碑》中敘述自己于嘉靖年間訪問少林時,提到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昔聞河南少林寺,有神傳長劍技?!庇岽箝嗵峒暗摹吧駛鏖L劍技”是指神傳棍法,因為俞大猷常用“劍”代稱“棍”,他寫過一部《劍經(jīng)》,其實就是專講棍法的。而所謂“神”,如果附會為緊那羅王神,那么表明至少在嘉靖年間已經(jīng)流傳著這種說法了。需要指出的是,少林棍法除了吸收喇嘛教僧人的招式之外,還得到過俞大猷的指點。俞大猷武藝高強,他在《新建十方禪院碑》里回憶了訪問少林寺的經(jīng)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俞大猷因未能及時圍殲舟山一帶的倭寇而被言官彈劾,后被調(diào)往山西駐防。到了嘉靖四十年(1561年)七月,他又奉命前往江西指揮閩、廣之兵,以討伐活動在廣東饒平地區(qū)的叛亂分子。在南下途中,出于以武會友的目的,他訪問了少林寺,這可能是他過去在東南沿??官習r,對參戰(zhàn)的少林僧兵頗感興趣,故順道拜訪這座名剎,以便進一步了解少林功夫。?




然而,他對精于棍法的武僧的表演不以為然,并對嘉靖年間出任少林寺主持的小山說,少林棍法雖因“神傳”而名揚天下,可惜“傳久而訛”,“已失古人真訣”。小山希望俞大猷能“示以真訣”,向眾僧傳授更上乘的棍法。俞大猷回復說,此非“旦夕可授”,況且僧人領悟棍法也需要一段時間。經(jīng)過商議后,俞大猷采取變通之法,從寺中選了兩名叫普從、宗擎的僧人隨他到前線,由他抽空悉心教導。數(shù)載之后,兩僧學有所成,皆得“真訣”,雖未能達到“得心應手之神”,但技藝已十分高超了。俞大猷還在《詩送少林寺僧宗擎》的前序中稱,宗擎學成而歸后,將棍法傳之寺中,受惠者近百人。?


俞大猷在所傳棍法的《總訣歌》中說,“一打一揭,遍身著力,步步前進,天下無敵”,由此形成了少林“五虎攔”棍法。明末清初,吳殳在所著的《手臂錄》中講,“(五虎攔)唯‘一打一揭’而已。打必至地,揭必過腦,平平無奇,殆如農(nóng)夫之墾土”,但若日久苦練,亦令人畏懼,不可輕視。這意味著俞大猷所傳棍法、步法皆以簡捷為主,非常適合在軍陣中使用,也許他正是從這個角度對少林寺原有的棍法進行了批評,因為喇嘛僧所傳的棍法雖然在江湖中有些名氣,卻不一定適合在戰(zhàn)陣中使用。

?



少林棍法由此產(chǎn)生了俞大猷、普從、宗擎一系,這與喇嘛僧、匾囤一系有所區(qū)別;此外,還有洪轉(zhuǎn)、洪紀、廣按、程宗猷一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程宗猷,他寫出的《少林棍法闡宗》,從招式、理論兩方面對少林棍法進行了詳細記述。其中,《問答篇》說少林棍有拿、攔、劈、捉、勾、提、扎、打等法,書中還提到了小夜叉、大夜叉、陰手、排棍、穿梭等套路,比起俞大猷所傳的棍法要復雜得多。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在明代中后期少林功夫大發(fā)展的時期里,少林寺成了天下棍法的重要交流場所,這使有眾多傳承的棍法在少林各門武藝中獨占鰲頭。?


《少林棍法闡宗》提到,作者所練的少林棍“俱是槍法”,故有“打人千萬,不如一扎。故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槍法”的說法。作者程宗猷除了練棍之外,也練過槍法,他所編的《耕余剩技》就錄有《長槍法選》。少林高僧洪轉(zhuǎn)是程宗猷的師父之一,被認為棍法功夫最高,同時也兼習槍法。此人還寫過《夢綠堂槍法》,提出“八母、六妙、五要、三奇”等槍法要訣。其中,“三奇”本意是指“軟、閃、賺”等槍技,但據(jù)武術史專家周一良的解釋,這亦可能與正德年間被稱為“三奇”的著名武僧周友有關,由此判斷洪轉(zhuǎn)的槍法得自周友,可謂傳承有序。然而,與洪轉(zhuǎn)同門的武僧洪紀盡管在明末號稱“少林功夫推第一”,卻在槍法上栽了跟斗。起因是“意殊傲蔑”的洪紀在著名武術家石敬巖的陪同下到真定,欲與同道中人劉德長切磋武功,想不到一交手,兵器就被對方奪去。技不如人的洪紀表示心服口服,竟與石敬巖一起拜劉德長為師。

??



少林槍法難道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嗎?時人吳殳在所作的《手臂錄》中對此進行了一番剖析,他批評“少林全不知槍,竟以其棍為槍”,以致“去柔存剛”,幾乎等同于斗牛角力。但是,這種打法比較適用于沙場角逐。為此,程宗猷也針對性地提到臨陣時的槍法無過于“大封大劈”,而簡捷的打法唯有以槍“擊地而已”,槍端可“借地勢激起,易以發(fā)戳”。如果形勢有變,須采取不同的策略應付,比如面對數(shù)十名排列松散、持槍“截路守伏”的敵人時,則改用“進退斗殺”的方法。還可視對手情況,使用“鳳點頭”等招式,將“槍頭點地”,或閃向左,或閃向右,或向前疾進,伺機戳之。如果槍被對方拔開,要及時退卻以躲避敵人的反擊,這時,可用槍頭“拖拉點地”作掩護,以防萬一。此外,還要教士卒練習“顛提”之法,即擊刺之際快速移動槍端以防敵人用手搶奪。這種行軍對陣的打法可以總結(jié)為:若能熟練地“大封大劈”,就是“必勝之兵”;若能熟習“鳳點頭”,就是“選鋒之兵”;若能精于“顛提”,就是“臨陣必勝之斗將”!可見,程宗猷在少林所學的槍法能夠適應沙場對陣,卻不太適用于武林人士行走江湖時較技之用。?


這樣看來,洪紀在單打獨斗中輸給劉德長,算是情有可原。其實,劉德長原先也是少林寺僧,他后來遍游天下,增廣見聞,槍法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俗從軍的劉德長,官至游擊將軍,曾應巡撫韓晶宇之聘到府中教其部將,是當世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手。洪紀、石敬巖跟劉德長學習兩年,才被允許正式成為入室弟子,槍法果然大有長進。石敬巖之后將槍法傳給弟子吳殳,而吳殳所作的《手臂錄》以講述槍法為主,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武術專著之一。?


除了槍法,在少林武術體系中,還有劍法、鞭法、戟法等,《嵩游記》等史籍就有相關記載,但它們的名聲都比不上棍法。至于刀法,在明代少林功夫的派系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后來程宗猷、吳殳專門研究日本刀法,以補其缺,并相繼在明末清初撰寫出了《單刀法選》《單刀圖說》等書。??




少林武術體系中除了使用兵器的武技之外,還有厲害的少林拳術。少林拳術成名的時間沒有棍法早,也沒有像棍法那樣據(jù)說是護法神傳授下來的,從而少了神圣的宗教色彩。盡管如此,少林拳在明代中期已經(jīng)為世人熟知,嘉靖年間的唐順之在《峨眉道人拳歌》中贊嘆道:“少林拳法世稀有?!比f歷年間的王士性在《嵩游記》中自述宿于嵩山之下時,有少林武僧前來獻藝,“拳棒搏擊如飛”,其中有人模仿猴子“盤旋踔躍”,似乎所練的是猴拳,甚是厲害。名將戚繼光指出拳為武藝之源,他所著的《紀效新書》對此解釋道,“大抵拳、棍、刀、槍、叉、鈀、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故欲練武藝,須先練拳法。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闡宗》中,承認少林寺雖然尚棍,可是寺僧已是“多攻拳而不攻棍”了,拳法大有后來居上之勢。棍本來比拳更適用于戰(zhàn)陣,而這時候一些寺僧卻熱衷于練拳,許是倭患基本平息后,僧兵出征的機會越來越少,故武僧轉(zhuǎn)而重視行走江湖的拳術。《涌幢小品·拳棒僧》載有一個故事,稱一個名叫董青芝的祠部官員風聞倭寇即將來犯,預先召集數(shù)十位拳術教師講武事。不料這些人與一個不知名的少林僧人比試拳術時,全被一一打翻在地。少林僧人事后評論說,拳術教師們所習的不過是花拳之類中看不中用的伎倆,可謂誤人一生。董青芝聽畢為之惘然,無言以對。?




經(jīng)受住實戰(zhàn)考驗的少林拳法,理論上亦有所建樹。上文提及,明朝末年有人假托達摩之名編著《易筋經(jīng)》,其在理論上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少林拳法。書中描述的招式和中國古代健身術以及硬氣功等武藝有關,不過此書直到清代中后期才產(chǎn)生影響。此外,少林拳還有專著《拳經(jīng)》問世。明末精于拳法的少林和尚玄機將身法、口訣傳授給張松泉,張松泉傳給張鳴鶚,張鳴鶚將其編撰成書,于清初由張孔昭出版。書中講述了步法、手法、肘法等,其中手法包括五陽三島手、拂塵手、旗鼓手、棚措手、九流手、倒淘手、八犯手、攻槍手、五雷千斤手、騎虎手、九纏三串手、斜插不迎手、迎風鐵扇手、金鏢奪槍手、推槍三換手、雙挆斜飛手、回龍倒跌手、七聳高迎手、八字分襟手等,可見技巧已十分完善。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代接一代的人的努力之下,少林拳的技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如清初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中說的那樣:“少林拳勇名天下?!?


總之,少林武術在明代獲得了飛速發(fā)展,而這是建立在博采眾家所長以及兼容并蓄的基礎上的。少林武術在全國上下得到了廣泛傳播,甚至在明末傳到了國外。曾習武于嵩山少林寺的陳元赟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東渡日本后,在江戶國昌寺傳授武藝,門徒甚眾,是國外傳播少林武術的第一人。?


少林武僧在明代重振雄風,聲名遠揚,然而給予它極大扶持的明朝政府按照盛衰迭代的歷史規(guī)律無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明朝傾覆之前,國內(nèi)許多地方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起義,為此少林僧兵一度企圖持危扶顛,協(xié)助官軍鎮(zhèn)壓起義軍。《明史·史記言傳》記載,明末有不少少林武僧受聘于官府,替其訓練官軍。少林寺內(nèi)的《改公禪師塔銘》也載,武僧道宗、道法、慶余、慶盤、同賀、玄清等人在崇禎年間追隨兵部尚書楊嗣昌轉(zhuǎn)戰(zhàn)山西、湖廣與河南等地。?




然而,明朝政府討平起義軍的意圖未能如愿,出征的少林僧人不少在戰(zhàn)事中陣亡。明末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寫道,“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無”,其游方僧皆可憑此技力敵數(shù)十人,于是“流賊”作亂時,有人建議官府以優(yōu)厚條件招募僧人為軍,遂得精壯500余人。“流賊”知曉后最初甚是忌憚,不敢硬拼,但隨后想出一計——在作戰(zhàn)中佯裝敗北,等到夜間趁其不備,發(fā)起突然襲擊。僧兵果然中計,全部被殲。不過筆者認為僧兵的失利應歸咎于指揮官的失策,要知道“練兵不若選將”時戰(zhàn)死。這些戰(zhàn)死的少林游方僧人無名可考,那么當時聞名于世的少林武僧就能置身事外嗎?答案是不能。明末一度號稱“少林功夫推第一”的洪紀就為此罹難,《手臂錄》稱其在崇禎年間從軍,“將兵擊流賊”時戰(zhàn)死。?


洪紀的好友石敬巖亦介入了戰(zhàn)事,由于他交游廣泛,時人記錄其從軍的事跡遠比洪紀的多。石敬巖與義軍交戰(zhàn)是在崇禎八年(1635年),當時張獻忠所部突入兩淮流域,轉(zhuǎn)戰(zhàn)于廬州、舒城、桐城一帶,明蘇州衛(wèi)指揮包文達奉應天巡撫之令緊急赴援桐城。據(jù)石敬巖弟子陸桴亭的《石敬巖傳》記載,此時經(jīng)過長期苦練而享有“槍法為江南第一”之譽的石敬巖披上戰(zhàn)袍,與同游的壯士趙英一起投到包文達麾下。二月十二日這一天,包文達領軍循著敵人的蹤跡追至宿松。不料進至山谷中了埋伏,包文達戰(zhàn)死??罩沟氖磶r與趙英左沖右突,自早晨打到下午,一直突不出重圍。混亂中,趙英“馬蹶被執(zhí)”,石敬巖呼喊著前往救援,其槍鋒所及,所向披靡,然而人多勢眾的敵軍被驅(qū)散后很快又洶涌而至,好像永遠也殺不完一般。不久,石敬巖“槍折馬斃”,猶揮短刀步戰(zhàn),力殺數(shù)十人,至死不倒。吳殳參與編撰的《懷陵流寇始終錄》也記錄了石敬巖戰(zhàn)死的過程,稱他下馬后“奮槊(可能是揮舞斷槊)”步戰(zhàn),最后中箭而亡。?




關于石敬巖戰(zhàn)死的原因,世間流傳著各種說法,其中《懷陵流寇始終錄》認為,石敬巖之所以中箭死亡,是由于出征時上級沒有配發(fā)鎧甲,以致他身上因缺乏應有的防護而殞命。此外,陸桴亭在文章中稱石敬巖生前曾向自己講述過怎樣使用馬槊作戰(zhàn)的細節(jié),他指出騎在戰(zhàn)馬上揮槊就像在馬背上射箭一樣,需要預先采取腳踏馬鐙等穩(wěn)定身體重心的措施,以便能夠讓雙手揮舞自如。因用槊刺向敵人時需要依賴馬匹疾馳產(chǎn)生的沖擊力,那么一旦當面之敵的戰(zhàn)馬具有更強的沖擊力,與之硬碰就可能會產(chǎn)生斷槊的嚴重后果,故馬槊最好是以渾鐵等不易折斷的材料制造。遺憾的是,石敬巖之死正與此有關,正如陸桴亭所寫的那樣,由于敵人兵強馬壯,石敬巖因“槍力不及”難以突圍,最終無法避免斷槊,被迫下馬步戰(zhàn)。石敬巖生前認為步戰(zhàn)時最佳的兵器是長刀,而他也曾學習過日本刀法,但因準備不足而在馬斃后仰天長嘆身上沒有佩帶長刀,失去化險為夷的機會。綜上所述,由于缺乏質(zhì)量上乘的馬槊、長刀以及鎧甲,倉促上陣的石敬巖一去不返。?


即使是洪紀、石敬巖等頂尖高手,亦未能挽狂瀾于既倒,更遑論其他卷入戰(zhàn)事的少林弟子了。許多少林僧人在這次戰(zhàn)亂中死于沙場,神州鼎沸之際,連少林寺所在的少室山也未能幸免。《中州雜俎》等史籍記載,明亡之前,一股兵力過萬的反政府武裝在轉(zhuǎn)戰(zhàn)的過程中來到少室山一帶,其駐扎地御寨山與少林寺相距不遠,故在采取破壞地方統(tǒng)治秩序的行動時對少林僧人心存顧忌,視少林寺為掣肘,暗中準備伺機打擊。不過其首領李際遇不想強攻,只想智取,遂假裝結(jié)納少林主僧,故意贈予金銀。待騙得對方信任后,李際遇便擺出一副虔誠的姿態(tài),借故派手下以禮佛為名訪寺,再動用數(shù)百人悄悄“裹甲而入”。這些人出其不意地經(jīng)過正堂,趁少林僧人做功課之機抽刀亂砍,使不少失去警惕的僧人死于非命。寺中的南園以及永化堂等地慘遭焚燒,僅剩下殿基。少林寺建立以來,曾在隋末、金末、元末三次遭受兵災,而明末的這一次,已是第四次被戰(zhàn)火波及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所部起義軍攻破北京,末代皇帝明思宗自盡于煤山,大明王朝宣告滅亡。崛起于關外白山黑水之地的清朝軍隊早已虎視眈眈,趁機在明降將吳三桂的引導下經(jīng)山海關直搗中原,相繼平定、招撫李自成、張獻忠、李際遇等各路義軍,還顛覆了幾個偏安一隅的南明政權(quán),最終在逐鹿天下的過程中確立了無可爭議的優(yōu)勢地位,成功建立起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
?



明亡之后的少林寺未能恢復昔日的輝煌。清軍入關后,順治帝雖然在順治三年(1646年)按照前朝慣例欽命海寬為新任主持,但海寬卻以“足疾”為由推搪,遲遲沒有動身前往禮部領取“新扎”,一直拖到順治十四年(1657年)才北上受領,對這個新政權(quán)的觀望態(tài)度昭然若揭。海寬圓寂后,他的弟子永玉接管了主持之位,但不久永玉便棄職北上,寺中因沒有正式主持益顯衰落。最后,清廷干脆于康熙五年(1666年)終止了“欽命主持”制度,表明皇家與少林寺僧人彼此之間互相疏遠的態(tài)度。?


康熙三年(1664年)豎立的《造像供馨碑》描寫寺內(nèi)“荊棘蔽矣,藤蘿寒戶,無人居住者數(shù)年”,反映了寺院在這段時期的殘破狀況。后來,寺院斷斷續(xù)續(xù)得到了一些修整??滴醯垭m然沒有親臨嵩山少林寺,但也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為寺院題寫了“少林寺”“寶樹芳蓮”等匾,遣人送來。然而雍正帝在位期間卻嚴厲指責少林寺的一些僧人,強拆房頭僧人散處于寺外的20多座門房。此后,乾隆帝曾到少林寺游覽,但卻未能讓少林寺重整旗鼓。清朝官員長期對少林寺存有防范之心,例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豎立的《告示碑》就要求寺僧“謹遵法規(guī),恪守清規(guī)”。?


整個清代,政府從未征少林僧人出征,就算到軍隊做武術教練也不行。河南巡撫徐績曾請幾個少林寺僧到兵營教習,為此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五月遭到乾隆帝的斥責,其在發(fā)布的上諭中列舉了數(shù)條理由。其一,僧人既已出家,“即應恪守清規(guī),以柔和忍辱為主”,豈能練習擊刺之術,好勇逞強?其二,地方官員知道僧人練武要設法讓其改弦更張,豈可反而招攬為教練?其三,令僧人做營兵教練,成何體統(tǒng),傳出去會成為笑談。?


乾隆帝反對僧人與武事沾邊是沿襲了清廷的一貫政策,因為早在雍正年間,官府已明令禁止民間練武,從那時起,少林僧人就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展示武功。不過練武的傳統(tǒng)一直暗中保留下來,許多人白天不練,改為夜晚練習,例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所立的《西來堂志善碑》就記述少林弟子“晝習經(jīng)典,夜演武略”,亦“恪守少林宗風,修文不廢武備”。?




少林寺雖然在清代沒有得到什么發(fā)展,但少林功夫憑著前朝積累的聲望,不但在民間仍然保持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還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清初,褚人弢在《堅瓠集》中稱:“今人談武藝,輒曰:‘從少林寺出來。'”黃百家的《內(nèi)家拳譜》也認為少林武術是外家代表?!吧倭謺薄吧倭智嘀鹘獭钡让耖g拳會、教門組織在這一時期相繼出現(xiàn),而洪拳、蔡李佛、詠春拳等一大批武術流派更號稱是少林弟子所創(chuàng)。最值得一提的是,“天地會”這個風行全國的秘密結(jié)社組織,竟以少林僧人出征“西魯番寇”以及清廷“火燒少林寺”等故事作為創(chuàng)會的緣起,并奉傳說中的五位少林僧人為五祖,四處招納成員展開抗清活動,可見民間對少林功夫的推崇。在這種普遍認可的氛圍下,少林武功也就隨之名播四海了。


少林少林!少林功夫的前世今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黔江区| 延边| 磴口县| 忻州市| 巴中市| 个旧市| 迭部县| 张掖市| 西城区| 固阳县| 固安县| 仙游县| 蛟河市| 太仆寺旗| 阳原县| 客服| 靖远县| 中卫市| 思南县| 伊川县| 澄江县| 开封县| 闽侯县| 应城市| 绥芬河市| 岳西县| 乐安县| 枝江市| 洪泽县| 嘉定区| 海安县| 巴彦县| 阿鲁科尔沁旗| 仙游县| 通城县| 涞源县| 平南县| 曲阳县| 故城县| 青川县| 肃南|